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越自卫还击战打响。因战备需要,我部新组建一个连队——机械二连奔赴若羌执行任务。</p><p class="ql-block"> 连长王志坚带一部分老兵先期抵达,我则从巴伦台赶到吐鲁番,带领当年入伍的一批新战士随后到若羌与王连长会合。</p><p class="ql-block"> 从吐鲁番乘汽车到若羌一般情况下要走四天。第一天住库米什兵站,次日住库尔勒市,第三天宿营铁干里克(农二师三十四团),第四日到目的地若羌。</p><p class="ql-block"> 虽然在新疆已经有些年头了,天山南北来来往往也挺频繁,但对若羌还是缺乏了解。因为它地理位置偏辟,一般人很少去。因为它偏远,说起来总有一种神秘感。它唯一让人不忘的是士地面积特大,超过二十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江苏浙江两个省的面积之和。地广人稀,交通闭塞。当时有人调侃:县城只有一个喇叭,三个灯泡,一年一场风,从正月初一刮到腊月三十。总之一句话,那是个欠发达地区。</p><p class="ql-block"> 神秘也好,欠发达也罢。我们是执行战备任务,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一路上,大家的情绪还是相当稳定,甚至比较乐观,有说有笑,有人还哼唱起抒情歌曲。人多,年轻,对新生活充满信心,虽然沿途风景不佳,但个个脸上洋溢着满足之情。看到大家的表现,我自然格外高兴。先前曾多次想过,四天的行军一定困难重重,压力还是挺大的。此刻,曾经的担心一扫而光。</p><p class="ql-block"> 头两天,从吐鲁番出发向西南方向行驶。后两天,从库尔勒出发改为向东南方向行驶。汽车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吃力地爬行。一开始,公路还是那种沙石铺面的简易公路,在车辆的反复碾轧下形成了“搓板路”,车速一快就颠簸起来,乘车人颇有不适感觉。驾驶员随时调整车速努力减轻颠簸震动,这也是老司机们的经验结晶。</p><p class="ql-block"> 汽车在大家的议论声中奋力前行。终于,“搓板路”结束了。代之而来的路面让大家欢呼雀跃。汽车驶上了砖铺路面。太壮观了,一眼望不到头的红砖铺设的路面,平整美观。那砖横侧着铺成人字形花纹的图案,约四米来宽,像如今城市的一些人行道,只是长度惊人。汽车行驶上面平稳,人坐在车上舒服。据说,这是当地劳改队服刑人员烧制的砖块,那是因为就近没有其它筑路材料的缘故。能见识一下这样的路面,也算开了眼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行程的延伸,路面上流沙渐渐多了起来,先是薄薄的一层,后来便变为厚厚的一堆。砖路结束了,汽车行驶艰难起来。遇到厚沙连片的地方,汽车驱动轮在流沙窝里空转,很难前行。</p><p class="ql-block"> 针对流沙顽疾,养路工人想出了对策。路边堆放着一簇簇红柳枝条。汽车陷进沙窝,弄一抱红柳枝条塞到后輪下边,车便能继续前行。一眼望去,前面路旁的红柳枝就像一条长廊。这可能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奇葩的一段公路。</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塔里木——塔克拉玛干——若羌,一段段颇具特色的公路,真是神奇的梦境。</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