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员文坛】 初秋的小城

筠筠

<p class="ql-block">昵称 筠筠</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41207698</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  初秋的艳阳,明媚又柔和,丝丝金线洒落在鸳鸯江的江面上,微风吹拂,微澜闪耀,小小浪花欢跃起舞,像是欢迎到访的客人。</p><p class="ql-block"> 鸳鸯江故名鸳鸯,水的颜色是鸳鸯的,一边是黄色,一边是绿色,江中自然形成边界,她的上游是桂江和浔江,两条江不同的色泽由于汇合于西江,形成三江总汇,就出现两种不同的颜色,在秋阳的映照下,一边金黄闪闪,一边碧绿如玉,像一幅彩图,在江中荡漾,变幻着不同的图案,我沿江而行,享受这一秋日的美景,感受江边美丽风情。</p> <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在鸳鸯江河畔的小城市长大,见证了这个城市的清贫与奋起,落后与进步。在有记忆的童年,江边是一片烂泥,过江仅有一条木浮桥,读初中61至64年,正是国家经济最困难的三年,夏天没有鞋穿,学校在河对面的山顶,上学遇到太阳猛烈时,过浮桥时先到河边将脚浸湿,然后跑步过浮桥,过到对面,脚底热得发红,赶快到河边用水冲冲,浸浸,再上岸登上山顶上课。</p><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防洪堤,每年至少发一次水灾,洪水来时,整个城市一半以上被洪水侵入,我们家住的楼房,差不多浸到2楼,我们住三楼,买菜买米要靠流动供应船供给,用绳拴住篮子,把货物拉上来,再把钱放在篮上,放绳回船上,把绳子再拉上来。既麻烦又危险,这种状况持续了几十年。</p> <p class="ql-block">  1966年,梧州市为了方便两岸人民互通往来,发动全市人民全力共建大桥,各单位职工,学校学生义务参加建桥,我也毫不犹豫就参加了,烈日高悬,汗从脸额往下流,衣服湿透了,但始终坚持在建设大桥的队伍中,肩挑石子,跟着长长的队伍,一步一步往前走,把石子倒进桥墩,桥面,掺着水泥,一天下来,腰骨,肩膀疼痛,面被晒得红黑,第二天继续去,第三天也继续去,每次轮到我们单位,我都去,这是全市人民的使命,是全市人民的期盼,更是多少辈梧州人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  1970年,梧州大挢终于建成,现在称桂江一桥,通车那天,全市人民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庆祝这一时刻的到来,从此,河东河西人来人往,交通便利,商贸繁荣。</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的梧州,早已不是一条桂江一桥了,陆续有桂江二桥,还有鸳鸯江上彩虹桥,还有西江大桥等8座大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但鸳鸯江还是鸳鸯江,还是一边金黄灿灿,一边碧绿如绸,江水缓缓向东流,带着历史的遗迹,承载时代的厚重,满载新时代的赞歌,流淌在小城的边缘,常新!常艳!常动人!</p> <p class="ql-block">  秋日的小城,霞光万丈,五彩斑斓,富有欧式建筑风格的骑楼城,展现出古典美和现代美,吸引着不少中外游客驻足流览,在这个古城里,可窥见昔日繁荣的商贸,优雅的人文风貌,风俗趣事,可品尝美食小食,欣赏精美宝石,各种饰品,在这个静静的山城,感受着典雅,文明的气氛,令人心愉心怡。</p><p class="ql-block"> 秋天是美丽的,小城也是美丽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