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问对》读后感(十九)

耕夫

<p class="ql-block">  善恶之辨:世道人心与价值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篇樵者与渔者的对话,以“善人常寡,不善人常众”的尖锐问题开篇,直指一个令人困惑的普遍现象。渔者的回答并未停留在道德愤慨,而是以一种近乎自然主义的冷静视角,揭示了善恶生态背后的深层逻辑,读来发人深省。</p><p class="ql-block"> 渔者以“五谷”与“蓬莠”(杂草)为喻,堪称精妙。良种耕耘尚且未必都能成活,而杂草却不种自生,蔓延极快。这并非意味着邪恶更强大,而是道出了一个沉重的事实:向善需要培育与坚守,为恶往往只需放纵与惰性。道德的建构如同耕种,需要持续的努力与呵护;而道德的崩坏,则如野草滋生,近乎一种自然趋势。这解释了为何“治世常少,乱世常多”,因为秩序的建立远难于它的瓦解。</p><p class="ql-block"> 更核心的洞见在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本质上是价值排序的根本对立。君子“见义则迁,见利则止”,小人“见义则止,见利则迁”。这“迁”与“止”之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航向。前者以“利人”为坐标,后者以“害人”为代价。这种对立并非天生注定,而是一种持续的主动选择。每一次对“义”的靠近或对“利”的屈从,都在强化我们作为“君子”或“小人”的身份标签,最终“各从其类”,形成不同的群体。</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对当下的我们而言,是一面清晰的镜子。我们时常抱怨“世风日下”,却很少反省自己在一个微观环境中是“五谷”还是“蓬莠”。渔者指出,家国兴亡的关键在于君子与小人的数量对比,而此消彼长的过程,正取决于每一个个体日复一日的价值选择。我们无法瞬间改变大环境,但可以选择自己是“见善则喜,就之”,还是“见不善则喜,就之”。</p><p class="ql-block"> 读完掩卷,樵夫最后“如睹伏羲”的赞叹,并非是对渔者个人的恭维,而是对一种通达洞见的折服。这启示我们,在抱怨“不善人常众”时,更应躬身自问:我是选择做那需要耕耘的“五谷”,还是随波逐流的“蓬莠”?世界的走向,正系于这无数个微小选择的合力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