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黑猫警长</p><p class="ql-block">美编号:40022319</p><p class="ql-block">图 片:自拍加截图致谢</p><p class="ql-block"> 4月的风,复活了整个春天,温柔地掀开了时间的帷幔。</p><p class="ql-block"> 4月10日下午,我和老伴侄媳踏上了心仪已久的鼓浪屿。鼓浪屿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座小岛,面积大约1.83平方公里,与夏门隔海相望。行走在这座被历史深情浸润、被文化细细雕琢的小島。阳光透过榕树的叶隙,在石板路上跳跃成诗;微咸的海风拂过脸颊,仿佛低语着百年的沧桑与浪漫。在这里,时光仿佛让我们放缓脚步,容人细细聆聽历史的回响,静静地沐浴春风、感受红色血脉的涌动。</p> <p class="ql-block"><b> 山海间的感觉豁然开朗</b></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登上日光岩,鹭岛风光尽收眼底。厦门现代楼宇与浩瀚沧海相映成画,恍若时代的交响。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同时,据地理条件来看,日光岩是鼓浪屿早晨阳光照射的第一处地方。</p><p class="ql-block"> 岩顶长风浩荡,仿佛能涤荡尘世烦忧。忽有钢琴声自远处袅袅升起,与潮音相和,恍若天籁。在这山海交响之间,我不禁想起昔日鼓浪屿曾是福建党团组织的领导中心和革命斗争指挥中心,创造了无尽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多少共产党人和仁人志士也曾立于此处远眺山河,胸怀救国理想,但革命的历程总伴随着牺牲和离别,而他们始终如罗杨才一般,在黑暗中冲杀,誓要为国家杀出一条光明大道;他们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在暗夜中摸索前行,成为划破暗夜的一道道曙光。</p> <p class="ql-block"><b> 园林中壮重的历史回响</b></p><p class="ql-block"> 在鼓浪屿,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历史。菽庄花园的景致别具一格 ,它倚海而筑,虽无苏杭园林之婉约,却别有磅礴气象。在“听涛轩”小坐,但见潮水拍岸,循环不休,恍若历史脉搏声声入耳。这涛声,仿佛也回荡着当年地下工作者奔走联络的脚步声。党组织曾在此独立开展革命工作,于敌人心脏开展反包围斗争,开辟隐蔽战线,把白区的革命斗争推向高潮。他们改头换面,伪装成不同身份,在这座小岛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却信念如铁的“话剧”。</p><p class="ql-block"> 有来鼓浪屿度蜜月的“新婚夫妇”,有来此地经商的“大老板”,也有恩爱的小两口、游方至此的医生、进行课后辅导的“老师”……他们险中求生,运用各种形式开展革命实践活动,与敌人斗智斗勇;他们志同道合,在艰苦斗争环境中培养出深厚的情谊,结成爱国伉俪;他们不忘初心,为了人民的幸福甘愿捐驱牺牲,革命基因在家族血脉中代代传承;他们毁家纾难,舍弃富贵安逸的生活,为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奋斗终身。</p> <p class="ql-block"><b> 建筑与红色印记的对话</b></p><p class="ql-block"> 我们跟随导游的脚步穿行于街巷,宛如步入露天的“万国建筑博物馆”。哥特尖顶、巴洛克雕花、闽南红砖——中西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共生。而真正动人的,是建筑背后那段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 曾家园有惊无险的“婚礼”,见证了革命者的智慧和胆略,成为福建党史中一段有趣的的插曲;在神州医院,农运领袖李应章利用医生身份掩护同志,救死扶伤,奉献了激情燃烧的无悔青春;在启新书店,一群青年知识分子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与敌人殊死搏斗,开辟了第二条隐蔽战线。</p><p class="ql-block"> 虎巷8号的故事,令人动容。这里曾聚集一批热血志士,为共同信仰奋起抗争,最终献出年轻生命;一些静谧老别墅,实为中共早期秘密活动据点。王海萍、曾志同志在这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将个人悲痛埋藏心底,把炽热的爱献给了祖国碧海蓝天。</p> <p class="ql-block"><b> 信仰与牺牲中的不朽诗篇</b></p><p class="ql-block"> 血雨腥风的岁月早已远去,但这座小岛留下的永恒的红色记忆,值得我们缅怀和追忆。</p><p class="ql-block"> 鼓浪屿是一座革命的小岛、战斗的小岛、英雄的小岛、光荣的小岛。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王雨亭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之志,亲自将儿女送上抗战前线;刘惜芬于黎明前夕慷慨就义,以火红青春铺就“新中国的奠基石”;王兴芳团长告别身怀六甲的妻子奔赴战场,一别成永诀;船工张水锦一家五口驾虎网船支前,在离岛不足百米的海域为国捐躯,铸就满门忠烈;林正享舍弃富足生活,为同胞自由光明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p><p class="ql-block"> 他们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诠释信仰的力量。我们应当永远怀念他们、铭记他们,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基因在这片热土上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b>文化名人与红色记忆</b></p><p class="ql-block"> 鼓浪屿人杰地灵,孕育了林语堂、林巧稚等一大批文化科技精英。林语堂以英文著作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如《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风靡欧美,小说《京华烟云》获诺贝尔奖提名。</p><p class="ql-block"> 在林巧稚雕像公园,我驻足良久。一座洁白的玉雕塑像静静伫立,刻着林巧稚大夫那慈祥而坚定的面容,他的目光穿透时空,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人民。这位作为中国现代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她的一生是医学奇迹的创造和医学践行。林巧雅大夫的纪念馆不仅是对她一生事迹的记录,更是对她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弘扬,其精神与红色文化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 在著名的虫洞书店,我特意寻得《鼓浪屿红色记忆》一书。书中详细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的革命往事:从早期工人运动到抗日救亡,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建设,鼓浪屿虽小,却从未缺席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抚看书页,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仿佛重现眼前。</p> <p class="ql-block"><b>写在最后的结语:</b></p><p class="ql-block"> 当渡轮拉响归航的汽笛,我忍不住回望这座小岛。她像一颗明珠浮在碧波中,把都市的喧嚣留在海湾那边,将自然的馈赠深埋游子心间。 回望逐渐远去的岛影,心中充满敬意与感激。这次旅行不仅让我领略鼓浪屿的自然与建筑之美,更让我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历史对话和心灵洗礼。</p><p class="ql-block"> 这座小岛教会我们:历史从不遥远,它就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脚下的道路上。红色文化也不是尘封往事,而是一种鲜活的精神传承,体现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蕴含在对公平正义的坚守里,闪耀在每一个普通人的奋斗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带着这份感悟离开鼓浪屿,我知此行所获不仅是照片与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共鸣和文化的自信。这座小岛如同时代的缩影,告诉我们:只有不忘来时路,才能走好未来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