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城市副中心《宋庄美术馆》和《树美术馆》举办的“玩儿闹”展览由以下单位联合主办:</p><p class="ql-block">联合主办单位</p><p class="ql-block">罗德岛设计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p><p class="ql-block">伦敦艺术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p><p class="ql-block">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会</p><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艺术协会 </p><p class="ql-block">支持单位</p><p class="ql-block">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 </p><p class="ql-block">该展览于2025年8月15日正式开幕,分为“里巷故影”和“屏端新相”两大主题单元,分别呈现70-90年代胡同文化与当代数字娱乐的演变。 (这是树美术馆展出部分)</p> <p class="ql-block">《Echo & Satellite》:程奕铭</p> <p class="ql-block">《Acquaintance 泛泛之交》赵昀彤 Zhao Yun Tong 16:09</p><p class="ql-block">简介: 人们对宇宙更高纬度的超验经历趋之若鹜,反复的叠加心中的幻想,基于现实的见闻,将实在之物化作一团模糊,并赋予它更世俗的期待作为一种私人的,心照不宣的秘密。重复的行为强调了虔诚程度,以一种浪漫的艺术形态环绕于想象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动物是区别于人类的生灵,他们被世俗赋予了某种精神性的寓意,同时以各种形式幻化成人类的形态模仿,呈现于诡谲多变的图像形式中,而动物作为被挪用的附属品,以阶级性的意识形态活动于世俗社会,冠以造物者的谥号被纪念和敬仰,并在杀戮和货币的拟态幻想中通过燃烧联通,传递世俗对超验经历的幻想和恐惧。</p> <p class="ql-block">“视频片段”</p> <p class="ql-block">“视频截图”</p> <p class="ql-block">《送你一颗杏儿 Apricot for the Afterlife》</p><p class="ql-block">叶奕彤 Yitong Ye. 尺寸可变</p><p class="ql-block">简介: 取材于艺术家家庭门前由父亲生前种植、现因病虫侵蚀濒临枯亡的杏树。艺术家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采集,并在虚拟环境中重构,使其获得跨越有机与无机边界的数字“后生命”(afterlife)。当观众做出采摘姿势时,传感器将动作转化为数据指令,触发打印机输出艺术家绘制的杏果图像,在物质与非物质、自然与数字之间形成共生的媒介回路,使观众、机器与虚拟杏树共同构成临时生态系统。作品回应后人类主义对于生命、记忆与技术关系的探讨,质询生命与后生命的边界,以及技术在定义存在中的作用。艺术家以轻松方式解构生命与死亡等沉重议题。栽树的人已离开,杏树亦将枯萎,但果实依然能以另一种形式抵达观众手中,从而回应柏拉图《斐多篇》(Phaedo)中的追问:“我可以幸免于我的死亡吗?”</p> <p class="ql-block">互动指南</p><p class="ql-block">①面向虚拟杏树站立,② 伸手对准摄像头</p><p class="ql-block">③ 待系统识别手部,④ 做出握拳动作“采摘果实”</p><p class="ql-block">⑤ 果实掉落打印机自动开启</p><p class="ql-block">⑥一颗由艺术家绘制的“数字果实”将被打印出来</p><p class="ql-block">⑦这颗果实绘画可由您带走收藏</p><p class="ql-block">提示:识别后需等待数秒打印完成。果实绘画随机打印,一共5张图片,仅展览中发布。</p><p class="ql-block">开始工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打印出来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打印出来的图片的另一面。</p> <p class="ql-block">潘翔 3840*2160px</p><p class="ql-block">简介: 也许在我们的童年,每个人都曾与伙伴们一起玩过许多游戏。但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游戏的欢笑中,你被伙伴们无意中遗忘,而这段记忆至今仍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niginal sin》:潘翔: 1920*1080px</p><p class="ql-block">简介: 在这个国家,人民的财富取决于他们的体重。国王自身肥胖至极,他的政策赋予了更重的人更多的财富。瘦弱且贫穷的Mira决定增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她梦寐以求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Pink Ghost of the Past》:沈依萌</p><p class="ql-block">桌子 36x31x11 inch凳子 13x24x13inch</p><p class="ql-block">简介: 我希望用制作家具的方式将一个成年人听到童话故事后的苦涩和甜蜜感视觉化。</p> <p class="ql-block">《大儿童》:朱彦 Selina Zhu</p><p class="ql-block">简介: 美的羞耻不应存在。成长于千禧年的我、被教导要成熟、顺从、低调。但这组作品正是对这些规训的反抗--它宣告童趣、夸张与幻想也能成为严肃的成人美学。</p><p class="ql-block">《大儿童》不是逃回童年,而是将游戏精神与柔软姿态转化为一种表达勇气的工具。穿戴它们,像游戏角色一样无畏地走进现实,成为真正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蜗居小男孩在伦敦》:李作杰 Zuojie Li</p><p class="ql-block">简介: 《蜗牛小男孩在伦敦》是一部行为艺术短片,影片通过孩子纯真的视角感受和探索世界,并以充满童趣的方式展现,述说着一个蜗牛小男孩远离家乡,踏入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伦敦,渴望在这座城市生根的故事。然而,他很快发现,伦敦并非如他所想象的那样美好,而是充满了生活的压力和不确定性。</p> <p class="ql-block">《蜗居》:李作杰 Zuojie Li</p><p class="ql-block">简介: 初入社会,李作杰经历了各种“生存”危机。白天忙于工作,下班后又挤在狭小的空间里。望着窗外的夜景,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就像一只背着沉重壳的小蜗牛,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住的地方,前面的路是上海最繁华的翠湖区,那里全是富人的住宅;而后面的路则是最破败的地区之一,有各种类型的房子,全是楼阁。(我不是美篇的会员,发照片和视频都是有限额的。现视频已满时额,有些视频只能放弃了。—通伸村人)</p> <p class="ql-block">《蜗居》“八分钟视频的截图”</p> <p class="ql-block">《西西弗斯的游戏》:宋星仪. 55x55 cm x3件</p><p class="ql-block">简介: 作品采用了天然矿物岩彩和油画等综合材料,试图以一个迷宫般的棋盘游戏为隐喻,展现现实的复杂性与周期性——每一次“走错棋”,都可能导向截然不同的结局。当游戏者在迷宫中来回穿行、不断回望、反复抉择,看似兜兜转转回到原点,实则可能已迎来新生;观者也随之在心理层面完成了对历史创伤的认知与直面。</p> <p class="ql-block">《Swords 剑》:文皓晗 Haohan Wen</p><p class="ql-block">48x60inches</p><p class="ql-block">简介: 剑的意象频频出现,并非作为象征或隐喻,在这里只是直觉性的图像。金属的冷光与柔和的色域交织,锋利的棱角于肌理之中被柔和,可辨识的形态被抽象和模糊。我希望让这些矛盾的元素营造出画面的张力,表现具有强烈直觉性的绘画,令观者在现实与幻象之间摇摆不定。</p> <p class="ql-block">《Sword Collection 剑系列》</p><p class="ql-block">文皓晗 Haohan Wen. 20-30cm</p><p class="ql-block">简介: 在这个系列中,我将剑的形态抽象为流动的线条和色块。这不是一把真实的武器,而是一种抽象的象征-—直线与弧线的碰撞,硬边与柔和的渐变,都在探讨刚与柔的共生关系。在这里,剑是形式与能量的纯粹表达。</p> <p class="ql-block">《画片乐园》:刘予涵</p><p class="ql-block">30x12cm/49.5x69.85cm/25x25cm/20x10cm/23x12cm/27x27cm</p><p class="ql-block">简介:本作品为《玩闹》主题展创作,融合了我对童年最深刻的玩乐记忆与父母关于他们童年玩具的回忆。我童年的乐园是肯德基儿童乐园--一个现在已记忆模糊的空间,橘红色的木质设施、绿色软垫、奇怪的小洞,以及门外等待的大人们各异的鞋子,构成了我对童年玩耍的碎片记忆。父母则回忆起用画片和弹珠游戏的快乐时光。我将这两个时代的童年图景重构为一个超现实的玩闹空间。在这里,透视法则被打破,孩子们没有面孔--象征那些只共度一刻却再未重逢的游乐伙伴。孩子排拒的手势与画面边缘冷淡的人群形成对比,强调这是一个只向童心敞开的私密世界。</p> <p class="ql-block">《海滩与若干个数字垃圾》:彭家园</p><p class="ql-block"> 尺寸可变</p><p class="ql-block">简介: 作品是一个在沙滩上的数字场景,场景中有若干网络上下载被遗弃AI生成的三维模型,当相机靠近模型时,Al会为这些被抛弃的模型写一段与娱乐和物品本身相关对话。</p> <p class="ql-block">《Slide》:叶心怡 .180x180cm</p><p class="ql-block">简介: 这件作品描绘了一座被柔软布料包裹的滑梯—一个本应承载欢笑与速度的童年象征,如今却被缠绕、压抑,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与自由。布料既是呵护,也是束缚,暗示童年记忆在成长过程中被层层叠加的现实与规训所覆盖。当我们回望童年,那些曾经明亮的形状与感官经验,往往已变得模糊、遥远,仿佛滑梯的尽头不再通向游乐场,而是通往某种温柔却不可逆的消逝。</p> <p class="ql-block">《蓝,水》:周甫元. 120x150cm</p><p class="ql-block">简介: 水下暗流涌动,也归于平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和姐姐》印安 Angel Yin</p><p class="ql-block"> 100x30x80cm</p><p class="ql-block">简介: 作品以一组抽象形体构建出“我”和“姐姐”的关系叙事。上下的身体位置隐喻着彼此的依赖与保护,也是一段共生、信任的成长旅程。</p> <p class="ql-block">《无题一号》:王哓东. 95x95cm</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 林子焱 Ziyan Lin</p><p class="ql-block"> 3x1.8x1.2m</p><p class="ql-block">简介: 融合自然与电子,用身体和UV图拼合身份碎片,同时结合艺术家童年喜爱的人物“花木兰”,一个既体现力量独立,也受限于此形象的人物符号,该作品挑战数字时代身份单一化,强调个体身份在丰富多元文化中的持续演变。</p> <p class="ql-block">《wink wink!》陈昭月 Cindy</p><p class="ql-block"> 25x25x25cm</p><p class="ql-block">简介:这件人头结合了hellokitty的头套,想要做一个比较放松的雕塑,轻松一刻,贬眨眼调皮一下啦!</p> <p class="ql-block">《Tiào房子》:叶心怡 . 325x120cm</p><p class="ql-block">简介: 在这个项目中,我运用了织物和跳房子的形式,来探讨“童年”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的概念。从历史上看,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儿童被视为“小大人”,肩负着与现代成年人相似的责任。有趣的是,跳房子的起源并非儿童游戏,而是军事训练一—用以规范士兵的身体与步伐。通过将跳房子垂直安装在墙上,我将它从原本作为地面游戏的语境中抽离,挑战我们对日常事物的习以为常。成长常常被看作是一个“向上攀登”的过程是一种社会期待与规训的阶梯。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不过是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儿童游戏。童年的消失反映了一种更广泛的边界瓦解:成年人渴望回到童年,而儿童却被迫过早成熟。情绪、信息与欲望无节制地流动,扰乱了曾经缓慢而有节奏的文化步伐。当童年本身变成了一种经过编排的社会表演,我们是否还能记得,曾经透过儿童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我们所说的“长大”,究竟是真正的自我实现,还是一种受社会规范塑造的排练性模仿?最终,童年究竟属于孩子。</p> <p class="ql-block">《Flip》:叶心怡 Cindy Ye. 40x120cm</p><p class="ql-block">简介: 在这件作品中,我通过翻盖手机的形式与Y2K贴纸、闪亮钻石装饰的结合,探索了成长过程中社会文化对身份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翻盖手机是我的第一步手机,承载了我对童年初成长的怀旧感与对社交互动的早期记忆。其设计的机械性与情感的连接,反映了成年人的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矛盾-—科技的发展带来便捷,但也可能消解了人际关系的深度。同时,屏幕中我挪用了拓麻歌子游戏中电子宠物去世的image,隐喻着童年的消逝与成长带来的遗忘。这也与我系列作品中,娱乐业发展对于童年消逝的影响所关联。这件作品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反思,更是对如何通过外在的物品来承载内心世界的思考。Y2K的彩色贴纸和璀璨的装饰,象征着对自我表达的渴望,掩盖着成年人面对社会压力时的脆弱与焦虑。正如翻盖手机一翻即开的方式,它同时象征着成年生活中的情感“收放自如”--有时我们选择封闭自己,有时则需要通过闪烁的外在物品寻求片刻的安慰。</p> <p class="ql-block">《木头记得的光线》:印安 Angel Yin</p><p class="ql-block"> 7x10x3cm</p><p class="ql-block">简介: 作品描绘了那些被忽视的角落与日常物件,在静默中透露出人的活动痕迹,像是时间在场,却又悄然离开。</p> <p class="ql-block">《童梦映画:拾忆幻景》</p><p class="ql-block">付艺菲 Yifei Fu尺寸可变</p><p class="ql-block">简介: 这一系列作品以多彩插画凝萃童年图景,于简洁笔触中藏艺术哲思,照见科技时代快乐本真与温度的艺术叩问。</p> <p class="ql-block">《家园之外1-2,三头猫猫扔星星》</p><p class="ql-block">周俊 Zhou Jun .80x60cm60x40cm</p><p class="ql-block">简介: 在符号的荒诞排列中,可以看到德勒兹的“生成”(becoming)概念,即符号通过不断变化的组合进入一种未完成的状态。这种创作方式拒绝中心化的意义结构,与利奥塔对后现代状态的描述一致:作品成为多元叙事的场域,而非单一真理的载体。通过解构与重组,这种实践不仅回应了当代社会的碎片化现象,也在严谨与偶然、秩序与荒诞之间构建新的视觉语言,探索符号世界中“差异与重复”的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小手盆栽》:吴沛垠 . 20x15x7cm</p><p class="ql-block">简介: 这个作品以一次性手套、粘土和花盆作为媒介,以随机材料的混搭呈现出奇怪搞笑的装置雕塑。因为这些盆栽没有数量限制,所以会根据 空间进行装置。它是依附于一个地方的虚拟盆栽,以植物的符号代表了一个个生命。但他们却并没有生命,都是可丢弃的一次性材料。所以这个材料的运用其实形成了一个想要成为有生命力的,但是身体却没有灵魂的比喻。手套里面是空气,所以手套会根据时间流逝而瘪下去,也是代表了一个轮回,从生到灭,从开花到枯萎。粘土是自然的,来源于天地,所以大自然就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是滋养着我们的沃土。盆栽如同我们的家,它是一个容器。但是其实植物并不需要花盆,在大自然中可以更加绽放,所以有了花盆即是一道暂时的美景,但是也是一种束缚。</p> <p class="ql-block">《共生·云》王若嫣 . 70x30x50cm</p><p class="ql-block">简介: 《共生·云》通过工业材料与传统手工艺的悖论性融合,构建了关于物质循环的当代艺术宣言。作品将回收的矿泉水瓶、食品包装袋等塑料废弃物经清洗分类后,通过热塑定型技术转化为云朵的有机形态。珠绣部分采用传统玻璃珠与尼龙线,以自由刺绣的随机性覆盖塑料基材,形成工业标准化与手工痕迹的视觉对话。塑料的透明性与珠子的折射特性共同营造出光影变化的“气象剧场",材料自身的廉价感在被赋予诗意形态后产生价值逆转。这种转化过程直接呼应展览主题中“游戏”的改造精神-正如孩童将废弃瓶盖变为玩具,艺术家通过形态重构赋予工业残渣新的美学生命。作品悬挂系统采用渔线模拟云朵漂浮的失重状态。塑料层叠产生的阴影在墙面形成流动的斑驳痕迹,与亚克力的工业空间形成场域对话。这种对材料本质属性的挖掘,揭示消费社会中被忽视的物质潜能。</p> <p class="ql-block">《重生》王若嫣 WANG RUOYAN</p><p class="ql-block"> 34x34x120cm</p><p class="ql-block">简介: 这件装置作品以木片、透明粗软线、塑料袋热塑花朵与珠绣工艺为创作语言,构建起对“修复与新生”的艺术诠释。工业化生产的塑料袋经高温热塑后转化为花朵形态,传统珠绣技艺沿着树皮肌理穿梭游走,两种不同特质的材料与工艺相互碰撞,在缝合过程中迸发全新的艺术生命力。木片被组合成中空的木桩结构,既模拟自然生命体的形态,又以其残缺与缝合的视觉效果,将“破损-修复”的关系具象化,那些经工业切割的木材,通过手工缝制重获生机,恰似在城市变迁中顽强延续的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弱水-痴妄》:于泽凤 . 65x200cm</p><p class="ql-block">简介: 本幅作品是与毕业创作《归墟-欲饮沧海》互文的一张作品,《归墟》为白猿捞月,本张作品则是白蛾奔月,月亮象征遥不可及的美好理想,而蛾子不顾一切奔向月亮,则代表对理想的追逐,对虚幻之美的牺牲精神。</p> <p class="ql-block">《蓝.水》:周甫元 .120x150cmjiao</p><p class="ql-block">简介:水下暗流流动,也归入平静。</p> <p class="ql-block">《My Nono Square》:宋奕辰 </p><p class="ql-block"> Charlie30x40X4cm</p><p class="ql-block">简介: 在不断位移的旅途中,酒店成为了我短暂而私密的栖居之地。《my nono square》系列油画源于我在不同城市拍摄下的室内片段一一在这些空间中,光影、结构与情绪交织,形成一种介于陌生与熟悉之间的微妙体验。每一间房间既是地理坐标,也是情感坐标,下榻不同酒店的房间也是一种相遇的缘分,在不同城市,不同季节,不同光线,我观察着为我提供保护的房间,房间也在观察着我的心境,我的一举一动。这是个孤独的过程,但孤独的让人幸福,在流动与暂停之间,我以绘画回应旅途中的自我寻找与感知重构。</p> <p class="ql-block">《奶牛清除计划1-2》:周俊 </p><p class="ql-block">120x160cm</p><p class="ql-block">简介: 在符号的荒诞排列中,可以看到德勒兹的“生成”(becoming)概念,即符号通过不断变化的组合进入一种未完成的状态。这种创作方式拒绝中心化的意义结构,与利奥塔对后现代状态的描述一致:作品成为多元叙事的场域,而非单一真理的载体。通过解构与重组,这种实践不仅回应了当代社会的碎片化现象,也在严谨与偶然、秩序与荒诞之间构建新的视觉语言,探索符号世界中“差异与重复”的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局部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后后现代-22》何山 .Dietrich</p><p class="ql-block"> 1.4X0.8X1.8m</p><p class="ql-block">简介: 承现代主义服装之建筑性,融工业、交互、仿生设计之髓;以艺术家自我革命之力,昭现代理念的社会历史广韵。</p> <p class="ql-block">《秋日还原烧》:庞然 Ran Pang</p><p class="ql-block"> 118x329 cm</p><p class="ql-block">简介: 这幅独版版画由富有节奏感的线条组成,直接记录了雕刻刀在木板快速切割的创作过程。充满动态的笔触表现了秋天旋转的阵风和层叠的树叶,与自然的律动产生共鸣。橙色、赭石色、红色组成的鲜艳的色调,联想起秋天的高潮:树叶在脱落之前绽放出的炽热光彩。颜色的渐强捕捉了短暂的、几乎是反抗的活力,这是大自然在寂静冬天来临之前的最后狂欢。通过反复刻板并印刷,独版木刻的不可逆转性反映自然界衰退与更新的必然循环。</p> <p class="ql-block">《蓝,水》:周甫元. 120x150 cm</p><p class="ql-block">简介: 水下暗流涌动,也归于平静。</p> <p class="ql-block">《城市 柏树 雨》</p><p class="ql-block">邱玥泊 Yuebo Qiu. 140x50X50cm</p><p class="ql-block">简介: 空房子 属于郊区的,灰色的外面有蓝天;有阳光照进房里,燕郊有它独特的味道;那里有很多青年,</p><p class="ql-block">有惆怅 有希望:那有波光粼粼,那有叶子不多的树;他们写没用的诗,看没用的电影:一切都在翻天覆地,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劈风破浪的船上剧烈地晃荡,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到达风平浪静的港湾。现代个体的经验必须直面瞬息万变的都市生活。</p><p class="ql-block">这种生活内在的“焦虑和骚动、心理的眩晕和昏乱、各种经验可能性的扩展及道德界限与个人约束的破坏、自我放大和自我昏乱、大街上及灵魂中的幻象”等,锻造了“现代的感受能力”,而LOD 卢梭几乎在所有人之前,就体验到了这种像“旋风一样的动乱的社会”。</p> <p class="ql-block">《这只虫》:谢晚词</p> <p class="ql-block">《杀死生命的生命—蚊》:谢晚词</p><p class="ql-block">简介: 在被蚊虫骚扰的难以入睡的晚上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给浪漫化的“万物有灵”叙事撕开裂缝。如果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本质不是纯粹和谐的,它到底是什么样的? 以这个问题为原点,本次展出的四个作品以令人厌恶的生命体(蚊子与蝗虫)为载体,材料与形态构成的矛盾感去体现人类与自然间的拉锯:用 蚊植物制作的蚊虫,以虫卵为原型制 驱蚊灯,以及用蝗虫的食物大麦叶制作的蝗虫….</p> <p class="ql-block">《蚊卵驱蚊灯》:谢晚词</p> <p class="ql-block">z</p> <p class="ql-block">《素食主义》:谢晚词</p> <p class="ql-block">《故事玩家》:刘馨瑜 Xinyu Liu</p><p class="ql-block">138x138x116cm</p><p class="ql-block">简介:“故事玩家”将空间变成了一个类似游戏的环境,探索了数据和算法时代个人在技术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件作品邀请参观者以一种有趣但批判的方式接触那些塑造我们数字生活的安静的系统性力量。其中的视频展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物体检测中的错误分类、联想错误、人工智能幻觉、语义模糊、物体融合和错误拼接构建的喜剧叙事。作品由AI原创生成,会提供中文字幕。</p> <p class="ql-block">从视频截了一个片段</p> <p class="ql-block">《Control》朱玉洁 Yujie Zhu(Yuki)58cm</p><p class="ql-block">简介This artwork features sharp steel claws piercing soft pink silicone, symbolizing the violence of personal scars and the vuinerability of skin. The piercing metal evokes a sense of discomfort and rowness. reflecting the impact of trauma on the body and mind. The soft silicone. however, hints at healing and recovery, capturing the duality of pain and growth. The piece invites viewers to connect with the visceral experience of injury and resilience. evoking a powerful emotional response. it explores how violence and vulnerability shape us. while art offers a path toward healling and transformation.</p> <p class="ql-block">《女孩》:陈昭月 Cindy30x20x65cm</p><p class="ql-block">简介: 热热的夏天在景德镇捏泥,时尚造型穿的清凉的女孩形象。</p> <p class="ql-block">《The Water Bodies》:杨婼尧Kalmond2x33cm</p><p class="ql-block">简介:是杯子塑造了水,还是水塑造了杯子? 物理世界中,杯子的形状决定水的形状;而在作品中,水的流入才使得杯子的概念在观者脑中涌现。</p><p class="ql-block">The Water Bodies以皮尔士符号学三元模型为基础,探讨抽象符号在人脑中被赋予具体意义的过程。作品由三部分组成,二维抽象符号、三维水体与AR空间中的杯子。分别对应皮尔士模型中的</p><p class="ql-block">(原文如此)。</p> <p class="ql-block">机子没有演示,没看见怎么样玩法。</p> <p class="ql-block">《The Flame》杨婼尧 Kalmond</p><p class="ql-block"> 1x28cm</p><p class="ql-block">简介:我们看不到火焰的影子,不证明火焰不存在。火焰在物理世界中不存在投影。但作品中呈现的火焰的影子,提醒着观者存在着一个我们认知之外的世界。由柏拉图洞穴理论出发,The Flame建构了一个理念框架,链接现实物理世界与触不可及的概念世界。 试图揭开隐藏在真实世界之外的另一种现实。如果将我们所处的世界理解为一面墙,那么任何我们所体验的都只不过是墙面上的投影, 我们基于这些投影(感觉材料)来感知客观的存在。然而,我们无法看到那些未出现在投影中的部分-—火焰。</p> <p class="ql-block">《粉太阳》:邱玥泊</p><p class="ql-block">简介:关于童年的回潮。</p> <p class="ql-block">《维度转映系列-四维超球巨构》:何山 Dietrich 138x138x116cm</p><p class="ql-block">简介:与「后后现代-22」的理念性对照,同年「维度转映系列」取建筑巨构和维度模拟之范式,对时空性开展纯技术性探索。 </p> <p class="ql-block">听人说,常去看看这些新颖的所谓行为艺术啥的艺术品,能增强你的智商,老年人呢,还能防止老年痴呆;玩儿闹,闹着玩,我怎么越看越觉得我智商不够了呢?(通伸村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