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观展 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

王松涛

<p class="ql-block">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作为陈逸飞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涵盖内容最完整的个人回顾展,是以陈逸飞诞辰80周年纪念为契机,全方位地呈现了陈逸飞创作生涯每个阶段的整体样貌和思想转变,突出了他在不同领域内的重要成就。这个美篇里的文字均摘录于本展览中的说明。</p> “时代逸飞”的亮点展品包括:《开路先锋》《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早期经典作品;如《周庄》《苏州的黄昏》等留美时期开启的“水乡”系列绘画;为大众所熟悉的《长笛手》《女人与吉他》等“音乐家”系列绘画;以《夜宴》《浔阳遗韵》《丽人行》为代表的海派风格“仕女”系列绘画;以《玉堂春暖》为巅峰,将绘画美学延伸至电影实践中的“海上旧梦”系列绘画;以及包括《山地风》《绿绿的草原》在内,突破一贯浪漫写实传统的“西藏”系列绘画等。 《占领总统府》陈逸飞、魏景山,1977年(复制品),布面油彩。<div>这幅画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主题性艺术作品之一,原作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div> 《占领总统府》的两个局部 《为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1972年,布面油彩。 《为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局部。 连环画《药》1979年。<div>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鲁迅系列名作的连环画;陈逸飞担任《药》的绘制工作。</div> <p class="ql-block">连环画《药》的部分页面,水彩画。这套连环画按原著节录分幅,展现了画家用水彩刻画人物的精湛技艺和对群像呈现的精确把握。他在画作中勾勒出的江南水乡也初据独特风格,“水乡”正在逐渐沉淀为他不断重访的主题。</p> 《开路先锋》陈逸飞、魏景山,1972年,布面油彩。<div>作品采用仰视的视角,展现出开路先锋的豪迈气派,传递出顶天立地的壮阔感与生命的激情。</div> 《开路先锋》的局部。 《开路先锋》的细部。 《黄河颂》1972年,布面油彩。 <p class="ql-block">1972年,《解放日报》成立创作组创作“黄河”系列油画,陈逸飞任组长。创作组按照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四个乐章分头行动,陈逸飞负责第二乐章《黄河颂》,画面中一位红军战士挺拔地站在黄河边的山崖上,眺望远方,呼应《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p> 《红旗之二》1971年,布面油彩。 《南来北往》1973年,布面油彩。 《踱步》1979年,布面油彩。<div>这幅作品可视为陈逸飞33岁时的自画像,是他对民族命运与时代能量的敏锐捕捉,标志着艺术家的自我超越。画面中重构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中的重要瞬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回望百年的挣扎与努力。他借鉴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将会自己划入画面,与空椅共同徜徉于历史与现实之间。</div> 《靠在肘上的年轻男子》1976年,纸上炭笔。 《带布帽的男人》1976年,纸上炭笔。 《工业工人》1976-1977年,纸上炭笔。 《含法男人》1969-1971年,纸上蜡笔。 《萧马肖像》1978年,布面油彩。 《人物肖像》1973年,布面油彩。 《黄河沿岸》1969-1971年,纸上水彩。 《蒙古的马群》1976年,纸上水彩。 《苏州之晨》1974年,纸上水彩。 《傍晚》1999年,纸上水彩。 在获得了创作自由之后,陈逸飞选择了最能表达其审美体验的主题——他的故乡江南水乡。通过画作,他将江南水乡带入西方观众的视野;陈逸飞在他的画中重构了江南意境,融合了写实与浪漫,创造出久违了的东方之美,以极致的绘画技法所造感情深度。 《水乡》1984年,布面油彩。 《庭院门外(苏州)》1984年,布面油彩。 《太阳雨(苏州)》1984年,布面油彩。 《晨曦(苏州)》1990年,布面油彩。 《双桥(苏州)》1988年,布面油彩。<div>以周庄为题材,陈逸飞创作了一系列的绘画,他的作品仍这座江南小镇闻名于世。1985年,联合国协会世界理事会的首日封就选用了他的这副画作。</div> 《苏州的黄昏》1989年,布面油彩。 《水乡泊岸》1986年,布面油彩。 《周庄》1990年代,布面油彩。 《水乡》1985年,布面油彩。 《威尼斯 远眺圣马可钟塔》1988年,布面油彩。 《威尼斯教堂》1990年,布面油彩。 《威尼斯》1989年,布面油彩。 《桥上之光》1989年,布面油彩。 《威尼斯石桥》1980年代后期,布面油彩。 在陈逸飞的众多创作中,“音乐家”系列无疑是其最受瞩目的代表之一。这些画作中,陈逸飞再现了音乐家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他将卓越的光影与光晕赋予画面中的人物,又将写意精神融入油画的物质语言,使西方观众得以再熟悉的优化形式中感受到东方的美学精神。 《吉他手》布面油彩。<div>《吉他手》属于陈逸飞留美阶段创作的 “音乐家系列” (同系列还有《长笛手》等),是其探索西方题材与古典技法的代表。</div> 《吉他手》局部。 《长笛手》1987年,布面油彩。<div>在美国哈默画廊60周年庆典之际,陈逸飞创作了《长笛手》。这幅作品的构图简洁,画面深邃,不仅展现了极致的写实技巧,更蕴含了陈逸飞重塑音乐时空的尝试。他将古典主义与还原视觉现实的热情相结合,赋予画面独特的神韵。</div> 《长笛手》局部。 《二重奏》1986年,布面油彩。 《小提琴手》1989年,布面油彩。 《等候演出之二》1989年,布面油彩。 《吹单簧管的女孩》1990年,布面油彩。 《弹吉他的少女》1989年,布面油彩。 《弹吉他的女子》1988年,布面油彩。 《长笛手之二》1996年,布面油彩。<div>《长笛手至二》是陈逸飞在1996年创作的作品,这是他对“音乐家”主题的重访,创作这幅作品时,他沉浸在了对自己80年代的创作时光的回想之中。</div> 《穿白衣女孩肖像》1984年,布面油彩。 陈逸飞是改革开放后首位将中国油画推向世界的艺术家。他在社会、艺术、商业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等多个体系中占据着开创性的特殊地位,其艺术成就与他所激发的社会能量相得益彰。他所创作的“海上风华”是在拥抱时代潮流后绽放出的耀眼光芒。1996至1997年,陈逸飞分别在上海博物馆和背景中国美术馆举办回顾展,声誉日隆。这一时期诞生了以独特的优雅东方情韵著称的“仕女”系列,代表作如《浔阳遗韵》《玉堂春暖》等。 《仕女与鸟笼》1992年,布面油彩。<div>这幅画曾出现在电视剧《繁花》的镜头中。</div> 《忆浔阳》1991年,布面油彩。 《浔阳遗韵》1991年,布面油彩。<div>这幅画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灵感,融入了画家在周庄偶遇琵琶评弹的经历,为罐装呈现了一个音乐与情绪流动的时空,一个欲语还休的时刻,集中体现了陈逸飞炉火纯青的油画技巧。</div> 《夜宴》1991年,布面油彩。<div>这幅画作是陈逸飞难得一见的音乐主题人物群像。画面中,五位乐师姿态各异,共同构成了一幅精致饱满、诗意盎然的艺术画卷。</div> 《笛韵》1992年,布面油彩。 《琵琶韵》1992年,布面油彩。 《人物》1993年,布面油彩。 《玉堂春暖》1993年,布面油彩。<div>这幅作品堪称陈逸飞此阶段的又一巅峰之作。作品以老上海为背景,在封闭的空间中构筑出一幅浮世绘是的群像。这幅作品在技法上近乎摄影写实,同时融入了印象派的笔法与色彩技法。<br><div><br></div></div> 《西厢待月》1994年,布面油彩。 《小瞿》1995年,布面油彩。 《执扇双美》1998年,布面油彩。 《海上旧梦》1998年,布面油彩。 《上海梦》1998年,布面油彩。 《双美》1998年,布面油彩。 《私语》1999年,布面油彩。 《仕女》2002年,布面油彩。 《透视装女》2003年,布面油彩。 《丽人行》1997年,布面油彩。<div>《丽人行》是陈逸飞“仕女”系列中杰出的作品,塑造了富有东方情韵的丽人形象。在创作了《夜宴》《浔阳遗韵》等经典之后,陈逸飞凭借电影拍摄经验,追求在二维画面上呈现人物的动感与更丰富的时间性。</div> “西藏”系列也是陈逸飞创作中的重要篇章。陈逸飞内心涌动的激情驱使他走出精致的艺术世界,探寻更原始的视觉与精神体验。在该系列创作中,他有意识地摒弃过于精致和平滑的笔触,追求更质朴的视觉与精神表达。同时,凭借电影创作的经验,他在绘画中不断探索视觉拉伸所带来的戏剧性张力。 《年轻母亲与孩子》1997年,版画。 《藏族男孩》1997年,版画。 《藏族父亲》1997年,版画。 《沉思的藏族女孩》1997年,版画。 《早祈》1997年,版画。 《牧马人》2002年,纸上炭笔。 《藏族青年》2003年,纸上炭笔。 <p class="ql-block">《山地风》1994年,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陈逸飞“西藏”系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艺术生涯中具有突破性的作品之一。画面中的藏民彷佛受到召唤,迎着高原寒冷的山风一同奔向某处,画中人物申请肃穆专注,透露出一种庄严。这与“仕女”系列的婉约精致的东方美学不同,画家被更辽阔的高原召唤,意图传递信仰的力量和生命的庄严。</p> 《山地风》的局部。 《白塔》1999年,布面油彩。 《圣火》约1990年,布面油彩。 《高原母子情》1990年,布面油彩。 《回家》2000年,布面油彩。 《西藏家庭》2000年,布面油彩。 《西藏青年》1998年,布面油彩。 《绿绿的草原》1996年,布面油彩。<div>在“西藏”系列的创作中,陈逸飞有意识地摒弃过于精致和平滑的笔触,追求更质朴的视觉与精神的表达。</div> 《老人》2000年,布面油彩。 《寻找过去》2000年,布面油彩。 “水乡”这一主题贯穿陈逸飞的艺术生涯,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出各异的风貌。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创作技法上,有人反映了他对光影理解的深化,以及创作状态日益自由的内在关联。 《苏州的春天》2001年,布面油彩。 《老宅》1996年,布面油彩。 《拱门与桥》1999年,布面油彩。 《我的邻居》1996年,布面油彩。 《归家》1996年,布面油彩。 《江南水乡》2003年,布面油彩。 《绍兴水乡之二》1994年,布面油彩。 《江南水乡》2002年,布面油彩。 《夏日的周庄》1990年代中期,布面油彩。 《夏日》1999-2000年,布面油彩。 《过桥》1990-2000年,布面油彩。 《水乡》2002年,布面油彩。 《艺术家陈逸飞在工作室作画》1996年,摄影,刘成香。 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