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 青春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1974年8月,是我生命里最幸运的时刻,部队选送我进入第一军医大学学习深造,圆了我深藏多年的大学梦。接到消息时,我又兴奋又激动,只觉得幸运之星真的降临在我的身上。</p><p class="ql-block"> 这份激动来得毫无征兆,又满是期待。从部队卫生员培训班学习那时起,藏在我心里的的渴望,能系统学习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诊断熟练的掌握,再一次进行学习深造的机会。可此前总觉得是遥不可及的念想,如今愿望成真。我攥着介绍信(通知)跑回宿舍,翻来覆去地看,连落款的公章都要逐字辨认,生怕是自己太过迫切产生的错觉。</p><p class="ql-block"> 夜里躺在床上,脑海里全是想象中的校园生活,宽敞的教室,教授风采的教学和美丽花城风景……越想越睡不着,干脆坐起来叠被子,叠了拆、拆了叠,直到天快亮才眯了一会儿。</p> <p class="ql-block"> 8月24日由昆明开往广州火车一路向前,窗外的风景从熟悉的大山深处逐浙变成错落的丘陵,我的心也跟随飘向了远方。</p><p class="ql-block"> 29日上午火車终于到广州。下车后乘车直达一军大校门口(石牌村),才发现眼前的一切比想象中更美丽:青瓦红砖教学大楼矗立在绿树间,窗户明亮得像撒了层阳光;校园周围树木粗壮高大像把伞,风吹树梢,连叶子的沙沙声都透着朝气;我沿着校门口的林荫大道往里走,手攥着介绍信(通知书),一路询问学友:三队行政办公室地址?往前走上坡就是,很快来到一楼行政办公报到处。</p> <p class="ql-block"> 书记员(干事)接待我,细心地告诉我学校生活秩序一切按照部队管理方法进行,有作息时间表。笑着接过我的行李,跨上水泥楼梯登上二层,在楼层过道的南边是学生宿舍,北边是卫生间和洗漱间,向东的第三间,就是我的宿舍(三区队十五班)。每个班12位学员,上下床铺,中间是放着12张桌椅。门窗大半新,墙壁粉刷一新,宿舍通明透亮。书记员说:“以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家。让我们共同生活在校园,度过三载半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我在日记本上写下:1974年的秋天,我来到一军大。这里的高楼、绿树、校园、湖亭、教室、操场还有身边学友的笑脸,都在告诉我:往后的日子,要对得起这份幸运,更要对得起身上的军装,不能辜负部队领导的培养和教育。</p> <p class="ql-block">二、苦读时光</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凡经过部队政审推荐,不需要统一考试就可以进入部队高等大学学习的学生,统一称谓“工农兵大学生”。条件是政治合格,家庭出生好,品德表现好。有二年以上軍龄均可选送大学深造学习。</p><p class="ql-block"> 这批学员(200名)从全军各兵种基层部队选拔而来的优秀官兵。<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的是驻守边疆的基层卫生队,有的在戈壁滩诊所卫生兵,有的是大山深处基层卫生员。绝大部分来自诊所、门诊、驻军医院。有65、68、69、70年老兵,还有73新兵。以70、71年兵居多,大部分都是来自工农子弟兵。有个别高中生,绝大部分是初中沒有毕业学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受教育程度不同,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但是他们共同特点:带着军人坚毅,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对知识的渴望、对医学的敬业、为部队服务、作风优良、能打胜仗。</span></p> <p class="ql-block"> 学校领导深知,要让这群学员成长为合格的军医,必须先补齐文化短板。三年医学教育课程延长半年(六个月)。很快,一场为期半年的文化课补习计划正式启动,不仅涵盖初中数学、高中徵积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还额外增设了英语课程——那时的医学教材多用英文缩写字母代替汉字。英语成了读懂专业知识的“拦路虎”。</p><p class="ql-block"> 从 补习的日子里,数学老师从最基础初中元素周期表,一元二次方程学起,至到高中徽积分。化学老师怕学员听不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用生活中常用的食物为例子,能更直观区分,什么叫有机和无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机化学:我们吃的食物,比如米饭中的淀粉(C₆H₁₀O₅)ₙ、肉类中的蛋白质(含C、H、O、N等),这些都是有机化合物,研究它们的合成、分解就属于有机化学范畴。</p><p class="ql-block"> 无机化学:家里用的食盐(氯化钠,NaCl)、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₃,虽含碳但属于简单含碳无机物),分析它们的溶解性、与其他物质的反应,属于无机化学。培养学员学习化学热情和兴趣。</p><p class="ql-block"> 学员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作笔记,遇到不懂的地方,课间围着老师追问,直到弄懂为止。</p><p class="ql-block"> 每天晚上,双休日教室里都坐满了人。学员们有的捧着课本复习,有的在草稿纸上写满了数学公式的演算过程,有的在学英语单词,有的在学习化学分解合成。同学间互相求学,共同进步。</p> <p class="ql-block"> 比起数理化,英语更是一块“硬骨头”。许多学员来自农村,对26个字母很生疏,而且普通话里带着浓重的乡音,发不准英语的音标。有人把“doctor”读成“多克特”,有人分不清“b”和“d”的发音,“p”和”G”课堂上偶尔闹出的小笑话,却没人觉得尴尬,反而成了彼此鼓劲的契机。英语老师讲的耐心,让学员们跟着逐句模仿。学员们更是下足了功夫:有人把音标写在手臂上,小本上,课间隙拿出来看;有人睡前对着镜子练口型,直到舌头酸了才停下;还有人组成“互助小组”,晚上在宿舍里,你读一句我纠正一句,在日光灯映照下一张张专注的脸,互相学习。</p> <p class="ql-block"> 半年时光,在晨读的声浪与夜算的灯光中悄然过去。当学员们再次翻开课本,那些曾经让他们头疼的分子式、方程式变得清晰,英语课本上的单词也能流利读出。这场补课,补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是让他们重拾了面对挑战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当这些曾经的士兵成为守护生命的军医,他们依然会想起七十年代末的那个校园,想起自习课堂灯下的苦读时光——那是他们从士兵到医者的起点,也是一段用汗水浇灌的青春记忆。</p> <p class="ql-block"> 三、三载半求学师恩如灯</p><p class="ql-block"> 三年半系统医学基础理论学习和临床诊疗实践,<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望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26门课程如同26级台阶,理论与实践交织的路上,</span>我们从医学“门外汉”走向准医者行列。<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些啃书本、泡实验室、在解剖室里凝神专注的日子,如今想来满是沉甸甸的收获,</span>更满是对老师们道不尽的感激。</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们“望而生畏”的学《人体解剖学》时,第一次推开解剖室的门,福尔马林的刺鼻气味便扑面而来,让不少同学下意识皱起了眉。课桌上尸体的标本静静躺着,肌肉、神经、血管、骨骼交织成复杂的“地图”,我们握着解剖刀柄的手都有些紧张的害怕。老师却早已习惯这样的场景,他戴着手套,耐心地示范分离手法:“先要找到分离主动、静脉、还是神经、骨额再顺着它找分支,以动脉为例,股动脉,每一根动脉(A)都有自己的走向分支”。手法很重要,动作要轻、心要细、操作要稳、看图分离。</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日子里,解剖室成了我们常去的地方。每天一到实验室,我们就穿上隔离衣,围着标本仔细观察、反复辨认。记得有次为了分清臂丛神经的分支,我们几个人凑在一起,拿着图谱对照着标本,一点点梳理。</p><p class="ql-block">有时为了确认一块细小骨骼的位置,我们在实验室待的很晚,直到能我到准确名称和功能,心才踏实。正是这份“与标本实践”的坚持,让我们慢慢褪去了胆怯。也真正读懂了人体的精密与神奇——每一根神经的传导、每一条血管的滋养,都是生命运转的密码。</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解剖学是“看得见的挑战”,那生理学便是“看不见的精妙”。这门课上,老师总能把抽象的机制讲得透彻。讲到食物的消化吸收,他会用通俗的语言拆解过程:“你们吃的馒头,先在口腔里被唾液淀粉酶分解,到了胃里又遇上胃酸,最后在小肠里被彻底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小肠绒毛吸收,变成身体能用上的营养。”为了让我们理解得更清楚,。生理学老师把抽象的“兴奋-收缩耦|”,比作“电流接通灯泡”的日常场景,让晦涩的理论突然有了温度。还会画出流程图,把“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的转化路径标得明明白白。</p> <p class="ql-block"> 后来学到药物学时,我们又跟着老师探索药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老师告诉我们,不同药物的吸收方式不一样,有的口服后在胃肠道被吸收,有的需要注射进入血液,“就像不同的快递,有的走陆运,有的走空运,最终都要精准送到‘目的地’——病变部位,才能发挥治病的作用。”为了让我们记住药物的代谢过程,老师还会结合病例讲解,比如退烧药如何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帮助调节体温。那些曾经让我们头疼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在老师的讲解下渐渐变得清晰,也让我们明白,医学不仅是动手操作,更要懂其背后的原理。</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进入实习期,穿上白大褂第一次沾上消毒水的味道,我们站在医院的走廊里,既期待又忐忑。内科病房里,带教老师教我们第一次触诊肝脾,手把手调整我们的手法:“指尖要轻,感受深部的搏动”;外科手术室旁,老师示范缝合时,特意放慢速度,讲解每一针的角度与力度,连打结的松紧度都反复纠正。有次跟着老师接诊一位腹痛患者,我们围着病历讨论半天,却忽略了患者“转移性右下腹痛”的关键病史,是老师温和地提醒:“问诊要像剥洋葱,每一层都不能漏。”那天傍晚,老师陪着我们重新梳理病例,直到我们弄懂每一个鉴别诊断的要点——临床实践的每一步,都是老师用经验为我们引路,帮我们避开误区,也让我们懂得,医学不仅是知识,更是对生命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能熟练解读化验单,能从容应对常见病的诊疗,白大褂穿在身上也多了几分底气。这份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每一次教诲、每一次包容、每一次指引。 恩师就像夜里的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也让我们明白,成为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拥有扎实的本领,更要传承这份对医学的热爱与坚守。</p><p class="ql-block"> 毕业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会带着老师的期望,走向各自的岗位。或许未来的医路仍有风雨,但想起老师们的身影,便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三载半医路匆匆,师恩却会永远铭记于心,化作我们守护生命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正是:诗歌一曲 恩师如灯</p><p class="ql-block">毕业的钟声敲起,</p><p class="ql-block">告别校园与课堂。</p><p class="ql-block">三载半有您的陪伴,</p><p class="ql-block">却不敢说太长。</p><p class="ql-block">′恩师像春雨,</p><p class="ql-block">落在我们军旅求学的路上。</p><p class="ql-block">只想说:感谢您!</p><p class="ql-block">您用汗水,</p><p class="ql-block">陪伴我们走过这段滚烫的时光,</p><p class="ql-block">您教的知识,</p><p class="ql-block">会跟随我们走向更远的边防与哨所。</p> <p class="ql-block">谢谢您,在校园的晨光与暮色里,</p><p class="ql-block">做我们医途最初的燃灯。</p><p class="ql-block">我们会带着您教的知识与敬畏,</p><p class="ql-block">走向更远的诗与遠方,</p><p class="ql-block">活成您曾期待的,</p><p class="ql-block">有温度、有担当的医者模样。</p><p class="ql-block">此文献给原广州第一軍医大学</p><p class="ql-block">74届三队全体学员47周年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