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洛阳(25):隋唐东都洛阳城

闲云野鹤

<p class="ql-block"> 隋唐东都洛阳城</p> <p class="ql-block">  隋唐东都洛阳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都城。它创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当时,唐朝是两京制度,长安称西京,洛阳称东京,也叫东都。</p><p class="ql-block"> 自公元605年创建以来,曾作为隋都十五年,唐代最高统治者在这里前后居住四十余年。五代时的后梁建都十四年,后唐建都十三年,后晋建都二年,北宋后,经济中心东移开封,洛阳逐渐被边缘化,但一些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仍居住在洛阳。</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公元604年即位后,为了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关中和江南地区,下令营建洛阳,曾下诏曰:“洛阳自古帝王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并亲临洛阳,登邙山观察地形,确定建都位置。第二年,亲命尚书杨素为营建东都大监,宇文凯为副监,使役二百万人进行建设。</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都不到一年即建成。</span></p><p class="ql-block"> 新建的洛阳城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长方形,与历史记载基本吻合。东都城的面积,《新唐书.地理志》说:“前置伊阙,后据邙山,左瀍(河)右涧(河),洛水贯其中”。</p><p class="ql-block"> 城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是宫殿所在地,皇城是文武官司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住地。洛河南有九十六坊,洛河北三十六坊。还有通远、大同、丰都三市。东都建成后,“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促进了洛阳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动员百万劳工疏通了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跨越八省市修建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杭州的人工运河,全长2700公里。是隋唐至北宋南北交通与经济文化联系的核心纽带。成为南北漕运主干道,唐代每年经运河运输的粮食达200万石以上,支撑关中与北方需求。‌‌促进沿线城市(如洛阳、扬州)成为国际商贸中心,推动丝路与海上贸易联动。</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大业年间修建了洛阳的含嘉仓、回洛仓,它们是大运河最重要的配套设施之一。是隋炀帝在洛阳设置的“国家粮仓”,其主要功能是为洛阳都城内的皇室和百姓供应粮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回洛仓作为中国申报的“中国大运河”核心组成部分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 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都长安。由于隋末洛阳城遭到了严重破坏,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阳,号称洛阳宫,并经常来洛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高宗李治即位,手诏改洛阳宫为东都。高宗死后,690年,武则天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移都洛阳,称神都,史称“武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武则天又命人在隋乾元殿基址上建造了294尺高的明堂,又叫万象神宫。公元717年改名乾元殿、含元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现在的天堂、明堂就是在原基址上重建的,底层是基址考古现场,只不过为了保护考古现场,现在的天堂、明堂都没有那时的那么高罢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