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踏入隆兴寺的那一刻,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的隧道,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璀璨扑面而来。这座位于河北省正定县的古刹,素有“京外名刹之首”的美誉,其悠久的历史和珍贵的文物,如同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隋开皇六年,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在原后燕龙腾苑旧址上改建寺院,初名龙藏寺。那时的它,如同一颗刚刚破土的幼苗,在岁月的长河中开始孕育生机。隋仁寿二年,高僧灵达奉敕来寺安奉佛舍利,建舍利塔,虽塔已废,但那一段历史却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唐中宗景龙元年,龙藏寺依诏改额龙兴寺,自此,它踏上了唐宋时期的发展之路。北宋开宝二年,宋太祖赵匡胤敕令铸造金铜大悲菩萨像,盖大悲阁,那庄严的佛像,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盛世辉煌。“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唐宋时期的隆兴寺,亦如那风流的东晋,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着独特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金元明清时期,隆兴寺历经兴衰。金、元、明屡次重修、增建,明正德五年增建弥陀殿,嘉靖、万历年间多次重修大悲阁,每一次的修缮,都像是给这座古寺注入了新的活力。清代前期,龙兴寺改额隆兴寺,康熙皇帝亲派大臣修建行宫,康熙四十九年,康熙巡幸五台山回銮瞻礼正定大悲菩萨,赐额“敕建隆兴寺”。乾隆四十三年,又进行大规模重修。然而,嘉庆后,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隆兴寺也渐趋没落。咸丰八年,西路行宫被赏赐给外国传教士,改建为天主教堂,光绪二十六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驻跸隆兴寺,这一系列的变故,如同风雨中的涟漪,在隆兴寺的历史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走进隆兴寺,最令人瞩目的当属那六处堪称全国之最的文物,它们被称为隆兴寺“六绝”。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其独特的十字布局,在现存中国古建实例中十分少见,被梁思成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当你站在摩尼殿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风在殿檐间呼啸,诉说着古代建筑艺术的神奇与伟大。</p> <p class="ql-block">金丝楠木弥勒佛,这是明代工匠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殿内镀金的佛祖坐像,也是明代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内槽北壁的五彩悬塑倒坐观音,是一尊15.7米宽、7.5米高的悬塑。中央那3米多高的倒坐观音,坐姿自然洒脱,尽显宋人自在随心的美学风尚,被鲁迅先生称赞为“东方美神”。她那慈祥的面容,仿佛能洞察世间的一切苦难,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这尊倒坐观音,宛如那绝世的佳人,静静地坐在那里,成为了隆兴寺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宋代转轮藏,位于转轮藏阁内,是国内最古老、最大的藏经橱。直径达7米的它,为宋代原物,结构严谨,巧夺天工。重檐之下约56朵斗拱,其中有《营造法式》记载的最高等级斗拱“八铺作”。当你轻轻转动这古老的转轮藏,仿佛能听到岁月的车轮在缓缓转动,历史的记忆在心中流淌。</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内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像,高达21.3米,矗立在2.25米高的石质须弥座上,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铜铸佛像。铸造于北宋开宝四年的它,身躯高大,比例适度,形体之巨、雕工之细实为罕见,代表着宋代铜铸技术的巅峰。那庄严的佛像,仿佛用它的千手千眼,护佑着世间的众生。</p> <p class="ql-block">寺内两颗千年古槐。这一颗似母亲怀抱孩子一样。</p> <p class="ql-block">龙藏寺碑,被誉为“隋碑第一”“楷书之祖”。刻于隋开皇六年的它,通高3.15米,宽0.90米,厚0.29米,碑文楷书30行,行50字,凡1500余字。其字体结构朴拙,方正有致,虽为楷书,但仍留有隶意,是研究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龙藏寺碑上的文字,虽不是诗词,却有着不输诗词的魅力,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才情。</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内的铜铸毗卢佛,是明代万历皇帝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寿辰而铸。高6.42米的它,由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坐式毗卢佛和三层莲座摞置而成,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上均铸有一坐式小佛像,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整尊造像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其形制独特、设计巧妙、制作精美,是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这尊佛像,如同一座艺术的丰碑,展示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无尽智慧。</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你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你那古老的建筑、珍贵的文物,如同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愿你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继续诉说着那千年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