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电 唱 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有过一台电唱机,它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文化荒漠时代曾给予我及家人以极大的欢乐和艺术上的享受。这台由中国唱片厂生产的206型电唱机,因为市场供应比较少,很难买到,是我爱人找关系才买到的。它外观漂亮,设计新颕,简洁轻巧,而且操作简单。只要能连接在一台质量较高的放音设备上,那优美的旋律就会使人陶醉,尤其是放那些经典老唱片,更是如此。</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自打有了这台电唱机,我便四处去收集寻觅各种老唱片,争取下次探亲时带回家,因为那时还处特殊时期,你想买张新唱片都还没有,所以只能到一些老图书馆,一些老单位的仓库书库里去寻找,有时还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一次到拉萨去,我在军区的一家仓库里意外地翻找到了好几张胶木唱片,其中有以前流行的中外名歌名曲,有相声,还有很多戏曲大家的名唱名段,我从小就爱听戏,就挑了几张最喜欢的。那时,人家是因四旧物资而如弃敝屣,我却当成了宝贝,其中那几张越剧名家的唱片更是我的最爱,如金彩风的《三盖衣》,吕瑞英的《打金枝》以及徐玉兰王文娟的《红楼梦》等,反复播放,越听越有滋味,有几段甚至能跟上附和几句,关健是家里的人也爱好这个,老母亲更是个老戏迷。这些老唱片后来陪伴了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后来的VCD、DVD以及电视的普及,才慢慢冷落了它们。当然,中间有段时间因薄膜唱片的诞生又使它活跃了一阵子,记得当时特意去购买了一套长征组歌,放唱效果相当震撼。</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没有较好的放音设备,光有唱机唱片也白搭。那年在家休假期间,爱人又想办法托人买到了一台上无二厂生产的红灯牌收音机,谁让咱特别喜欢这类东西呢,这台收音机共用了六支电子管,所以又叫六灯收音机 该机造型华丽,既好看,音质还没得说,是当时市场上的抢手货,得凭票才能买到。我用这台收音机,配上电唱机简直一绝,用它来听相声,品音乐,欣赏名角大家的戏曲唱段,真让人如痴如醉,也惹得我几个兄弟三番两次地要把唱机拿去听上几天。尤其是我的老母亲,本就爱听戏曲,什么沪剧越剧还有黄梅戏等都喜欢,以前还能去剧场看个戏,现在剧场早都不演这类戏了,所以,我的这台电唱机,正好满足了她的戏瘾,每天晚饭后总要到我这边来听上一段,方才心满意足地离去。</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这电唱机配红灯牌收音机的组合陪伴了我和家人十多年,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直到后来电视的来临,尤其是彩电的进门,使得我们在文化娱乐上的追求又进了一步,当年曾经倍受追捧的唱机唱片渐渐被冷落,直至消失在了视野中,令人感慨万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