<h3>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离开我们八十年了,他谱曲的《 黄河大合唱 》,当年曾激励无数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乃至世界各地广泛传唱。</h3><div><br></div><div>今年是冼星海诞辰120周年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此时,追忆这位音乐家坎坷而壮丽的人生,有着特殊的意义。</div><div><br></div><div>冼星海是我们全家非常崇拜敬仰的音乐家,沿着历史的脉络,去他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看看,一直是我们的向往。</div><div><br></div><div>近两年来,我们先后去了延安,中哈边境巴克图口岸,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以及原苏联首都莫斯科,越追寻,越感动。通过实地参观和当地人讲解,了解了许多冼星海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div><div><br></div> <h1><b>冼星海简介 ( 1905 – 1945 )</b></h1> <div>冼星海 原籍广东番禺,出生澳门。</div><br>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br>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考入巴黎音乐学院。<br>1935年,回国投身抗日音乐创作。<br>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br>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黄河大合唱》创作。<br>1940年,受党中央派遣,赴苏联工作。<br>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难以回国,后辗转阿拉木图。<br>1945年10月,病逝于莫斯科。<div><br></div> <h1><b>冼星海的少年和青年</b></h1>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已去世,母亲带他去南洋求生。后因在国外无法生存,母子二人回国。<br><div><br></div><div>冼星海是一位音乐天才,中学时就是学校乐队指挥。19岁那年,他怀着对音乐的梦想,去法国勤工俭学。</div><div><br></div> <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1935年夏,抗战到了最危机的时刻。冼星海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挽留,毅然回到祖国,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他对身边的朋友讲:</span></div><div><br><b>“ 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b></div><div><br></div><div>回国后,冼星海参加了上海戏剧界救亡演出队,辗转江苏、河南等地宣传演出。<br><br></div> 1938年,冼星海( 中 )与妻子钱韵玲(右)为影片《 最后一滴血》拍外景。<div><br></div><div>冼星海巡演到达武汉,创作了《 在太行山上 》,《 到敌人后方去 》等著名抗日歌曲。</div><div><br></div> <h1><b>冼星海在延安</b></h1> <div>1938年11月,冼星海受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 ( 简称鲁艺 )的邀请,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来到延安,担任鲁艺音乐系主任。</div> 1938年10月,冼星海( 前左二 )去延安途经西安时, 在八路军办事处合影。<div><br></div> <div>2023年5月,我们从北京来到了延安。</div><div><div><br></div>革命圣地延安,是抗战文艺发展最为蓬勃的地方,冼星海在这里找到了艺术创作的源泉。</div><div><div><br></div></div> 在延安文艺纪念馆中,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div><br></div> 只有来到延安,走进鲁艺,才能全面地了解冼星海的一生。<div><br></div> <h1><b>延安鲁艺 - 冼星海纪念馆</b></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在鲁艺的山坡上,有一排5孔窑洞,这里就是冼星海纪念馆。当年的实物与图片,向人们诉说着这位音乐家在延安时期的工作场景。</span></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br></span></div> <!----><div class="cps-upload-file param-img"><!----><div data-v-c8e22186="" contenteditable="false" class="cps-img-container media-container editor-img-container"><img data-v-c8e22186="" src="http://static2.ivwen.com/users/440810795/b3390640-79ac-11f0-8923-934103c03a61.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data-src="http://static2.ivwen.com/users/440810795/b3390640-79ac-11f0-8923-934103c03a61.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alt="" class="img lazyloaded" style="height: 279.792px;"></div><div contenteditable="true"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br></div></div><!----> 1938年,冼星海担任了陕甘宁边区音乐界救亡协会主席。1939年6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div><br></div> 纪念馆的橱柜里,摆放着九本《冼星海全集》,收录了数百首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和著述。<div><br></div> 冼星海住过的窑洞和用过的家具。艰苦的生活环境,丝毫没有影响音乐家的创作热情。<div><br></div> 冼星海用过的水壶。<div><br></div> 1940年,延安的条件十分简陋,冼星海怀抱女儿与音乐系教职员合影。<div><div><br></div></div> 冼星海非常爱他的妻子与女儿,这是一家三口在延安窑洞前的合影( 1940 )。<div><br></div><div>然而,幸福时光却十分短暂,从结婚到永别还不到二年。</div><div><br></div> <h1><b>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b></h1>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没有爱国情怀的音乐家,写不出与人民共鸣的好作品。</span></h1><div><br></div><div>在延安的日子里,冼星海迎来了他创作的高峰期。仅用6天6夜,就谱写出了著名的交响乐《黄河大合唱》。这首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对全国军民抗日斗志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div><div><br></div> 当年冼星海在这盏油灯下,完成了大量抗日音乐作品的创作。 《 黄河大合唱 》的油印手稿。 《 黄河大合唱 》总谱 。 这只指挥棒和派克钢笔,是冼星海从法国带回来的。他用这支指挥棒,在延安指挥过无数次演出。<div><br></div> 冼星海在指挥鲁艺师生排练《 黄河大合唱 》( 1939 )<div><br></div> 鲁艺学员在延安排练《 黄河大合唱 》。 冼星海 ( 右一 )与鲁艺女声合唱团的师生们。<div><br></div> 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 原陕北公学大礼堂 ),是《 黄河大合唱》的首演地。<div><br></div> <div>1939年4月13日,冼星海在这里指挥了《黄河大合唱》的首次演出。毛泽东看后赞不绝口,周恩来为之题词:<b>“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b></div><div><div><br></div></div> <h3><br></h3> 1940年5月4日,冼星海受党中央派遣,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 延安与八路军》配乐及后期制作,图为鲁艺的师生们到机场为他送行。<div><br></div><div>谁也没有想到,这段异国旅程却成了冼星海人生的最后。</div>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这封感人的家书,是冼星海途经新疆,赴苏联前一天写给妻子钱韵玲的,表达了对母亲、妻子和女儿的深深思念。</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为了保密,他没有告诉妻子去苏联,只是去新疆考察。</span></h1><h1><div><br></div></h1> 冼星海赴莫斯科工作期间,其妻钱韵玲和女儿在左侧的这间小屋居住,直到1945年底离开延安。<div><br></div> <h1><b>初到苏联</b></h1> <div>冼星海在苏联的照片( 1940,11 )</div><div><br></div>1940年11月,冼星海化名“黄训”到达莫斯科,开始了纪录片的后期制作。<div><br></div><div>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冼星海计划绕道蒙古回国,因边境受阻,又返回了苏联。</div><div><br></div> <h1><b>流落异国他乡</b></h1> <h3>1942年12月,冼星海辗转流落到哈萨克斯坦原首都阿拉木图。此时的冼星海身无居所,贫病交加,流落街头。<span style="color: inherit;">是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向他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span></h3><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据音乐家的女儿拜卡达莫娃介绍:当时正值寒冬,冼星海连一件大衣也没有,父亲看出冼星海状态极为不佳,就把他领回家里。战争时期,家里分到的面包很少,但我们把冼星海当自家人,与他分享有限的食品。<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div><div><br></div><div>直到冼星海病逝,当年救助过冼星海的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才从当地报纸上知道他是中国杰出的人民音乐家。</div> 冼星海( 左 )与拜卡达莫夫 ( 右 )合影。<div><br></div><div>冼星海身在异国,心系祖国,不顾生活艰难和疾病折磨,坚持创作了《民族解放》,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中国狂想曲》,以表达对祖国的深切怀念。</div><div><br>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冼星海肺病加重。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div><div><br></div> <h1><b style="color: inherit;">怀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b></h1><br><div>冼星海病逝的消息传到中国,延安各界无不为之悲痛惋惜。毛泽东亲笔题词:<b>“ 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b></div><div><br></div> <h1><b><br></b></h1><h1><b>电影 《 音乐家 》</b></h1>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中哈两国合拍的电影《音乐家》,是根据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真实经历改编。这部电影十分感人,</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我们全家先后看了三遍,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span></h1><div><br></div><div>2023年5月,影片《音乐家》荣获第十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 优秀故事片奖。</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摘自《音乐家》电影海报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80多年前,中哈两位音乐家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在阿拉木图相识相知,结下了跨越国界的兄弟情谊。”</b>这段感人至深的中哈友谊佳话,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国际场合多次提及。</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 <div>在阿拉木图期间,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合作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他还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了交响乐《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div><div><br></div> 影片中有这样一组感人的场景:<br><br>冼星海来到离中国边境最近的小镇玛坎其,看到了边境铁丝网,发疯地冲到国境线,隔着铁丝网高喊:“那就是我的祖国!”。朴素真挚的爱国情感,令观众流下了热泪。因为种种原因,虽近在咫尺,却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div><br></div> 铁丝网的对面就是新疆塔城巴克图口岸。<div><br></div><div>音乐没有国界,但音乐家是有祖国的。冼星海站在铁丝网前,显得十分孤独与悲伤。</div><div><br></div> 离开边境线前,冼星海伸手抓了一把祖国土地上的白雪,眼神写满了不舍,那个镜头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div><br></div> <h1><b>冼星海为什么没有回到祖国?</b></h1> 2023年9月,我们驱车来到中哈边境巴克图口岸。对面的山后,就是七十多年前冼星海居住的玛坎其小镇。<div><br></div> 这块大石头后面,离电影《 音乐家 》那个哈方铁丝网还不到800米。因巴克图口岸还没有对客运开放,暂时去不了哈方的玛坎其,我们遗憾地返回了塔城。<div><br></div> 巴克图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红色口岸,距塔城市区仅12公里。<div><br></div> <div>据塔城红楼博物馆资料介绍:抗战期间,有近3万东北抗联将士绕道经巴克图回国。苏联大批援华物资,是通过这里运往抗日前线。巴克图也是中共领导人出入苏联的秘密通道。</div><div><div><br></div><div>苏德战争爆发后,新疆军阀盛世才投靠蒋介石,执行反苏反共政策,大肆屠杀中共党员和爱国人士,同时关闭了巴克图口岸。<br><div><br></div><div>据有关人员介绍,当时新疆已被盛世才控制,一旦冼星海跨过边境线,肯定会被军阀杀害。当时苏军阻止冼星海回国,某种程度也是对音乐家的一种保护。<br><div><br></div></div></div></div> <h1><b>阿拉木图,寻找冼星海大街</b></h1> <h3><p>2023年10月,我们经新疆伊犁霍尔果斯口岸,来到了哈萨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图市。</p><p><br></p><p>1942年底,冼星海辗转到阿拉木图,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最为艰难的两年半时间。<br></p><p><br></p></h3> 阿拉木图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卫国战争时期,有120万人奔赴战场,其中近60万人牺牲。<br><div><br></div> <div>为了纪念卫国战争牺牲的烈士,潘菲洛夫28勇士公园的长明火炬,至今还在燃烧。</div><div><br></div> 对于初到阿拉木图的中国游客,找到冼星海大街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冼星海大街并不是想象中的主干道,它只是夹在居民区中的一条小马路。<div><br></div> <h1><b>阿拉木图 - 冼星海大街</b></h1> <div>冼星海大街位于阿拉木图市博斯坦德区。1999年,冼星海故居所在地的弗拉基米尔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div> <div><br></div> <div>眼前的这条街就是冼星海大街,也是他当年生活与工作过的地方。因为种种原因,冼星海在阿拉木图期间没有留下任何照片,他的故居也没对外开放。</div><div><br></div> 这栋楼房的标牌显示 <b>“ 冼星海大街24号 ”</b>,告诉人们已经来到了冼星海大街。<div><br></div> 围墙的标牌写着<b>“ 冼星海大街27号 ”</b> 附近的居民对中国游客非常友好。途径一个儿童游乐园时,当地小朋友热情地用中文向我们打招呼, <b>“你好!” “冼星海!”</b>他们都知道中国游客来这里的目的。<div><br></div> 路边有两位哈萨克居民在下棋,听说我们来参观冼星海大街,主动地向我们赞美这位中国的音乐家。<div><br></div> <h1><b>拜卡达莫夫大街</b></h1> <div>离“冼星海大街”不远处,还有一条以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命名的街道。两条平行的街道,记录着两位音乐家在战争年代结下的患难情谊。</div><div><br></div> <h1><b>冼星海纪念碑</b></h1> 纪念碑上方镌刻着冼星海的头像,下方是他创作的哈萨克民族英雄交响乐《 阿曼盖尔德 》的第一行乐谱。<div><br>碑身用中、哈、俄三种文字刻着:</div><div><b><br></b></div><div><b>“ 谨以中国杰出作曲家、中哈友谊及文化交流使者冼星海的名字命名,此街为冼星海大街。”</b><div><br></div></div> 纪念碑的背后,用中俄两国文字这样写道:<br><br><b>冼星海(1905-1945)是中国二十世纪杰出的作曲家。冼星海四十年生命旅程的最后两年半是在哈萨克斯坦渡过的,并在此创作了歌颂哈萨克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等作品,搜集和改编了大量哈萨克民歌。<br><br>冼星海用音乐在两国人民之间建起了一座友谊桥梁。让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名字,愿中哈友谊世代相传。</b><br><div><b><br></b></div> <h1><b>走进莫斯科</b></h1> 2024年7月,我们来到了莫斯科,寻找冼星海最后的岁月。<div><div><br></div><div>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在病榻上,他完成了最后一部作品《中国狂想曲》。</div><div><br></div></div> <div>今天的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总统府所在地,还有许多古老的教堂。300多年的历史中,它见证了俄罗斯的兴衰。</div><div><br></div>据导游介绍,当年冼星海病逝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战后早已搬出了克宫,这里已经找不到音乐家的任何痕迹。<div><br></div> 莫斯科的二战胜利广场,大型雕塑群展示了当年苏联红军奔赴前线的壮观场景。<div><br></div> <h1><b>人民不会忘记</b></h1> 1983年,冼星海的骨灰从莫斯科运回北京,音乐家终于回到了祖国。<div><br></div><div>1985年,广州市在白云山下建立<b>“ 星海园 ”</b>,将冼星海的骨灰正式安放在这里,长眠在美丽的白云山麓。</div><div><br></div> <div><br></div>2009年9月,冼星海被中组部,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等评为<b>“ 100位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b>,被称为<b>“ 人民的音乐家 ”</b>。<div><br></div><div>冼星海的人生是短暂的,也是闪光的。他创作的三百多件音乐作品,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div><br></div><div>1998年10月,中国大使馆在阿拉木图举办了“纪念冼星海音乐会”。当雄浑的旋律在冼星海生活过的地方响起,在场许多听众才第一次知道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br><div><br></div><div>2024年4月,阿拉木图市冼星海纪念碑及广场完成了改造升级,重新对外开放。</div><div><br></div><div>2025年5月,第47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展映《 音乐家 》,成了此次盛会的亮点。</div><div><br></div><div>据央视网报道: 2025年的“ 九三 ”阅兵式上,千人军乐团将演奏冼星海创作的《 保卫黄河 》等抗战经典曲目。</div><div><br></div><div><br></div><h1><b>抚今追昔,继往开来,</b></h1><div><div><br></div><h1><b>魂系祖国,星海永恒!</b></h1><div><b><br></b></div><div><b><br></b></div><div>( 本文部分图片与文字资料,来自延安鲁艺纪念馆 )<b></b></div><div><b><br></b></div></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