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就在古典赏石“瘦、皱、漏、透”和现代赏石“形、质、色、纹”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不同版本的《鉴评标准》。尤其是新千年后,国土资源部《部颁标准》的出现,更是为“国标”日后的华丽转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所以,它是几代赏石人付出的心血、经历了前后两个世纪数十年的精心打磨,才有了今天脱胎换骨的历史巨变!</p><p class="ql-block"> 有石友在留言中问:“想知道中石协二十年都有哪些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国标”的问世就是一个最好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中石协”二十年来的成就同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密不可分,在文化和经济上的腾飞和辉煌历程将由更多赏石新人薪火相传,只有他们才更能对“中石协”的成就如数家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部标”镌刻的历史烙印</span></p><p class="ql-block"> ——解读赏石界的一项跨世纪工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国观赏石协会制定的《观赏石鉴评标准》(简称“部标”)今年刚满一周岁,但在母腹中却孕育了近二十年。在我印象中,北京、上海、银川、柳州、杭州、湖北长阳……都出台过五花八门的赏石鉴评标准。其中,早在八十年代末,湖北长阳就有了这类标准的版本。这些标准虽说各有各的特色,但却存在“山头林立”的弊端,很难解决长期困挠观赏石协调发展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于是,尽快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便成为全国多数石友的共识。事实上,在“中石协”成立之前,上海、银川、柳州等地的许多石界精英们,都曾为制定全国统一的观赏石鉴评标准跃跃欲试。可是由于当时的时机和条件尚未成熟,最终都不得不无疾而终。</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这批上个世纪的拓荒者却让历史和人民记住了他们:</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部标”是“从巨人的肩膀上站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引号中的话出自牛顿:“如果说我要比别人看得远,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早己在石界形成过共识的重大课题,它己经在中国的当代赏石文化中刻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将今天的“国标”解读为赏石界的一项跨世纪工程,应该不算为过。</p><p class="ql-block"> 请看以下几个摧生部标诞生的典型案例: </p><p class="ql-block"> 1)对造型石的鉴评操作。笔者参加过银川的两次鉴评。他们在鉴评中将造型石分为象形石、意象石和景观石,并对这三种造型石单独列项进行纵向评比。他们对“象”形石的诠释是这样的: </p><p class="ql-block"> “形象系指石的外部形态一一状形类物的‘像’形程度,不仅要求自然,而且要求比较‘像’某一物件,越像越好,越具体越好。既然是‘象’形石,就应该要像,所谓‘似与不似,’难免牵强之嫌,也易误导石友。越像越难得,越不像越易得,什么都不像的石头最多,因此形像与否及其协调性,是‘象’形石的首要条件。” </p><p class="ql-block"> 他们对意象石的诠释是:“主题概念是意象石的灵魂,因意象石类无确定的物像形态,完全是借助石体的点、线、面,或质地、色彩等因素来表达意趣概念,可谓‘像由心生’,‘借物言趣’,‘曲抒胸臆’,……‘ 主题概念’就是立意,是意象石创作的重要一环。” </p><p class="ql-block"> 他们对景观石的诠释是:“系指构成景观的石体外部形态,要求底部自然平整,地缘线向前弯曲环抱,凹凸变化自然,峰体主次分明,揖让得体,棱线流畅优美,山麓变化丰富生动,坡脚完整稳重。整体形态要求协调,稳中求雄、求险或求秀。”(摘自2006年笫三期《石道》《为观赏石鉴评体制改革喝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对图纹石的鉴评操作。</p><p class="ql-block"> 中国观赏石是一个中西合璧、雅俗共赏、包容性极强的新型石种,“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永远是它必须坚持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观赏石的鉴评工作,最好是像央视“青歌赛”那样,把各种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分开去评,(即“分类鉴评”) 让每一种“唱法”(也就是石种)都能产生自己满意的金、银、铜奖。这样有利于“民族”团结,在赏石界构建合谐社会。</p><p class="ql-block"> 08年笔者参与了兰州《石友》杂志“纸上平台画面石大奖赛” 的鉴评。他们也对图纹石进行了细化分类,将图纹石中的“打磨石”单独列项进行评比,其中有一方名为《大肚佛》的玛瑙切片石我是这样评的:</p><p class="ql-block"> 按大奖赛的规定,图20分、色10分、形10分、质10分、韵30分、命名10分、点评10分,加起来总分为100。《大肚佛》用白云和佛光勾边,形态高度具像,我给了图19.2分;天头地脚的大面积朱砂红与用来写真的黄、白色争奇斗艳,我给了色9分;人物坐禅的庄严神态呼之欲出,构图经营法度合理。我给了形9分;这是一块上等红玛瑙,我给了质10分;这幅天然石画内涵丰富,充满了禅机与哲理。我给了韵30分;命名贵曲,我给了8分;点评若能再含蓄点就更好了,我给了9分。《大肚佛》的总分为94.2分。最终成为打磨画面石中唯一的金奖得主。</p><p class="ql-block"> 3)对特殊石种的鉴评操作:05年和07年我在安徽宿州参与了两届中国灵璧石奇石节的评奖工作。灵璧石的鉴评操作非常特殊,它包含古典美与现代艺术美的双重特性。即它典型的美学特征不完全是形、质、色、纹,而主要是瘦、皱、漏、透。经过评委们充分蕴讨论,最终拿出了一个具有古今结合特色的细化方案,将瘦皱漏透和灵璧石特有的“声”鉴纳入了评奖范围,最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4)08年昆明东盟石文化博览会对部标的细化也让人耳目一新。这次展会既有贵州、四川等地的造型石和画面石,又有本土的唯美石种——黄龙玉、树化玉及其雕件。还有大量的铁胆石。他们不仅忠实地践行了“部标”,而且还拿出了一套包括“浓、阳、正、和”在内的完整细化方案,整个操作流程几乎完美得无可挑剔。</p><p class="ql-block"> 从上述三例中我们可得出这样一个规律:</p><p class="ql-block"> 笫一、由于“部标”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己经成为千锤百炼的基本原理;同时又由于它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无法复盖全部石种的不足,需要各地根据部标的基本原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各地在细化“部标”时,可参考银川、昆明和宿州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笫二,细化“部标”时,要始终贯穿从审美出发的原则,即对每件观赏对象均要从自然美(科学精神)、艺术美(艺术内涵)、和社会美(哲理意境)去作考量。</p><p class="ql-block"> 我重点谈谈其中的艺术美。艺术美要根据审美对像的不同要求,分类按照艺术规律,即不同艺术生产的要求去进行评价。按类艺术区分,大致有传统风格的园雕造型石、现代发现的书、画图纹石、风格唯美的色像石和形态抽象的各类现代派石种等等。为了达到从艺术美鉴评的目的,这就必需要尊循不同艺术生产的规律,按不同的艺术要求去作鉴赏。</p><p class="ql-block"> 但观赏石毕竞不是真正的人工艺术品,它的艺术美是一种符合艺术规律的艺术美,即不是完全照搬艺术生产的艺术美。对观赏石的审美是源于艺术、高于艺术。人们鉴赏观赏石可以解构艺术、超越艺术。但是无论如何解构,都必须恰到好处。否则,就会违背艺术规律,成为审美的弃儿。</p><p class="ql-block"> 笫三,践行“部标”和细化“部标”均对今后考核鉴评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求鉴评师“既能入标,又能出标,”不通过计算器,便能对石头的各项指标估个八九不离十。</p><p class="ql-block"> 再说具体点,就是要像“青歌赛”的评委们那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岀得分的高低。 </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这是“耳学”。我同意。但这绝非超人或特异功能者,而是实践出真知的结果。我建议今后对鉴评师要增加一项实战考核。主考方将观赏石各项分值精确计算下来后,要求被考人能在瞬间,凭心灵感悟,准确给石头打分。合格者的准确程度至少要达到百分之90以上方能被选为石展的评委。由此培养一支具有真才实学、在美学、艺术、科技领域学贯中西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能对赏石中的审美知识、艺术原理和相关科学知识融汇贯通、运用自如。</p><p class="ql-block"> 只有这样,才能在我们的赏石界造就一支真正能打硬仗的鉴评师队伍。</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