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豫行(三)世界遗产地;殷墟宫殿遗址,殷墟王陵遗址。

木木木木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地;殷墟宫殿宗庙遗址。</p> <p class="ql-block">这扇大门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杨鸿勋先生根据甲骨文象形字"雨"的构形和殷商纹饰设计的。门额"殷墟博物苑"五个大字由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所题写。门两侧的浮雕是根据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龙形玉玦放大仿制而成,这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之一</p> <p class="ql-block">殷代宫殿遭址位于小屯村北,一九二人年開始载掘,发现了五十余座建築基址,共分三组,形状不一、依其用途,可分宗扇、宫殿和祭檀奇。在基址周圈,有客穴,水流和墓莓等,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石器和陶器等。宫殿巨的北部、束部有洹河,其西部,南部则有一條舆洹河相接的防街溝。</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宫殿遗址旁</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石碑“龙凤”</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石碑“妇好”。</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1976年发掘的一座殷代王室墓。墓圹为竖井形,随葬</p><p class="ql-block">分7层埋入,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共计1900余件。另有货贝6800余件。根据墓中所出的铜器铭文和甲骨卜辞中的有关记载,此墓墓主是殷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好是华夏最早的巾帼将军,庙号辛,死于武丁时期。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殷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国、礼制和铜器断代以及古代科技等问题,都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图10∽15是妇好墓出土部分文物。国宝级的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展示长廊</p> <p class="ql-block">殷墟YH127甲骨窖穴</p><p class="ql-block">36年6月12日殷墟第十三次发掘中发现的YH127甲骨窖穴,形状规整,万余片甲骨集中堆放,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为甲骨文和殷商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在甲骨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H127甲骨窖穴被人们称为"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殷人保存典册的府库","是甲骨学史上的一大奇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36年6月12日,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安阳殷墟发掘团,在殷墟第十三次发掘时于小屯北地发现YH127甲骨窖穴,随后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刻辞甲骨共17096片 包括字甲17088片,字骨8片,其中完整的龟甲有300多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组宗庙祭祀坑</p><p class="ql-block">该组祭祀坑为殷王都大型宗庙祭祀场所,共发现49座祭祀坑(含5座车马坑)201具殉人,多数是砍首而理的"人牲",少数坑有随葬品及羊、犬等牺牲,为殷人祭祖典礼的遗迹,是了解奴隶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最形象的教科</p><p class="ql-block">乙八基址</p><p class="ql-block">基址平面呈长方形,面向东,南北长85米,东西宽14.5米,面积为1232.5平方米,在基址上发现柱础石153个,推测当有三座门。基址规模宏大,反唤了殷代已具有很高的建筑水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殷代车马坑展厅。</p><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坑和复原的商代道路遗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分别在殷墟保护区内的刘家庄北地、南地和孝民屯东地发掘的,商代道路遗迹是在航空运动学校南地发掘的,这几座车马坑,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每坑葬1车,其中5坑随车皆葬两马,4坑各葬1人.经鉴定,殉人中多为成年男性,另有1少年男性,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p> <p class="ql-block">碑林</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石碑</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他;殷墟王陵遗址。</p> <p class="ql-block">殷墟王陵遗址,位于著名的洹河北岸,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出土地,被国际专家、学者赞誉为可与世界七大奇迹相媲美的"第二个古埃及"。郭沫若先生曾有诗云:"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精辟概括了遗址的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王陵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近200亩。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王陵大墓(包括一座未完成大墓)、2000多座陪葬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车马展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殷墟出土车马坑是商代车子</p><p class="ql-block">在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车"的形象出现较多,形象的描绘了当时车子的形态。车马器实物是1931年在殷墟考古中首次发现的。截止目前,发掘出土的殷代车马坑超过70座。这些车与一般置于大墓的墓道内或埋在墓葬附近,是墓主人的殉葬品,多数车为二马驾辕,唯小屯M20所出车子为四马驾车。根据车马坑的埋葬情况及随葬器物分析,殷代车子主要用于战争和出行。</p> <p class="ql-block">在奴隶社会里,祭祀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的大事,多数由国王亲自主持。祭祀对象包括天地、山川、日月、风雨、祖先、神鬼等等。在王陵区发出的2000余座祭祀坑中,白骨累累 显示了殷代奴秉</p><p class="ql-block">殷代奴隶的悲惨情景。</p> <p class="ql-block">墓室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墓室四壁常有"二层台",二层台上殉人或放置器物。墓室内葬具有棺、椁和帐幄。墓室底部中心有"腰坑",常见殉狗,也有殉人的部殉狗是为墓主人警戒,殉人似有奠基意义。这些都是为死者安居并保护其在 曹地府不受侵害而设。</p> <p class="ql-block">人祭坑</p><p class="ql-block">把人强行处死后埋入坑内祭祀祖先,称为人祭 人祭坑排列有序,分为若干组,每组代表一次祭祀活动。有活理的 有先处死后再埋入的。祭祀的人牲,多为战俘,也有一些是奴隶。</p> <p class="ql-block">M260位于殷墟王陵区东区南部,1984年9月12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发掘,墓呈"甲"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形竖穴坑。墓室底有一腰坑,内有一人一大玉戈。在墓室西北角填坑内有8把木锨。在墓道填土内,有集中在一起的22个人头骨。墓室填土中有6个个体的人骨,椁室填土内有5个个体人骨。</p><p class="ql-block">据调查1939年M260中出土了司母戊大鼎,显示出墓主人的尊贵。探讨该墓主人身份,是殷墟考古的课题之一。</p> <p class="ql-block">司母戊大鼎辗转录</p><p class="ql-block">1939年3月,出土于 阳武官村北地(今M260墓内)</p><p class="ql-block">1939年﹣-1946年,藏匿于安阳武官村吴培文家草房内;</p><p class="ql-block">1946年﹣-1947年,陈列于原安阳县古物保管会院内(今安阳市县东街4号院)</p><p class="ql-block">1947年秋,司母戊大鼎运到原驻豫北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司令 今河南省新乡市)</p><p class="ql-block">同年,司母戊大鼎运抵南京;</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司母戊大鼎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司母戊大鼎出王于1939年春,鼎高133厘米、长111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国古代出土最大的青铜器。</p><p class="ql-block">大鼎庄重雄浑,纹饰细腻,整个鼎体以雷纹为地,饰以夔龙纹。鼎耳作猛虎吞噬状,两侧为鱼纹、小夔龙纹,鼎足铸有兽面纹。通体纹饰华丽、繁缛神秘。鼎腹内壁有"司母戊"三字铭文,据考证,大鼎可能是商王文丁祭祀其母亲"戊"所作的彝器。</p><p class="ql-block">司母戊大鼎制作工艺精湛、形制厚重精美,在世界青铜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司母戊大鼎重达875公斤,其纹饰精美,制作工艺复杂。其铸造方法为整个铸型由四块腹范(内嵌二十四块分范)、顶范、蕊与底范以及四块浇口范组成,外范仍用草拌泥加固。专家们推断,按照当时生产力的水平,在铸造该鼎时,要有130多人连续浇铸才能完成。</p> <p class="ql-block">图45∽50;该祭祀坑展厅展示文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