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甘肃省博物馆

晓东

<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1950年改名为西北人民科学馆,1956年改名为甘肃省博物馆,2012年甘肃省博物馆荣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珍贵文化遗存,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为特色。</p> <p class="ql-block">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瞬间,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之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伟大气质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驿使图”壁画砖是1972年出土自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堡魏晋墓群的墓葬文物,现为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该文物以米黄色砖面为基底,用简练的黑色线条勾勒出驿使骑马传递文书的场景,形象展现魏晋时期邮驿制度运作实况,被认定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邮驿形象资料。</p> <p class="ql-block">莲花形玻璃托盏为元代文物,1999年出土于定西市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墓主汪惟贤为元代荣禄大夫、大司徒),属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托盏由普蓝色半透明玻璃制成,胎内含气泡,由盏与托组成:盏高4.9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3.4厘米,呈七瓣莲花形,配饼形足;托高1.2厘米,口径15.2厘米,托口平口,腹壁正八角形,外沿八瓣莲花形,平底</p> <p class="ql-block">铜车马仪仗俑队是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东汉青铜器群雕,1969年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该文物群由99件器物组成,包含38匹铜马、14辆车辆及45件人物俑,采用分铸焊接工艺铸造,完整呈现了汉代贵族车马仪仗的规制。</p> <p class="ql-block">西周青铜大圆鼎是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古墓群出土的青铜礼器,器物高度达60厘米,饰有兽面纹与夔龙纹组合而成的"三层花"纹饰,腹内壁铸有家族徽号铭文。该鼎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甘肃省现存规格最高的鼎类器物,其纹饰工艺展现了周代青铜艺术的巅峰水平。作为西周礼器体系的核心器物,它不仅反映了密须国与密国历史变迁,更是研究西周时期陇东地区政治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楼院是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的东汉时期文物,整体由23个可拆卸绿釉陶构件组成。该建筑模型以坞堡式民居为原型,中央矗立五层递缩式楼阁,四角建有双层角楼并通过飞栈连接门楼,围墙设有三十余处菱格形透窗,完整呈现了东汉豪强世家庄园的防御体系与建筑特征。</p> <p class="ql-block">汉十三盏铜连枝灯,出土于武威市雷台汉墓 。该灯由倒置喇叭形灯座与树形灯柱构成,高146厘米,宽66厘米。灯座表面饰瑞兽纹及云气纹,主干分三段套插,段间衔接处设十字形托架,四向延伸端承托透雕花叶状饰件(象征火焰),顶端装饰仙人骑鹿形象。其花叶装饰与动物造型生动展现汉代青铜器典型艺术特征,灯体结构与装饰元素为研究汉代灯具工艺演进及丧葬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实物佐证。</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十一面观音像(明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