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水谣:一曲客家文化的银幕诗篇——兼论其影视改编潜力

肇之日源

<p class="ql-block">汀水谣:一曲客家文化的银幕诗篇——兼论其影视改编潜力</p><p class="ql-block"> ——陈日源</p><p class="ql-block">长汀文学创作因与古汀州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紧密相连,进入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之中,已是时候了。戴春兰的短篇小说《汀水谣》如汀江之水般清澈流淌,携带着客家文化的基因密码,讲述了一个关于乡愁、文化认同与青春选择的故事。初见题目,《汀水谣》与《云水谣》之名叠现,极吸眼球。阅读中,一种感同身受的画面感直触心底。阅后,恍若看过一场电影。由此,本文将从我浅薄的客家文化研究视角出发,对这部作品进行尝试性的评价,争取较全面地分析其影视改编的可能和潜力,并与现象级作品《去有风的地方》进行横向比较,可能的话,再提出一些以我之见,较可行的改编建议。</p> <p class="ql-block">有文友问我,你为什么总喜欢用比较的手法看问题写东西?是的,这跟我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师大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求学,当时我国的心理学、教育学学科尚不成熟或全面,所授课程编排中,有比较心理学、比较教育学、比较心理学史、比较教育学史等课程,大多与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相关学科相比较。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参考科目中,还有比较逻辑学、比较社会心理学、爱情心理学比较,以及比较外国文学等跨学科课程。这种多元化的比较学科训练,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的学术思维方式。在后来的研究中,我常自然而然地采用比较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比较客家人与闽南人的文化特质,比较长汀与凤凰的古城风貌和兴衰成因,比较闽西与赣南的客家民俗。在这种比较中,文化现象的异同得以凸显,激发更深层的探究欲望。当我细阅戴春兰的短篇小说《汀水谣》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电影《去有风的地方》的影像风格,这种联想一旦产生便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一、多维叙事下的客家文化全景呈现</p><p class="ql-block">《汀水谣》的叙事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三重维度:表面是宇飞与晓月的情感发展线索,中层是大夫第去留的文化冲突线索,深层则是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对话线索。这种"爱情-家园-文明"的立体叙事架构,为影视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空间。故事从宇飞这个"外来者"的视角切入,通过他的眼睛逐步展开长汀古城的生活画卷,这种"陌生化"处理手法天然适合视觉呈现,使观众能够与主人公同步发现客家文化之美。这种叙事策略,让我想起了自己初入客家文化研究领域时的探索历程,那种文化震撼与认知重构的体验何其相似。</p> <p class="ql-block">与《去有风的地方》相比,《汀水谣》的地域文化表达更为深邃、系统。后者不仅仅停留在风景展示层面,而是将客家建筑、饮食、民俗、历史有机融入情节发展的肌理之中。作品中关于大夫第的建筑细节描写令人过目难忘:"飞檐翘角,斗拱层叠"、"屋檐下的雕花,好像刻着花果人物",这些文字已自带镜头感,只需忠实转化就能成为震撼的视觉语言。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汀江意象,完全可以像《去有风的地方》中洱海那样,成为贯穿全片的诗意符号。但汀江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它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客家先民迁徙的历史见证,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血脉。</p> <p class="ql-block">二、人物塑造:在文化冲突中绽放人性光彩</p><p class="ql-block">宇飞这一人物的复杂性为影视改编提供了绝佳的角色发展弧线。他从一个带着商业目的的"文化猎手",逐渐被客家文化的人文温度所感化,最终完成价值观的重构。这种转变不是突兀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外部动作逐步展现:初到长汀时对建筑价值的功利评估,参与松毛岭战役重演时的情感震撼,面对晓月纯真感情时的内心挣扎。这些转变节点为演员表演提供了丰富的发挥空间,演员可通过微表情和肢体语言的渐进变化,展现这个都市青年被传统文化"驯服"的心路历程。</p> <p class="ql-block">晓月则是客家文化滋养下的理想女性形象,与《去有风的地方》中许红豆的都市精英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她熟悉每一种客家美食的制作工艺,能随口唱出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和童谣,对家乡历史如数家珍。这个角色成功地避免了"乡土女主角"常见的刻板印象,既有传统美德又不失现代独立意识。她在阻止拆房时表现出的果敢与面对感情时流露的羞涩形成可爱反差,这种性格的立体感值得影视改编时重点保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戴春兰对晓月爱情心理的描写,展现的是作者在这个年龄段时期的的情感体验。在当下影视作品中,这种纯真羞涩的爱情表达已属罕见,正因如此更显珍贵。客家妹子的独特魅力,恰恰源自这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性格特质。</p> <p class="ql-block">客家美食描写则展现了戴春兰作为对生活有心观察者的敏锐。不同于《去有风的地方》对云南美食的展示性呈现,《汀水谣》中的兜汤、簸箕粄、豆腐丸等食物都深度参与叙事:煎薯粄引发的情感互动,氽猪肉体现的待客之道,鸡肠面暗示的生活智慧。这些美食场景如果借鉴《饮食男女》或《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手法,既能满足观众的视听享受,又能自然传递文化信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多次出现的"大薯过敏"细节,这个生活化的小桥段既制造了喜剧效果,又暗喻了外来者融入必须经历的"阵痛",堪称神来之笔。</p> <p class="ql-block">群像塑造同样出色:爷爷的智慧与坚守,叔公的固执与转变,甚至戏份不多的晓强,都代表着客家人不同的代际面貌。这些配角不是功能性的,而是共同构成了客家文化的活态传承谱系。影视改编时,应该给予这些配角足够的表演空间,让他们成为客家文化的生动代言人。</p> <p class="ql-block">三、历史与美食:文化记忆的双重编码</p><p class="ql-block">《汀水谣》对松毛岭战役的描写堪称历史场景再现的典范。作品巧妙通过电影拍摄情节,将这场决定红军长征命运的阻击战生动呈现。"家家无门板,户户无闲人"的细节描写,氽猪肉与糍粑饼的战地饮食刻画,军民同心御敌的情感渲染,这些内容若转化为视听语言,完全可以达到《集结号》级别的战争场面感染力。这段历史叙事不仅丰富了故事层次,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记忆紧密联结,提升了作品的思想高度。在影视改编中,这段历史闪回不仅是情节需要,更是对客家儿女家国情怀的深刻诠释。这段叙述也让我回想起,2002年我执意将位于松毛岭山下的中复村,命名为二万五千里长征起始点——红军长征第一村的称号,并用大型广告牌展示在穿村而过的319国道旁,那煞费苦心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四、《青石板的诉说》:文化自觉的艺术升华</p><p class="ql-block">作品中嵌入了汀歌《青石板的诉说》,暂且不论词曲作者是谁,单就其导入情节的艺术处理而言,堪称点题之笔也是艺术之巅。这首歌曲以青石板的第一人称视角,诉说千年历史变迁中的坚守与包容,完美呼应了大夫第的命运主题。在影视改编中,此歌可作为主题音乐反复出现,在不同情节处变奏演绎:初听是地域风情,再听是文化坚守,终听是精神传承。这种处理方式可参考《海上钢琴师》中主题曲的运用,使音乐成为叙事的重要参与者。当然,若有更贴切的客家音乐素材,也可考虑替换,但必须保持同等艺术水准。</p> <p class="ql-block">与《去有风的地方》相比,《汀水谣》的文化表达更具历史纵深感。前者展现的是都市人寻找生活本真的过程,后者则探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策略。大夫第面临的不是简单的拆与留的二元选择,而是如何活化利用的智慧考验,这一主题在当下中国城乡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中具有普遍而重要的意义。影视改编应该强化这一主题的现实关照,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思考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实课题。</p> <p class="ql-block">五、影视改编建议:在忠实与创新间寻找平衡</p><p class="ql-block">1. 结构优化:可考虑采用倒叙手法开场,以已成文化保护工作者的宇飞重回长汀为引子,通过他的回忆展开故事。现实线与过去线交织,增强悬念感。同时可以借鉴日本1995年岩井俊二执导的电影《情书》的叙事结构,让过去与现在形成诗意呼应。</p><p class="ql-block">2. 视觉强化:邀请对客家文化有深入研究的艺术家参与美术设计,确保建筑、服饰、生活细节的文化准确性。汀江四季景观应有差异化呈现:春日的朦胧烟雨,夏季的丰沛激流,秋天的澄澈如镜,冬日的静谧悠远,每个季节都要展现出独特的美学意境。</p><p class="ql-block">3. 历史穿插:松毛岭战役可采用虚实相间的表现方式,将电影拍摄场景与真实历史镜头交织,增强历史厚重感。可参考《辛德勒的名单》中的黑白与彩色对比手法,用不同的影像风格区分时空。</p><p class="ql-block">4. 音乐设计:除《青石板的诉说》外,应广泛采集客家山歌、童谣元素,创作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配乐。晓月演唱客家童谣的场景应该成为情感高潮点,可以借鉴《音乐之声》中音乐与情节的融合方式。</p><p class="ql-block">5. 文化顾问:建议组建包括客家文化学者、民俗专家在内的顾问团队,确保文化表达的专业性。特别是祭祖仪式、传统节日等场景,需严格遵循客家习俗,防止文化表达的泛化和失真。</p><p class="ql-block">6. 市场定位:可借鉴《去有风的地方》的"治愈系"宣传策略,但应更强调文化探索的深度。目标观众除年轻群体外,也应关注文化旅游爱好者、历史题材爱好者等细分市场。可以考虑与文旅部门合作,打造"跟着《汀水谣》游长汀"的文旅路线。</p> <p class="ql-block">结语:汀水长流,文脉永续</p><p class="ql-block">《汀水谣》如一幅客家文化的工笔画,细腻处见精神,平凡中显深远。其影视改编价值不仅在于动人的爱情故事,更在于提供了一个理解客家文化当代命运的窗口。在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作品有望成为继《去有风的地方》之后,又一部现象级的文旅融合佳作。</p><p class="ql-block">改编过程中,创作者需怀有对客家文化的敬畏之心,在商业诉求与文化传承间找到平衡点。正如作品中反复强调的:大夫第的价值不在其物质形态,而在其所承载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品格。只有准确把握这一内核,《汀水谣》才能从纸面跃上银幕,实现从地方叙事到全民共情的华丽转身。这正是当前我们最需要传承和弘扬的文化精神。</p><p class="ql-block">汀水悠悠,文脉长长;故事不老,光影永恒。期待《汀水谣》早日以影像的形式,将客家文化的魅力带给更广阔的观众群体,让世界听见千年古城汀州的诉说,看见客家的风华,品尝汀江之水的意味深长。当银幕亮起,那流淌的汀江水,那斑驳的大夫第,那悠扬的山歌声,必将成为观众心中永恒的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7日定稿于漳平</p> <p class="ql-block">附:</p> <p class="ql-block">戴春兰短篇小说《汀水谣》故事梗概:</p><p class="ql-block"> 冬日傍晚,长汀古城青石巷陌,炊烟袅袅。客家姑娘晓月发现一个陌生年轻人宇飞长时间呆坐在自家“大夫第”门楼角,神情落寞。经询问,宇飞自称是来自厦门的游客,甫抵长汀便遭窃,身无分文,通讯困难。善良的晓月虽心存疑虑,仍与慈祥却目光犀利的爷爷商量后,收留了这位不速之客。</p><p class="ql-block">古朴雅致、雕梁画栋的“大夫第”,热情好客的爷孙,以及地道鲜美的客家饭菜,让宇飞倍感温暖,赞不绝口。交谈中,他了解到客家人的迁徙历史、长汀(古汀州)的悠久繁华与“大夫第”的渊源。然而,他一句关于老宅若拍卖“能卖出高价”的无心之言,却瞬间冷了场,暴露了他潜意识里与这文化氛围不甚协调的商业思维,也让爷孙俩心生警惕。</p><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汀江边的浣衣场景如诗如画。宇飞为晓月拍照,并在她纱巾落水时敏捷地跃入水中捞回,此举拉近了两人距离,却也让在阳台观望的爷爷对其“被窃”说产生了更深怀疑。早餐时,爷爷借介绍客家美食“兜汤”习俗,再次用锐利的眼神审视宇飞。宇飞心虚,借口参观拍照,实则仔细拍摄建筑细节,并将信息发送给幕后老板“江总”,汇报老宅价值并商讨压价。他谎称与家人联系,却被晓月撞见,更增其疑窦。</p><p class="ql-block">晓月带宇飞前往松毛岭战役拍摄地担任群众演员。沉浸式的演出体验,重现了当年惨烈战斗与军民鱼水情深。宇飞在“爆炸”中“保护”晓月,晓月动情讲述家族与这场战役的渊源及客家人的红色情怀,都深深震撼了宇飞的心灵。归途,漫步水东街、太平廊桥,晓月坦言老宅与汀江、古城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见解,触动了宇飞。</p><p class="ql-block">在家中,两人一同生火做饭,合作制作客家美食“豆腐丸”、“鸡肠面”,情愫在灶火炊烟间暗暗滋生。傍晚沿古城墙散步,宇飞谈及故乡,晓月则抒发对乡愁的感悟,并教唱深情沧桑的本地歌曲《青石板的诉说》。歌词的内涵与宇飞的经历、心绪产生共鸣。共同刮制大薯准备煎饼时的小意外和互助,更让两人心扉渐开。然而,爷爷透露的家族内部关于卖房的纷争(晓月叔公急等钱用欲卖其份额),如同阴影笼罩下来。</p><p class="ql-block">夜晚,宇飞经历激烈思想斗争,最终向江总发出信息,坦言老宅异地迁移将失其魂,建议老板亲临考察,探讨在地合作开发的可能,为此不惜可能丢掉工作。晓月亦为情所困,辗转难眠。</p><p class="ql-block">次日,叔公带人强行上门欲拆卖己方份额房产,冲突爆发。宇飞和晓月机智配合,利用环境和对物品的“爱护”,挫败了来人。关键时刻,晓月父母从深圳带回好消息:堂弟晓强的资金问题通过家庭互助和政策贷款得以解决,不必卖房。叔公悔悟,兄弟和解。</p><p class="ql-block">危机解除,晓月担忧宇飞工作不保,含蓄邀请其留在长汀发展,情感终于明朗。正当两人情意绵绵之际,宇飞接到江总电话——其建议被采纳,江总已亲赴长汀,寻求合作开发。峰回路转,希望重现。宇飞载着晓月,迎着晨光,驶向古城深处,去迎接新的可能。汀水长流,吟唱着一段刚刚开启的缘分与关于守护与发展的新篇章。(完)</p><p class="ql-block"> 编者即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