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两次球形雷电

江中飞

<p class="ql-block">江中飞</p><p class="ql-block">2025-08-26 </p><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每年的7-8月份,我所在的辽宁地区就进入了雨季。前几天,还出现了雷电交加的雷暴天气。我站在窗前,望着电闪雷鸣的天空,不由得又想起了五、六十年前见到的两次球形闪电。</p><p class="ql-block">咱先说说第二次吧。</p><p class="ql-block">大概是1970年八一节那天。我当时在实验小学四年级。那天,学校组织了一次学军活动。其实,就是组织了一次“徒步拉练”。目标,市郊九连城镇的“镇东山”。那座山,山上矗立着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的遗存物。当年,日本与俄国为了争夺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最终以日本人取胜而宣告结束。战后,日本人在作战遗址上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如今,已经成为我们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p> <p class="ql-block">记得,那是我第一次参加那么远的徒步活动。头天晚上就进行着准备。结果,兴奋得很晚才入睡。第二天醒来时已经快七点了。冲冲忙忙吃口饭就往学校赶。结果,到了学校还是迟到了。听学校的其他老师说,我们年级的队伍已经出发十多分钟了。怎么办?撵吧。</p><p class="ql-block">好在我遇到了我们班另一个同样迟到的同学——相文顺,我俩作伴,一起朝着班级的队伍撵去。</p><p class="ql-block">殊不知,十一二岁的我俩都没出过远门,更没有地理概念。本应出了校门口朝东走。结果,我们走错了方向。</p><p class="ql-block">我俩出了校门沿着丹沈公路朝北撵去。不知走了几个时辰,在下滚头岭(现在叫迎宾岭)时,只见天空乌云翻滚,眼见一场大雨即将来临。可是,我俩实在是不甘心脱离同学。心想只要方向对,早晚能够撵上同学们。为此,我俩继续朝前奔跑着。</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连跑带颠的来到黑沟村附近时,一声炸雷在耳边响起。瞬间一场倾盆大雨就下了起来。</p><p class="ql-block">我俩顾不得浑身淋透的大雨,继续冒雨前行。就在这时,只见天空一道闪电亮在眼前,天地对接的刹那之间,眼角余光里似乎看到有一个炽热的火球,拖着一条白链,从天空直刺地上。伴随着一声霹雳,我目视着一个篮球般大小的橙红色火球在公路旁的玉米地上炸裂。与此同时,火球一分为二,各自拖着一股耀眼的白色小尾巴,左右剧烈的抖动着,贴着玉米稍奔向前后两方。片刻,雨雾弥漫的远方又传出一声炸雷的轰鸣。球形火球消失后,雨中的空气里瞬间充斥着强烈的硫磺或者说硝烟味道(这是我当兵之后才知道的味道)。紧接着,天空像是裂了缝一样,大雨更加磅礴。没一会,我俩浇的像落汤鸡一样。望着四周茫茫大雨,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停下脚步,先到路边的供销社避避雨。</p><p class="ql-block">进了门后,卖货的大叔见状拿条毛巾让我俩搽搽脸上的雨水,问我俩到哪去?我俩就说了“想去九连城”。大叔一听,连连摇头说:孩子,你俩走错路了。接下来,就一五一十的告诉我俩应该怎么走。然后,又说“今天你们肯定去不成了。在这歇歇,待雨停了就回去吧。”我俩此刻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浑身没了力气。</p><p class="ql-block">我们聊了一阵后,只见俩个小男孩撑着伞跑了进来,嚷着要打烧酒。接着他俩就对售货的大叔说道:刚才有个“电雷”钻进了某某家里。接着又从后窗钻了出去,拱到了猪圈里,将两头老母猪给轰死了。我跟相文顺俩在旁边听得不由得浑身汗毛倒竖。天呐,这个“电雷”那么厉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当时的那一幕,还深深的刻在脑海中。</p><p class="ql-block">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据说球形闪电的成因至今也没有解开。而且,亲眼见过球形闪电的人也仅仅是千万分之一。为此,我不仅又想起我第另一次见到的球形雷电。我不知道对于我来说那是不是真的那么幸运。</p><p class="ql-block">那是1968年。</p><p class="ql-block">也是8月份的一天,也是某一天的上午。</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家住在如今的兴一路与振七街交叉路口处的一栋临街的白色二层小楼的二楼。望着窗外下个不停的大雨,我打开窗户,坐在窗台上浏览着路上在雨中奔波的人们。</p><p class="ql-block">就在此刻,一道耀眼的闪电划过窗外,惊得我不由得朝路口处望去。只见一颗刺眼的白色火球,贴着兴一路由北向南的在路口一闪而过。紧接着就是一声炸雷在楼头处响起,伴随着这声霹雳,室内的收音机瞬间无声了,电灯也不亮了。只听着楼内的邻居们嚷声喊道:“变压器让雷打坏了!”</p><p class="ql-block">估摸着,能有一刻钟左右,伴随着逐渐减弱的大雨,一辆、二辆消防车鸣着警笛朝着我家楼头开来。虽然,窗前看不见楼头的雷击现场,依据消防车暂停的警笛声判断,消防车就停在楼房东侧的兴一路上。此时,大人们也都来到窗前纷纷猜测道:可能是变压器打着了!没一会,有好事的邻居打着伞,朝我们楼上喊到“路边的变压器坏了!杨树打着火了!”。哎,原来如此。</p><p class="ql-block">雨停后,我们几个小屁孩都急不可待的跑到外面,想看看大树是如何在雨水中着火的。来到楼头近处,只见路边那整齐排列的一棵足有我们大腿粗的杨树被拦腰折断。倒下的树冠被烧的黢黑。地上裸立的一米多高的树干也像焦炭一般。劈裂的树桩里不知是余烟还是水汽徐徐地冒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两次雷击,因为当时年纪尚小,不懂的有什么稀奇的地方。自己以为凡是雷击都是如此。更不知道能够两次目睹那颗“刺眼的火球”是多么的万幸。直到几年前,偶然间看到网上介绍说,能够亲眼目击球形闪电的概率是千万分之一,我才感到震惊和好奇。</p><p class="ql-block">相比第一次见到球形雷电,我第二次见到的更为完整和系统,印象也更深。有人称之为“球形闪电”。我认为,称为“球形雷电”更为贴切。因为,不是每一次闪电都伴有“火球”。这个火球才是真正的“雷”。闪电不等同于雷电。有时,还琢磨着,这个“雷电”是不是大自然中的“电磁炮”?</p><p class="ql-block">据悉,最早见著记载的球型雷电是沈括的《梦溪笔谈》。11世纪,中国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述了一次球形闪电的实况。球形闪电自天空进入“堂之西室”后,又从窗间檐下而出,雷鸣电闪过后,房屋安然无恙,只是墙壁窗纸被熏黑了。令人惊奇的是,屋内木质的易燃漆器都没有被烧毁,镶嵌在漆器上的银饰却反而被熔化,这成为当时的一件奇闻。</p><p class="ql-block">但愿,我的这两次雷电奇遇经历,能够为专门对此进行研究的科学家提供些许的帮助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