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雁门关世界遗产地

幸福的外公(李世全)

<p class="ql-block">进入位于山西忻州市代县雁门关景区,展现在眼前的是阜戈寨民俗村。这里是古代战争时期雁门关守军的后勤保障基地;和平时期为胡汉贸易的著名榷场。商行、客栈、饭店、酒肆、钱庄、当铺应有尽有;现为集中展示边关军需贸易、民俗风情的主题村寨和影视文化拍摄基地。</p> <p class="ql-block">位于前腰铺驿站的和亲亭。相传昭君出塞和亲时曾与呼韩邪单于在此休憩。和亲亭为木结构建筑,由两个双八角亭组成,其中两角互相连结,寓意同心相联永不分离。在这里起步登上雁门关,要踏着青板石徒步行走五公里,沿途除有观音殿、马公杀虎处、盘古石、关陵、壮士亭等打卡地,云际泉古为过关商旅汲水处,也是大雁停歇饮水处。相传是王昭君的“落雁”之处。</p><p class="ql-block">关陵是1926年(民国15年)间锡山的晋军与冯玉样的国民军在雁门关混战时晋军阵亡将士的公墓陵园。如今硝烟尽散壮士长眠,墓丘上柳枝低垂,墓碑森然。</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始建于先秦,汉代称勾注塞,明洪武七年(1374年)重建现存关城。作为“天下九塞”之首,其扼守晋北战略通道,历史上发生200余次战役,赵武灵王、李牧、杨业等名将均在此驻防。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长城文化、关隘文化的瑰宝。</p><p class="ql-block">雁门关古道是一条纵经句注山的南北向通道,也是清代晋商赴蒙、俄贸易的必经之路。由于商贸的繁荣,道路经常发生交通堵塞。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州衙为了方便商贾通行,再修一条通道,在岔道口立有一块“分道碑”,规定上下行走路线,成为现存最早的交通法规和标识。分道碑与关城石道上的车辙印,真实地展示了雁门关在中国交通史上的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的天险门及关楼、瓮城门、镇边祠集中展现了雁门关的历史底蕴和军事防御特色。作为雁门关的标志性建筑的天险门,是明代关城的核心防御工事,门额“天险”二字彰显其战略地位。登关楼可俯瞰长城蜿蜒的壮丽景色,感受“中华第一关”的雄浑气势。</p><p class="ql-block">明代瓮城设计独特,门额“雁门关”三字为傅山所题,两侧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点明其历史地位。此处是体验古代防御智慧的绝佳地点。</p><p class="ql-block">镇边祠:纪念历代戍边名将的镇边祠,尤以战国李牧和北宋杨家将的故事为核心,通过文物展陈和全息投影技术还原历史场景,适合深度了解边塞文化。</p> <p class="ql-block">雁楼位于天险门之上,建于明代,,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围廓,古时为兵丁巡察、瞭望之处。原建筑毁于1937年于1989年复建,现为雁门关建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雁门关建筑博物馆位于天险门之上的雁楼之内。展厅面积180平方馆藏文物58件,是一座以收藏、保管、研究、展示雁门关及晋北米、维筑文、古建文化、古建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古道是一条纵经句注山的南北向通道,也是清代晋商赴蒙、俄贸易的必经之路。由于商贸的繁荣,道路经常发生交通堵塞。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州衙为了方便商贾通行,再修一条通道,在岔道口立有一块“分道碑”,规定上下行走路线,成为现存最早的交通法规和标识。分道碑与关城石道上的车辙印,真实地展示了雁门关在中国交通史上的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雁门关明长城是山西省境内保存最完整的明长城、围城、关城、瓮城、隘城、古关道、城堡、兵寨、烽火台、校场、兵盘、关署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