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强渡大渡河老船工韦崇德访谈札记

杨家老兵

<p class="ql-block">今年,是我军建立98周年,又适逢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两个伟大的日子里,我特意翻看了记录军旅生活的老相册。当看到30多年前同当年为红军强渡大渡河摆渡的老船工韦崇德老人交谈的照片,驻目静思,脑海里涌现出当年军民携手在大渡河创造的世界战争史上的一幕奇观。</p><p class="ql-block">1993年6月7日,是前身为“红一师”的193师建师60周年纪念日,我们邀请师的老领导和英雄模范人物参加。曾任师的前身部队军政主官的杨成武老首长,亲自到会致词,为部队讲传统,并为聂荣臻元帅题词的“红一师”师史馆开馆剪彩。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葛振林等老英雄到会,韦崇德老人作为当年为红军强渡大渡河摆渡的功臣船工的代表,受邀与会。</p> <p class="ql-block">(作者同韦老交谈)</p> <p class="ql-block">6月12日晚,我到师招待所专门拜会了韦崇德老人。韦老时年80高龄,虽然显得清瘦,但身板硬朗,头脑清晰,听力视力都较好。在交谈中,我仔细询问了当年他和其他船工为红军强渡大渡河摆渡的事。</p><p class="ql-block">会谈前,我从有关资料中知晓,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安顺场古镇,古称紫打地,是大渡河的一个老渡口,属于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解放前属西康省冕宁县,1951年建石棉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矿石命名的县区),位于大渡河中游,有汉族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老百姓居住。安顺场是清代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败被擒之地,后来一直是国民党的统治区。据载,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由杨得志团长、黎林政委率领的第一团到达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红军先遣队突袭安顺场渡口,歼敌2个连,缴获1只渡船,控制南岸渡口。</p><p class="ql-block">当时,眼前的湍急大渡河成为一道险关,身后又有蒋介石的二十万追兵,若不设法抢时间渡过大河,红军就可能遭遇全军覆没的危险,指挥部决定强渡大渡河。河南岸渡口原来有几只船,得到红军要打过来的消息后,蒋介石电令大渡河守军将南岸船只和所有渡江材料运往北岸,对南岸实行坚壁清野。红军到达安顺场后,仅得到一家地主私藏的准备逃命用的一只船,又从下游找了两只小木船。同时,很快动员了当地77位船工为红军摆渡。</p><p class="ql-block">我请教韦老:在这么短时间内,红军就能动员这么多船工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摆渡,这是什么缘由呢?韦老说:这是因为红军到安顺场的各种行动,很快使老百姓看清了红军是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谋利的好队伍。在部队来临前,敌守军和当地民团就放火焚烧全街的房屋,以阻止红军到来。红军一到,一面和国民党川军两个连及当地民团作战,一面派人扑灭了大火,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击溃敌军后,红军多处张贴朱总司令签发的布告,当众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性质宗旨,并将土豪劣绅的粮食和布匹分给穷苦的老百姓。红军宁愿临街或在老百姓院子里休息做饭,也不肯入室打扰民众。韦老说,他当时在大地主张义和家当长工,当从红军手里接过分给他的衣服和粮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听到红军渡河需要船工,他立马报名参加。红军这些亲民爱民的行为,很快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戴。所以,一经动员,船工们纷纷响应,踊跃加入为红军强渡大渡河摆渡的行列。我问他:你们当时有没有考虑这样做有危险?他说,知道有危险,但觉得帮红军打祸害老百姓的匪军,再危险也得干!韦老对他的儿孙们常说这样一句话:“下不了决心干不了这个事,怕死也干不了这个事”,这凸显出韦老及乡亲们深明大义、勇毅赴难的可贵精神。</p> <p class="ql-block">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河面宽100余米(据有关记载,当年的安顺场渡口河面比现在宽得多,约300米),水深浪急,加上5月又是汛期,白天渡河都可能翻船,即使有经验的老船工夜间也不敢摆渡过河。先头部队领导决定采纳当地群众的意见,次日开始强渡。25日凌晨,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亲自从二连挑选了17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决定连长熊尚林任队长,因船小浪急,突击队只能分乘两只小木船‌强渡,第一只船由熊尚林带领,第二只船由孙继先亲自指挥,帅仕高和韦崇德等当地船工撑船摆渡。</p><p class="ql-block">7点整,强渡正式开始,轻重武器一起开火掩护,勇士们冒着敌军的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急速前进,当离对岸不远时,敌军向渡口实施反冲击。在杨得志团长的命令下,炮兵连长赵章成用仅有的三发炮弹,摧毁了敌军的碉堡,为红军顺利渡江立了大功(毛主席签发命令,授予赵章成“神炮手”称号。新中国成立后,赵被授予少将,任炮兵副司令员)。突击队在炮火掩护下乘势登岸,控制了北岸渡口。后续部队急速渡河增援,击溃了敌军一个营,巩固了渡河点。</p> <p class="ql-block">在18勇士强渡大渡河成功的第二天,即5月26日,第一军团《战士报》在报道中首次提到的是17勇士,没有把和17勇士同船渡河的孙营长包括在内,只是另外提到他是指挥者。而当年现场指挥红军渡河的刘伯承、聂荣臻元帅和杨得志三位首长都主张,孙继先营长应包括在勇士之列,称为18勇士。</p> <p class="ql-block">18勇士强渡成功后,船工们“人歇船不歇”,连续摆渡7天7夜,终于将8千余名红军官兵送到了大渡河的北岸。这就把敌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甩到了背后,开辟了一条北上抗日的通路。这使蒋介石欲将红军在安顺场变为“石达开第二”的狂言流为笑柄。</p><p class="ql-block">据石棉县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有关资料记载,在帮助红军摆渡的船工中,普遍在撑船时受伤,有7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两名藏族船工自愿加入了红军队伍。红军成功通过大渡河后,敌人便将气洒在了帮助红军渡江的船工身上, 有两人被杀害,其余的逃离家乡,隐姓埋名在外谋生,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后, 他们才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p><p class="ql-block">有一件同上述情况相关的事情,很值得追叙。那是1983年6月13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杨得志,在北京特意接见了参加完193师(前身为“红一师”)建师50周年大会的老船工韦崇德和龚万才,并赠送四件皮大衣以示感谢(含赠另外两名健在的老船工帅仕高和张子云)。杨总长感慨地说道:“没有你们,我们过不了大渡河。”‌</p> <p class="ql-block">(杨得志总长亲切接见老船工韦崇德与龚万才)</p> <p class="ql-block">另据报道,彭德怀、杨得志和杨成武等诸多开国将军,都曾先后亲临安顺场,寻访接见过在世的几位老船工。彭德怀、刘伯承和聂荣臻三位元帅,多年惦记着躲难失散的老船工帅仕高,责令当地政府千方百计寻找,终于在1952年找到了在一个彝族土匪家当奴隶已基本失明的帅老。这些,体现了党和军队不忘人民群众在战争年代的无私贡献,体现了军民一家的鱼水深情,也再次揭示了革命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支持的史实。</p><p class="ql-block">的确,当时红军面临国民党围堵,船工们冒险协助红军,在枪林弹雨中撑船运送8千多人强渡大渡河,从而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又为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实为长征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强渡大渡河,确实称得上是红军的一次生死之战,也是军民团结克敌制胜“天作之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人民军队源于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毛主席对军民血脉相连的关系有诸多精辟论述:“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等。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这些英明论断,确实是经过历史验证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毛主席关于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的思想,过去是今后仍然是我军所向披靡的法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当年强渡大渡河十八勇士名单:</p> <p class="ql-block">第二,当年为红军强渡大渡河摆渡的77位老船工名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