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探梦》之十二 《红楼梦》为什么从苏州写起

红香绿玉

<p class="ql-block">  《红楼梦》开卷一段“楔子”,讲述了一块女娲补天之时未用的石头,被遗弃在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一僧一道“大展幻术”,变成了“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又将其携入红尘“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补天石”来到“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苏州后,并经历了一番“梦幻”,因此撰成了《石头记》一书,刻在了大石之上,最后又被“空空道人”抄去“问世传奇”。</p><p class="ql-block"> 在苏州自古就有一则陨石坠落的传闻,据清代生活于乾隆至嘉庆年间的张紫琳所作的《红兰逸乘》记载:“乐桥之南大石头巷,不知大石所在。一日值其巷口人家葺屋,始见石在屋中。正方如八仙桌,其石质砂石耳,俗传孙吴时空中堕下者也。”三国时代,从天而降的一块陨石,虽然早已不存,但此处还留有明代石刻一方,其上隶书竖刻“古堕星石”,上款“大石之二里名因之”,下款“大明崇祯壬午地主骠骑将军施英记”,如今苏州仍保留有“大石头巷”的地名。</p> <p class="ql-block">  古代坠落的陨石形状是“正方如八仙桌”,我们再看《红楼梦》书中的“补天石”又是什么形状?女娲“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下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这块“补天石”正是长宽高各十二丈的方柱体,与陨石的八仙桌的正方形体真是一模一样。</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红楼梦》的作者利用了“古坠星石”的传说,并且还在书中多次让“补天石”自己来现身说法。第1回中是“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第4回中是所谓“护官符”“石头亦曾抄写了一张,今据石上所抄云”;第8回是“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第15回是“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㩙在自己枕边。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尤其是第18回,更是有两大段“石头”的自言自语:“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第18回书中正写的是贵妃贾元春回家中“大观园”省亲的全过程,由此可见,“顽石”的红尘经历应是省亲了。其实不然,甲戍本《石头记》第16回前有一条批语告诉我们:“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作者写“省亲”,竟是康熙皇帝“南巡”的“真事隐”。</p> <p class="ql-block">  康熙皇帝曾六次南巡,从康熙23年(1684)起,至康熙46年(1707)止,全过程共历24年,真是如“顽石”形状的“方经二十四丈”。每次南巡的往返,苏州是必经之地,总之,苏州是南巡在江南开始的第一站,也是结束的最后一站。尤其是后四次南巡,李煦作为苏州织造,曹寅作为江宁织造,一切南巡事宜,均由曹李两家操办。其费用真是“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结果造成了上千万两银子的大亏空。康熙48年12月,两江总督噶礼向康熙奏报:“两淮盐运使李斯佺亏欠银达三百万两”“其中曹寅李煦侵用者多”。康熙皇帝明知是自己南巡捅下的窟窿,却只能和稀泥“尔这奏的是,皇太子、诸阿哥用曹寅、李煦等银甚多,朕知之甚悉,曹寅、李煦亦没办法。”最后只好让曹李两家轮管两淮巡盐御使一职长达十年之久,以用盐课余银来填补亏空,真是海水制盐收银子,花银子也就是淌海水了。一直到康熙去世,这笔滥账也没能还清,因此曹李两家都被雍正皇帝抄家问罪,“树倒猢狲散”了。</p> <p class="ql-block">  沈汉宗的《圣驾南巡惠爱录》记载了康熙第三次南巡到苏州的行宫景象,也就是曹李两家第一次备办接驾的情况。“ 三月十三日,织造府傍新建行宫,有四殿:一、以赤金箔粘于墙,为之泥金殿;一、以诸奇香屑涂于壁,故名香壁殿;一、以真石青色刷于墙,为之列翠殿;一、以圆明镜镶嵌于壁,故名通明殿。于內供设奇珍古玩,瑶草仙花,不能尽述。”而《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四大处”:怡红院、潇湘館、蘅芜苑、稻香村,正可与此“四大殿”相媲美,真是“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皇帝家)”。</p><p class="ql-block"> 贾宝玉曾为贾元春省亲而建的“大观园”题写了许多匾额,其中,正门内“迎面一帶翠嶂挡在前面”,“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于是众人“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也有说该题【锦嶂】的,也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唯独宝玉力排众议“莫若直书【曲径通幽处】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这句诗出自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的一句。此句诗在康熙52年(1713)李煦给苏州玄墓山圣恩禅寺住持释济志的信中也曾引用过:“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令人驰慕无已,正未知何时得至虎溪,与远公作竟日谈耳。”当年康熙南巡,曾三次在玄墓圣恩禅寺驻跸过。这位住持释济志曾迎候过康熙皇帝,康熙也为圣恩禅寺赐书了“松风水月”“餐霞挹翠”的匾额。在“大观园”中建有“栊翠庵”,而最早入住“大观园”的妙玉,正是来自苏州玄墓山的蟠香寺。此蟠香寺应为《红楼梦》作者据玄墓山圣恩禅寺所虚构,“栊翠庵”在书中第76回,“凹晶馆联诗”中也称“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圣恩禅寺”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在南宋宝祐年间又建了“圣恩禅庵”,这里是寺庵并列。到了元代至正初年,“圣恩禅寺”被火烧毁,只剩“圣恩禅庵”幸存。明洪武九年又重建了“圣恩禅寺”,清康熙乾隆年间,“圣恩禅寺”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全国五大名刹。</p> <p class="ql-block">  康熙46年(1707)最后一次南巡,据记载是三月十五日己巳到的苏州,并在苏州驻跸了五天。《红楼梦》第1回写道:“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致使油锅火逸……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甄(真)家着火竟与康熙南巡最后一次来到苏州的日期如此巧合,不知应作何解。此前,“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结果英莲在霍启小解之时,被人乘机拐走了。甄士隐家先是元宵节丢失“千金小姐”,接着三月十五日全家又被大火烧光。真是祸起(霍启)“失金”葫芦“着火”(招祸),甄士隐即“真事隐”,苏州就是南巡招祸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  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到苏州后的第三天,三月十七日就给随驾的工部尚书王鸿绪下了道密旨:“前岁南巡,有许多不肖之人骗苏州女子,朕到家里方知。今年又恐有如此行者,尔细细打听,凡有这等事,亲手密密写来奏闻。此事不可令人知道,有人知道,尔即不便矣。”接旨后的王鸿绪,虽然暗下密访打探了一番,并向康熙作了汇报,可能是因涉及了“御前第一等人”,所以康熙皇帝未再进一步深追。在《红楼梦》书中也写了两起购买女子的事件,第4回,被拐走丢失的英莲再次出現,因拐子先将英莲卖给了小乡绅之子冯渊,后又偷卖给“呆霸王”薛蟠,本欲骗取两家的银子后逃走。不想未能得逞,“谁知又不曾走脱,两家拿住,打了个臭死,都不肯收银,只要领人。”为此,薛蟠与其家人,又把冯渊打死了。最后还是贾雨村上任后,胡乱判了这桩葫芦案。再有第46回,先是贾赦看上了贾母的大丫环鸳鸯,想纳其为妾。便让邢夫人去贾母那里讨要,先去跟鸳鸯说了,结果被鸳鸯大闹了一场,“贾母听了,气的浑身乱战。口内只说: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贾赦弄了一场没趣,最后还是贾母说“我这里有钱,叫他只管一万八千的买,就只这个丫头不能。留下他伏侍我几年,就比他日夜伏侍我尽了孝的一般。”贾赦无法,只得“又各处遣人购求寻觅,终久费了八百两银子买了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来,名唤嫣红,收在屋内,不在话下。”</p> <p class="ql-block">  康熙皇帝驾崩后,雍正皇帝刚继位。苏州织造李煦可能是为了试探并摸雍正皇帝的底,就急忙在雍正元年正月初十日“奏请欲替王修德等挖参”。不想正好撞在了枪口上引火烧身,雍正皇帝应是早已对其不满了,借此之机“革其织造之职,请咨行该地巡抚等严查其所欠钱粮,将李煦之子并办理家务产业之所有在案家人,以及李煦衙门之亲信人等俱行逮捕,查明其家产,店铺,放债银两等。”李煦被雍正治了罪,并称“李煦乃行止不端之人,在织造多年,又曾在两淮任事五年,亏空皇上钱粮三十八万余两,今查抄苏州京城家产,折银十二万余两,尚欠二十五万余两。”到了雍正五年,李煦为允禩购买苏州女子之事又发,更被定为“奸党”。据李煦供称:“康熙52年,阎姓太监到苏州说,阿其那命我买苏州女子。因为我受不得阿其那的威胁,就妄行背理,用银八百两买五个女子给了。”此阎姓太监,名叫阎进,不禁让人想起《红楼梦》第1回中一个小插曲,甄士隐“自与雨村携手来至书房中,小童献茶,方谈得三五句话,忽家人飞报:严老爷来拜。士隐慌的忙起身谢罪道:恕诳驾之罪,略坐,弟即来陪。”难道此严即彼阎乎。《红楼梦》中还写贾赦用八百两银子买了一个女子嫣红,李煦则也用八百两银子给胤禩买了五个苏州女子。真是此亦八百两,彼亦八百两,此地无银八百两也。</p> <p class="ql-block">  康熙47年九月,“皇太子”胤礽被废后,胤禩曾经是“太子”之位的有力争夺者。当康熙让众大臣推举一人为皇太子时,王鸿绪等多位大臣都推举了“八阿哥胤禩”,只是由于康熙未允而作罢。后来康熙53年,由于胤禩给康熙请安并进献了两只快死的鹰,遭到康熙痛骂“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信相面人张明德之言,大背臣道。雇人谋杀胤礽,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因不得立为皇太子恨朕入骨,此人之险倍于二阿哥也。”雍正也曾说他“胤禩对僧道喇嘛,医卜星相,以至唱戏的优伶,下贱的仆役,西洋人,大臣官员家奴仆都留心施恩,相与往来,以备其用。”当雍正继位后,胤禩当然成了其头号政敌。终于在雍正四年正月初五日宣布“允禩既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自绝于朕。宗姓内岂容此不忠不孝,大奸大恶之人。”并将其革去黄带子,开除宗室籍。且严谕“如有归附胤禩结为朋党者,以叛国论,必重惩不贷。”李煦因为胤禩买过女子,当然成了重罪,最后仅免死而被发往打牲乌拉,于雍正七年冻饿而死。此前,胤禩也在雍正四年九月初三日死亡。奇怪的是,在《红楼梦》中第14回,写昭儿从苏州回来禀报“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这里林如海的死期竟与胤禩相同,不知作者是有意关合还是无意巧合。</p> <p class="ql-block">  “元春省亲”的故事可以说是《红楼梦》书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借省亲事写南巡”的批语,是否道出省亲故事是“真事隐”呢?其实不然,在苏州人沈汉宗所写的《圣驾南巡惠爱录》就记载了一则贵妃娘娘南巡时寻亲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苏州东城王姓者,开机为业。有女幼时,德性兼优,后至京中,长成得入宫中贵幸,立为贵妃。生有二位王子,宠冠三宫,常思父母。未知如何,音信难通。己已年,圣驾第二次临吴,先曾访问,无从寻觅。今逢太后降香吴中,请旨欲随陪侍同行,兼访父母音耗。三月十四日临吴,在织造府,十五日启请皇上,着令寻亲。特召抚臣宋荦,着有司查来,于十六日查着。遂率其父母,前来见驾,令其父母相见。二十年分别,相见时,悲喜交集。太后闻知,遂赐宴,宴毕,赐其父母百金,母衣四袭。贵妃别有所赠,着长洲县,每年给银养膳,遂谢恩而出。”</p><p class="ql-block"> 这位王姓贵妃,其实就是康熙密妃王氏。在康熙33年之后,为康熙生了胤禑、胤禄和胤衸三位皇子。康熙密妃的早年遭遇与《红楼梦》中英莲的命运颇似,后不知何因,竟与李煦嫡母王氏家攀上了亲戚关系。康熙48年7月16日李煦还给康熙密奏:“王嫔娘娘之母黄氏,七月初二日忽患痢疾,医治不痊,於七月十四日午时病故。年七十岁,理合奏闻。”如此看来,《红楼梦》第6回所写刘姥姥的女婿王家“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也并非无源之水。</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第18回所写“原来贾蔷已从姑苏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并聘了教习,以及行头等事来了。”“将梨香院早已腾挪出来,另行修理了,就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也竟与李煦康熙32年二月给康熙的《弋腔教习叶国桢已到苏州折》中所言:“念臣叨蒙豢养,并无报效出力之处。今寻得几个女孩子,要教习一班戏送进,以博皇上一笑。”“今蒙皇恩特着叶国桢前来教导”之事相关联。</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第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中描写的“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两旁有一副长联写道是: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亦衍圣公所书。”其实孔家继字辈的并无人承袭过衍圣公,孔继濩死于康熙58年,当时的衍圣公还是其爷爷孔毓圻。孔继濩是死后,于雍正13年追赠的衍圣公。而衍圣公孔毓圻在康熙六十年二月曾为李煦家的族谱写有一篇序文,称“姜氏肇自少典神农,而繁衍于太公望,上及周秦汉晋,下历唐宋元明,以迄我朝”云云。李煦父李士桢本姓姜,祖籍山东昌邑。</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第78回,写了山东青州恒王府姬人林四娘抗击贼冦的故事,这应是李煦祖上曾抵御清军入侵山东一事的反照。崇桢十五年(1642)清军入侵山东,十二月初八日开始进攻昌邑,十六日晨城陷。当时李煦之祖姜演和大伯父姜士枟及姜氏多名族人皆为守城战死,情景相当惨烈。李煦父亲姜士桢时年23岁,被清军俘虏,后来到了辽东,被正白旗佐领李西泉收为义子,遂改姓李。</p><p class="ql-block"> 由此观之,《红楼梦》一书虽然采取了“真事隐”“假语存”的笔法,但却“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的故事是有其历史事实依据的,尤其是与苏州李家相关的,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