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黎城黄崖洞可谓声名远扬,天下皆知。那是集自然风光与革命传统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那是八路军在太行山腹地的敌后兵工传奇,那是镶嵌在太行群峰中部的一颗璀璨明珠。记得上次去黄崖洞还是2012年的事儿,一阶一阶的攀爬,呼哧呼哧的喘息,至今想起,累如昨天。</p><p class="ql-block"> 就想知道,13年后的黄崖洞是否发生变化。</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年持续开发打造的黄崖洞,今非昔比。‘一苇渡江’的功夫绝技使人耳目一新,军中记忆的实景表演让你感同身受,负氧离子超高的天然氧吧还能延年益寿。”百度介绍让人心驰神往。</p><p class="ql-block"> “有凌空缆车、有地面交通、有水上漂流、有单程坦克,游客能想到的都有,游客想不到的也有。”道听途说的言词或许不能全信。</p><p class="ql-block"> “栈道空悬,溪流穿谷,奇峰突兀,峭壁连绵……”在线堆砌的抖音片段更得打上折扣。就像60岁阿婆一经美颜滤镜转眼就是18岁。假作真时真也假。</p><p class="ql-block"> 带着好奇,带着疑问,我们一大家子于浅秋时节驱车前往,俩孙儿尤为兴奋。大孙声称要亲临兵工厂,切身体验荷枪实弹的战争年代。小孙说要融入大自然,真实感受太行山脉的雄伟壮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路之上,斑斓的色彩在车窗外不断流转,震撼的美景在旅途中飞速变幻。却原来,百度没有夸张,抖音真真切切。仅是那巧夺天工的红色砂岩,瞬间便能攫住你的目光。不禁感慨,即使齐白石大师还魂于此,也不一定能画出超越黄崖洞的山体地貌。</p><p class="ql-block"> 景点尚未到达,基调已然奠定。</p><p class="ql-block"> 四字概括:如诗如画。</p><p class="ql-block"> 悬崖峭壁,嵯峨高耸,南面直插云霄,北面傲然盘踞,每一个姿态都妖娆妩媚。</p><p class="ql-block"> 飞流直下,叠瀑成群,这边气势磅礴,那边媚影妖娆。每一条银带都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 远山如黛,云海翻腾,此间雾气氤氲,彼间山泉鸣涧。每一处风景都美若惊魂。</p><p class="ql-block"> 凭直观,这一趟,值!</p><p class="ql-block"> 赤峪村西,左权选址,自制枪炮地雷,促成军工成就。每一步行进都危机四伏。</p><p class="ql-block"> 隐蔽通道,防爆隔离,打退倭寇围剿,挡住敌军主力。每一轮火力都致敌死伤。</p><p class="ql-block"> 兵工基地,激战遗址,这里森林隐秘,那里烽火激烈。每一段历史都光耀苍穹。</p><p class="ql-block"> 看简介,这一趟,值!</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近距离再看这一层层的红色石英砂岩,你以为其色泽是风化侵蚀的?不是。你以为其规整是精雕细凿的?也不是。是30亿年地质变化的跨越涵盖!是被中国科学院地质学家定性的“世界级地质峡谷奇观”,是中外游客口中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再现”。</p><p class="ql-block"> 追溯地质历史,30亿年前,地球的岩浆在这里冷却后形成片麻岩;16亿年前,这里还是万丈汪洋,石英砂在海底慢慢堆积;6500万年前,石灰岩在海里叠加。地壳渐渐抬升挤压,沧海慢慢变成高山,逐步形成今日落差200多米的红岩悬崖。岩壁之上的三层岩石就像一个跨越了30亿年的“地质三明治”,表面看清清楚楚,内夹层满是神秘。到底蕴涵着多少科学奥妙常人不知,只能把30亿年当作一个远古的年份数字来看待。</p><p class="ql-block"> 查阅资料,百度搜索,得知30亿年前的地球处于太古代,大部分区域被海洋覆盖,陆地仅以零散的微陆块存在。通俗点说,地球在太古代基本属于“水世界”。</p><p class="ql-block"> 连自己也想不到,囫囵吞枣地补充了点地质学知识后,连绵的山峦在眼中越发显得崔嵬了!</p><p class="ql-block"> 读吧,有超越时空的地质历史做支撑让黄崖洞愈发深沉。</p><p class="ql-block"> 看吧,有超乎想象的山峦仙境做底蕴让黄崖洞更加奇幻。</p><p class="ql-block"> 听吧,有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做背景让黄崖洞无尚荣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间紧迫,游程密集,既要尽兴,也得匆匆。</p><p class="ql-block"> 前脚才下观光车,后脚又进挂壁梯。从感观到感知,从视觉到触觉,这些信息一总堆积于大脑,来不及加工转换,来不及解读处理,只能凭借眼前的颜色或形状做打包记忆。</p><p class="ql-block"> 随着挂壁观光电梯的缓缓上升,120米的垂直高度中,有80米是直插山体的。于是,峭壁岩石上一丝一缕的纹路清晰呈现,有的像波浪翻滚,有的像云朵漂浮,有的像树木年轮,这是大自然的故事衬托出黄崖洞的无限魅力。大脑灵光闪现:如果我是一个地质学家该有多好。</p><p class="ql-block"> 前一刻还是峭壁的清晰纹路,后一刻就是吊桥的空悬刺激。桥下是惊涛骇浪,似有千军万马在水中叱咤。脚下是悠悠木桥,不畏风雨艰险只静待游客。“慢点走”,“慢点走”的叫声让自己的眼睛开了小差,那就干脆带你们看看吊桥之上众生相。同样行走这座木桥,有人从从容容,有人战战兢兢,有人昂首阔步,有人欲步不前。有小孩扶着老人走,有大人拉着小孩过。想起曾经读过的一段话:“人生如桥,始于蹒跚,终于坦荡。风雨相携,悲欢随风。”生活哲理,处处皆有。</p><p class="ql-block"> 过吊桥,跨木阶,听旋律,吟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响彻黄崖洞整个上空。这样的旅游才是“眼里有光,脚下有路”的旅游。如果可能,下一次时间再宽松一点。</p><p class="ql-block"> 走在挂壁木阶上,感觉自己的心跳正在与两岸的峡谷共鸣同振。陡峭的悬崖石壁里有水珠儿顺着斜坡滴滴答答,欢喜跳跃。流进山涧,似涓涓水声变为訇訇“雷鸣”;落入脸颊,若凉凉雨滴调戏密密汗水,竟分不清是汗珠还是雨珠。</p><p class="ql-block"> 这是什么山?太行山脉。</p><p class="ql-block"> 这是什么水?天然泉水。</p><p class="ql-block"> 这是什么瀑?成群叠瀑。</p><p class="ql-block"> 这是什么桥?峭壁吊桥。</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山环抱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衬托着这样的桥,这样的桥连接着这样的瀑,绿树,薄雾,木桥、溪流,是实景?是画卷?想了半天才明白,这正是“人在画中游,画在景中走”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细数瀑布,黄崖瀑一,求缘瀑二,水帘瀑三,不止这些,还有大大小小30余瀑,一冲而泻,或厚或薄,或宽或窄,千姿百态,叹为观止。唐徐凝那句“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的描写本已绝美,奈何黄崖洞的山不止是青色,还有残红和青红,更有“一瀑凝碧潭,万空响清欢”的恢宏,外加“黄崖藏幽瀑,一泻破山寂”的诗意。再次感慨时间太紧,脚步太慢。纵然瀑布千般好,更有奇观待我寻。</p><p class="ql-block"> 走吧,继续。山顶的世界更精彩!</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双脚站在祈福台,双眼远眺太行山,群峰叠嶂,云峦相接。</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头顶蓝天,脚踩大地?此刻正是。虽然没有英雄盘古的雄伟姿态,但却有着顶天立地的慷慨豪迈。</p><p class="ql-block"> 来,这边排队;来,轮流撞钟;来,向天祈福。</p><p class="ql-block"> 等啥呢?到你啦。</p><p class="ql-block"> 好的。来了。</p><p class="ql-block"> “铛——一撞一生平安!”</p><p class="ql-block"> “铛——二撞事业有成!”</p><p class="ql-block"> “铛——三撞吉祥如意!”</p><p class="ql-block"> 还有四撞和五撞。撞一声,漫山萦回。撞一声,好运连串。信亦不信?选择信。撞亦不撞?当然撞。更何况,俯瞰整片红岩群峰就像一条巨龙藏于此间,说不定黄崖洞真有点儿灵性。要不当年兵工厂怎能在物资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生产出被日军称之为“要命的红圆头”子弹呢?射入体内的子弹,不光让身体表面产生巨大伤口,而且还会自动翻滚碎裂,你说要命不要命。</p><p class="ql-block"> 不谈灵气。看景。看景。</p><p class="ql-block"> 最是那翁圪廊峡谷的神奇,自下而上望仅有“一线天”。每攀一步都是挑战,每登一阶都会喘息。不过,那股清凉扑面的感觉舒服极了,高达百米的垂直崖壁将烈日严严实实地遮挡在外,无论是潺潺清溪的碧透,还是幽幽峡谷的惊险,间或是漫漫红岩的壮观,在此都交融一体,互为表里。偶尔沿着崖壁的木头栈道抬头一望,一线蓝天若隐若现。暗暗告诫自己,继续!爬上去便是人间仙境。</p><p class="ql-block"> 到达山顶,附拍捕捉,镜头之内尽是攀援走壁的灵俏身影,武侠影片的既视感,那么逼真,那么酷。再看,怪了,向下俯瞰,“一线天”分明变为“一条缝”。一头雾水啊,这不是告诉我们,刚刚就是从地缝里爬出来的嘛,黄崖洞好生邪乎。</p><p class="ql-block"> 还有更邪乎的呢!</p><p class="ql-block"> 淅淅沥沥的岩“雨”。中国有个歇后语:石头缝里挤水——异想天开。但黄崖洞的岩石缝里就能挤出水来,不只渗透于表面,而且下山途经地带还是淅淅沥沥的流动状态呢,就像天空落下的濛濛细雨,弄得几个小女孩撑起雨伞遮挡,大概怕“花”了妆容。</p><p class="ql-block"> 四季恒温的溶洞。洞穴的缺口像是通往世界的大门,蓝天与白云在洞口勾勒出梦幻轮廓,洞内绿意蔓延,层层叠叠,水流清澈,波光粼粼,仿佛溶洞里藏有无数秘密。这不就是孙儿他们的阅读老师安妮讲的《绿野仙踪》吗?明明是美国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的经典童话故事,却在黄崖洞碰到实景。看来,这份属于大自然的奇幻和美好比比皆是,需要探寻,需要发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已经是下午六点时分,无论如何也该下山了。“请各位游客不要逗留,迅速下山”的滚动广播已持续了两个小时。纵有万千不舍,也得返程回家。</p><p class="ql-block"> 伫立在小号手崔振芳的雕像,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他只是一个年仅17岁的孩子,是一个怀揣梦想的少年,是一个本该读书的儿郎,却在黄崖洞保卫战中定格了自己的生命。是他,一人据守,在悬崖石砌工事里小心昼夜观察;是他,骁勇担当,投掷120颗手榴弹将日军堵在门外七天七夜;是他,炸死数十名日寇,最后光荣牺牲。历史应当铭记!</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问题,如此坚硬的岩石,如此崎岖的山路,当年左权将军是怎么找到这个地方的?八路军总部是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组建起军工厂的呢?没有导游,只靠百度。还是左权将军经过实地勘察和认真分析选定的地址。他说“黄崖洞是老天爷赐给八路军的大仓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空气格外干燥,适宜储存弹药。1941年的黄崖洞保卫战正是利用兵工厂自制的火炮和地雷击退日军三次扫荡,从而铸就敌我伤亡6:1的军事传奇让左权将军的说法得以佐证。</p><p class="ql-block"> “人生自古谁无死”大孙儿吟出一句。</p><p class="ql-block"> “留取丹心照汗青”小孙儿跟上一句。</p><p class="ql-block"> 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两小孙儿算是面对面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p><p class="ql-block"> 返程途中路过山水倒影的军工湖,蓝天白云与巍峨山峦“落入”清澈的湖水中,宛如一幅静态的山水画,能让人看见岁月沉淀的痕迹,看见革命先烈的背影。飘扬的思绪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随风而去,直达天际。</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黄崖洞的绝美风光令人如痴如醉的话,那么黄崖洞的红色故事则是一座精神丰碑。在这里,你不止领略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更加体悟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云梯穿雾接仙境,瞬息沧桑阅百年。值此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登上黎城黄崖洞接受爱国教育洗礼则是最好选择。遂吟词一阙:</p><p class="ql-block"> 临江仙·秋登黄崖洞</p><p class="ql-block"> 晓露沾衣风渐爽,层林涂染新黄。险峰犹记旧刀光。洞深藏岁月,壁峭立苍茫。</p><p class="ql-block"> 未至高崖天已阔,月台笙曲清扬。初心不忘少年狂。凭轩舒望眼,山水韵诗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