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这篇游记涉及到很多内容,包括地理、历史、地域政治、人种、宗教、文化、经济等。只能尽力梳理,芟繁就简,希望能够说清楚。</div> 南高加索或外高加索三国是指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先看以下地图。 这一地区在大高加索山脉(Greater Caucasus)以南,北面是俄罗斯,南面是土耳其和伊朗,西面是黑海,东面是里海。在查阅资料之前,对这些国家的地理归属感到很迷茫。到底是属于欧洲还是亚洲?是东欧?西亚?小亚细亚?查资料发现,阿塞拜疆就地理位置而言大部分属于亚洲,少部分属于欧洲,但对外一般自称是欧洲国家;格鲁吉亚地跨欧亚两洲,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因文化上深受欧洲影响,故也被认为是欧洲国家;亚美尼亚位于欧洲与亚洲交界线。那么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在哪里呢? 欧亚洲分界线 亚洲和欧洲处于同一块大陆,称欧亚大陆。对于两洲的分界线,有不同的看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依据一系列自然地理特征划分,从北到南依次是:乌拉尔山脉(Ural Mountains)、乌拉尔河 (Ural River)、里海 (Caspian Sea)、大高加索山脉 (Greater Caucasus)、黑海 (Black Sea) 和土耳其海峡(Turkish Straits)。需要指出的是,这条分界线并非是严格的界限,欧亚洲国家的区分更偏向于文化和历史。因为这个原因,出现了一些身处亚洲却自认为或被认为是欧洲的国家。<div> 对于这三个国家,还有以俄罗斯为中心,以高加索山为界,称山脉外面的为“外高加索国家”;或者以南北划分,称山脉以南的为“南高加索国家”。个人觉得南北划分比较清楚,本游记采用这个名称。</div><div> 在历史上,这三个国家都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但由于处在周边几个强大势力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或挤压,又因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出现各种摩擦。它们曾在俄罗斯帝国的管辖中,1917年2月革命后,俄罗斯帝国灭亡,它们曾经短暂合成一个高加索社会主义共和国,后来成为苏联的三个加盟共和国,苏联解体后,独立成为三个国家,后加入独联体,最后全部独立。感觉是一个重复合并和分开的过程。</div><div> 在这三个国家旅行,必定会碰到“Caucasian Albania”这个词。从字面上翻译,是“高加索阿尔巴尼亚”,实际上这跟作为国家的阿尔巴尼亚没有任何关系。Albani是“白色”的意思,例如“白化病”(albinism)。"Albania"是"白色人居住的地方",因此Caucasian Albania是“高加索白人”或“白高加索人”。称白人为“Caucasian”(高加索人)也是源自这一含义。典型的高加索白人是金发碧眼。这次旅行的导游是一位俄罗斯姑娘。在介绍会上她指着自己说,Caucasian Albania就是像她这样的人,白皮肤、蓝眼睛。我忍不住说,你的眼睛是绿的。白人的眼睛确实有蓝色和绿色的。</div><div> 公元前4-3世纪,沿高加索山脉的几个白人(Albani)部落,联合组成高加索阿尔巴尼亚(Caucasian Albania),后来逐渐发展成一个王国。有些当时的族群现在还在延续。<br></div><div> 这次旅行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Baku)开始,经过格鲁吉亚,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Yereva)结束。</div> 旅行线路图。绿色线为国界。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下面有一块标有“阿塞”的地块,现为阿塞拜疆领土。 第一个国家:阿塞拜疆<div> 公元2世纪,大丝绸之路开始兴旺,吸引了罗马人和波斯人前来,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div> 1220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到达阿塞拜疆,摧毁许多城市,并屠城。虽然当地有反抗,但都被镇压。这里成为蒙古金帐王朝的一部分。1394年帖木儿开始统治这个地方,成为帖木儿帝国的一部分。这在《我的足迹:中亚五国》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br> 阿塞拜疆在15世纪经历了无数战争。城市和居民区多次在战火中化为灰烬。<br><div> 18世纪俄罗斯的势力进入到高加索地区,包括阿塞拜疆。1805年阿塞拜疆跟俄罗斯签订协议,接受俄罗斯的保护。1918年5月28日,随着俄罗斯帝国的消亡,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正式宣布独立,成为第一个以穆斯林占绝大多数的民主共和国,也是第一个有歌剧和戏剧院和现代大学的穆斯林国家。但很快在1920年被苏联红军占领,并被并入苏联版图。1991年苏联解体,阿塞拜疆再次成为独立国家。现在积极向西方国家靠拢,成为欧盟的候选成员国,很开放。<br></div><div> 阿塞拜疆是“火之地”(land of fire)的意思,最早是因为拜火教的缘故。可能是由于这里有很多石油和天然气。天然气冒到地面燃烧了几百年。建立独立国家之后,地下的资源令国家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80%的经济依赖石油和天然气。汽油约1美元1升,新冠疫情前是0.5美元1升。其他经济成分是渔业和盐。</div> 阿塞拜疆现在是一个民主国家,总统5年一选,有十几个反对党,反对党的人选可以被选上台,但目前执政党在位已经有几十年,占统治地位。国家实行免费教育到大学,公费医疗,但也有自费部分。<br> 阿塞拜疆地图。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鸟,后面还跟着一只小鸟--纳希切万(Nakhchivan),这是阿塞拜疆在亚美尼亚境内的一块飞地(enclave或exclave)。<br> 怎么会出现这样一块在其他国家中的飞地?确实令人好奇。根据网上的信息,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纳希切万是亚美尼亚王国的一个行政区。后来经过不同势力之间的争夺,包括波斯人、蒙古人、突厥人,在16世纪成为伊朗的一部分。1828年俄罗斯 - 波斯战争后,划归俄罗斯帝国。期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也在这一地区发生冲突。1918年纳希切万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一战结束,奥斯曼帝国消亡,该地区由英国占领。1919年英国让亚美尼亚政府管理,但阿塞拜疆强烈反对。到1920年又被俄罗斯占领,1921年成为苏联一部分但作为阿塞拜疆的一个自治区。1990年纳希切万宣布从苏联独立,但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成为阿塞拜疆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共和国中的共和国)。苏联解体之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并没有正式划定国界,所以引发了多次冲突。最近的一次是在2021年。一直到本游记定稿前不久,两国才在美国的斡旋之下达成协议,承认纳希切万是阿塞拜疆的一部分,并在亚美尼亚境内沿伊朗边界修建一条连接纳希切万和阿塞拜疆的通道,使两个部分连接起来。见地图虚线部分。<div> 从居民的成分来看,一百年以前,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混居在这里,但现在主要是阿塞拜疆人,还有一小部分俄罗斯人。</div><div> 巴库是阿塞拜疆首都,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里海最大港口,南高加索最大城市。它的海拔是低于海平面28米(难怪有这么多石油流到这里) ,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首都以及低于海平面的最大城市。</div><div> 巴库市内有一座世遗古城,里边有皇宫-希尔万沙宫殿(Shirvanshahs)、宗教场所、宣礼塔。在苏联时期,古迹包括宗教建筑受到大面积破坏,甚至用炸药炸毁。这跟中亚几个前苏联加盟国家和蒙古的遭遇类似。</div> 市中心象征火焰的大楼 古城 宣礼塔 少女塔。可以攀登鸟瞰古城。可惜到的时候已经傍晚,不再接待游客。 被毁坏的古迹 巴库附近有不少小火山和油田。在市区近郊就可以看到在工作的抽油机,或称磕头机。很多活的小火山隔几年会喷发,由于火山小,对当地没有造成严重影响。一边火山在喷发,一边居民过着日常生活。 郊外的泥火山,就是油田。 在熔岩或天然气的作用下使泥浆外冒,有的温度高,有的低。泥浆富含石油,可以闻到石油的味道。 郊外的戈布斯坦(Qobustan)国家公园,属于世遗,有很多公元前12世纪的壁画,图案很像澳洲卡卡杜(Kakadu)国家公园的原住民壁画或岩画,年代也相近。所以有人说这是通过感应交流形成的。这实在解释不通。这些画面都是原始的,那时也没有什么高级的绘画艺术,就是简单地画人或动物,所以图案可能都差不多。 离开巴库,穿越荒芜的戈壁和半戈壁地区,进入高加索山区。高加索山脉的大山主要不在阿塞拜疆境内,在这里最高的山为2000多米。<div> 途径Juma 清真寺。Juma是星期五的意思,所以也称“周五清真寺”。阿塞拜疆的伊斯兰教主要为什叶派,占80-85%。这一派别的周五是重要的集会日,类似于周六。这是阿塞拜疆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建于743年。分别在1859年和1902年被地震摧毁,1918年被亚美尼亚军队烧毁。2010-2013重建。<div> </div></div> 蓝色屋顶的建筑是最早的清真寺,在维修,不对外开放。 这是后建的清真寺 离开周五清真寺到达希尔凡(Shirvan)的一个葡萄酒庄用餐。在南高加索地区,有很多葡萄园。 离开酒庄沿高加索山脉边缘行驶,景色优美。进入高加索山区,到达拉赫季(Lahij)村落,住着塔特(Tat)族人。据说其祖先是在伊朗,因为躲避地震而搬迁到这里。但是这里的地震也很严重,他们不再搬迁,而是想办法应对地震,比如在盖房屋砌墙时,每隔约1米的高度,加入一层木头,增加弹性。村内有许多家庭经营的店铺,如铁匠、铜匠、制作地毯、帽子。这里野花很多,包括藏红花,很多店铺卖自己制作的干花茶。<br> 古朴的村落 高加索山一瞥 离开拉赫季来到另一个村落- 尼基(Nij)。这里居住着乌迪(Udi)族群,该族群是上文所讲的高加索阿尔巴尼亚人(即高加索白人)26个部落之一,在公元5世纪曾经是高加索阿尔巴尼亚(Caucasian Albania)王国的一部分。这个村落始于8世纪,有自己的口头语言-乌迪语(属于东北高加索语系),有拉丁字母的文字。以前古老的书面语言消失了。在格鲁吉亚也有一个乌迪村落。现在全球的乌迪族人(Udine)不足2万。他们信仰基督教。 在尼基的乌迪教堂,依然有宗教活动。 穿传统服装的乌迪妇女(照片取自网上) 附近有一个民办的乌迪族人博物馆。其实就是在一个民宅中陈列一些东西。 室内布置显示出现代的影响。 这几个雕塑引起我的注意。 “社会主义劳动英雄”--2022年。劳动英雄应该是苏联时期的产物,但是塑像是在2022年立的。 继续往东,参观谢基(Sheki)古城。这是大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贸易城镇,有一个庞大的商旅旅馆,有300个房间,可见当时商贸活动之繁忙。城中还有一座世遗城堡,其中有王宫(冬宫)。城堡不大,可以沿古城墙走一周,看城外和远山景观。谢基城有很多桑树。早期的当地人从中国学会制作丝绸。商店出售各种丝绸织品。<br> 商旅旅馆 世遗城堡。 城堡内 从城堡眺望城外 王宫(Palace of Shaki Khan)建于1746年。不大,只有一座建筑和花园。王宫内不让拍照,其主要特点就是用榫卯结构(当地称作Shebeke)制作的窗户,完全是玻璃和木条拼成的,不用钉子或胶水。 王宫庭院 城堡内的陶瓷作坊 榫卯结构,像拼图或乐高一样的玩具。 参观完毕,乘坐俄罗斯的拉达汽车前往下一站。 基什(Kish)村落。参观一个建于公园1世纪的教堂。教堂地下还有死者的骨骼。教堂内部简单,展示一些雕塑,其中有末端较宽的十字架。工作人员介绍说,最早的十字架就是源自这里,后来基督教修改了外形。有许多专家认为,基什教堂是高加索地区乃至全世界最早的基督教教堂之一。 建于公元1世纪的教堂。 最早的十字架 第二天参观当地的巴扎(集市)。我对参观集市没有什么兴趣,参观一个还可以,多了就觉得无聊。然后离开阿塞拜疆进入格鲁吉亚。<div> 走之前盘点一下阿塞拜疆的饮食。</div> 到巴库之后第一天早餐,感觉很浓的俄罗斯风味。 在旅馆自做奶酪。先搅拌奶油(可从超市买),倒入布中,用绳子扎好吊起来,让液体渗出,第二天倒在盘子里,加上自己喜欢的佐料,如蜂蜜、果酱、韭菜、香菜,搅拌之后,可以蘸面包吃。很好吃。 当地的煎饼 这是芦笋做的,很像腐竹。 这个可以称作阿塞拜疆的肉夹馍了。 阿塞拜疆的国菜批提(Piti)(怎么听起来这么不好听)。将肉、鹰嘴豆、梅子放在一个小瓦罐中煮(应该是炖)12个小时。吃的时候,将汤汁倒出,将面包撕成小块,泡在汁中趁热吃。再将瓦罐倒出,压碎鹰嘴豆,再吃。说是很耐饿。在山中工作一天,吃一罐就够。<br> 刚好赶上青果上市,但酸得不得了。 柿饼。阿塞拜疆也有这种干果。 阿塞拜疆游览结束。<div> 第二个国家:格鲁吉亚。格鲁吉亚的英文是Georgia。按照英文发音应该是乔治亚。格鲁吉亚是格鲁吉亚语的发音。该国地跨欧亚两洲,主要国土位于亚洲的国家,北面是庞大的高加索山脉,翻过山就是俄罗斯,西面是黑海,南部与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接壤。</div><div> 格鲁吉亚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所以发展种植业的条件很好。高加索山脉形成一个天然屏障,挡住外来入侵者,也挡住寒冷的气流。</div><div> 格鲁吉亚曾经有自己的王国,但是存在的时间不长。在历史上格鲁吉亚周围出现过好几个帝国,如罗马、波斯、花剌子模、蒙古、帖木儿、奥特曼、俄罗斯以及后来的苏联。格鲁吉亚受这些帝国的影响很大,并遭到破坏。</div><div> 1864年俄国占领格鲁吉亚和邻国。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俄帝国灭亡,于是在1918年,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成立了外高加索民主联邦共和国,但迅速在奥斯曼帝国入侵下解体。1921年苏俄出兵占领格鲁吉亚,1922年格鲁吉亚加入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后,宣布独立,但在1993年加入独联体。后来由于车臣战争,跟俄罗斯的关系恶化,倒向欧美。2008年因俄罗斯入侵格鲁吉亚,宣布退出独联体。现今格鲁吉亚是一个民主国家,拥有较高的人类发展指数与经济自由度指数,以及相对较低的腐败指数。在政治上倾向于欧盟和西方国家,2022年3月3日正式申请加入欧盟,目前是候选成员国。</div><div> 格鲁吉亚是斯大林的故乡。具体是在距离首都第比利斯90公里的哥里市(Gori)。那里有一座世界唯一的斯大林纪念馆。</div><div> 格鲁吉亚盛产各种葡萄酒。这里的气候特别适合葡萄生长,道路两旁都是葡萄园。显然葡萄酒是格鲁吉亚的一个重要经济门类。其他重要经济领域包括汽车制造和铜矿。格鲁吉亚几乎没有石油和天然气,主要依靠进口,但汽油也只有1美元一升。</div><div> 格鲁吉亚是欧盟自由贸易区的一部分,欧盟一直是最大的贸易伙伴,占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与独联体国家的贸易则急剧下降。</div> 进入格鲁吉亚,中午在一个酒庄吃饭。葡萄园旁边都会种植玫瑰,这是因为葡萄树有害虫,会迅速吃掉葡萄,导致无法结果。种了玫瑰,虫会先到玫瑰,发现之后杀虫,保证葡萄无恙。 这是传统的陶罐(Qvevri)酿酒工艺,将陶罐埋在地下。到了收获的季节,酒农们将成熟的葡萄放入陶罐中进行自然发酵(注意:自然发酵,不加酵母和任何化学成分),酿造出独具一格的葡萄酒(这么简单,回家可以试试)。这种独特的酿酒技术在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后前往参观格雷米(Gremi)城堡,建于16世纪。 城堡中的大天使教堂 格鲁吉亚国旗,一看就知道是基督教国家。 之后前往特拉维(Telavi)市。 苏联时代的建筑 该城市有一座巴托尼(Batoni)城堡。到达的时候天色已晚,关门了,只在外面参观。感觉很漂亮。 第二天进城堡。 从城堡看到的远处高加索山脉。 城堡内没有什么特别的建筑。 来到格鲁吉亚,不能不说或不喝葡萄酒。高加索山脉的独特地理环境和气候,非常适宜葡萄的生长,而且品种多样。格鲁吉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6000年至5800年,是葡萄酒的发源地。几千年来,格鲁吉亚人采用的是陶罐(Qvevri)酿酒工艺,将烤制好的陶罐埋入地下,再将成熟的葡萄放入罐中,让其进行自然发酵,不添加任何东西。酿造出的葡萄酒独具一格。这种酿造工艺已有超过8000年的历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种工艺产量低,所以现在也采用新的酿酒科技。<div> 有美酒就会有美食和酒文化。格鲁吉亚有“司酒官”(wine toaster),可能更准确的说法是“敬酒师”,负责在宴会或庆典活动中敬酒。司酒官的酒量最少两升。中国古代也有“酒官”,不过是一个行政职务,负责酿酒管理,职能涵盖原料管理、酿造监督、质量检验及酒品分配等。<br><div> 茨南达利(Tsinandali)是一个位于格鲁吉亚卡赫季地区的村庄,以其历史悠久的葡萄园和葡萄酒庄园而闻名。</div></div> 茨南达利酒庄。很大。 酒窖。储存的葡萄酒早至1841年。葡萄酒如果没有换瓶塞可以保持70年,瓶底凹进去的酒瓶保存时间比平底的长。想想家里有一瓶放了近30年的上好葡萄酒。一直犹豫是否还可以喝。看来可以放心喝。 1841年的酒 1904年的酒。真好奇会是什么味道? 在酒庄品酒,很好喝,快喝完了才想起拍照。除了红白葡萄酒,还有这种琥珀色的。味道很特别,口感(或者说酒体)比红葡萄酒轻,比白葡萄酒重。 继续往西走,途经阿拉瓦迪(Alaverdi)大教堂和修道院,建于11世纪。教堂的园地也种葡萄,神职人员也酿酒、喝酒。 修道院的葡萄园 南高加索三国(1)结束,下转南高加索三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