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初心依旧

惠龙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岁月留痕,初心依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 李树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几日,一封来自电子信箱的信件,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信中那张1969年在29号院北门影壁前与发小聚会的照片,更是像一粒投入心湖的石子,漾起层层涟漪,将我带回了那个阳光灿烂的童年。照片上的身影依稀可辨,那些熟悉的脸庞,那些纯真的笑容,让我不禁想起了许多失联多年的伙伴,其中,王朔的名字尤为清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他精雕细琢十五载的新作《起初》问世,王朔再次走进了我晚年生活的视野。镜头前的他,目光柔和了许多,语速也慢了下来,常常一语三笑,浅浅的酒窝里,竟透着几分返老还童的天真,依稀可见童年时的“腼腆”。这般模样,让我想起了压在抽屉里三十多年那封未曾寄出的信,关于他,关于那段在部队大院共同度过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朔成名很早,可我知道他却很晚。那时信息传播远不如现在发达,大多依赖文字,若是阅读面稍窄些,许多讯息便会悄然溜走。直到一位文友向我推荐他的《看上去很美》,说“这是你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发小写的,你看了一定会有收获”,我才与他的文字正式相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捧起书的那一刻,仿佛穿越回了29号院的清晨。王朔家在大院里算是条件不错的,父亲是军人,母亲是医生,家里只有两个孩子,日子过得比多子女的将军家庭还要宽裕些。记忆里的他,总收拾得干干净净,衣服从来没有补丁,条绒夹克配着条绒裤子,脚下是小球鞋或是懒汉鞋,整整齐齐,从未出现在淘气孩子的名单上。那时他已上了附属班,我们这些待学的孩子虽与他同住一个小院,共用一个屋檐,却不在一个大屋睡觉,可那份同院的亲近感,从未因房间不同而消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的故事,像极了我们曾经的日常。大院里的树影,午后的蝉鸣,孩子们追逐打闹的笑声,还有大人们喊回家吃饭的吆喝,都在字里行间一一重现。原来,那些被时光尘封的细节,他都记得如此清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再看王朔,褪去了年轻时的锋芒,多了几分从容与温和,可那份对生活的热忱,对文字的执着,依旧未变。就像他笔下的故事,历经岁月淘洗,依旧散发着动人的光彩。而我们这些发小,无论时隔多久,无论境遇如何,只要提起那段大院时光,眼神里总会泛起同样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些东西,或许会被岁月改变模样,可那份藏在心底的纯真与真挚,却会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清晰。就像王朔和他的文字,无论过去多少年,再读起,再想起,依旧“看上去很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