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文(四)写到,武昌湾让人感觉空间不够敞阔,还有“隐在的、完全可以改变的,却似乎被疏忽了”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什么原因呢?</p><p class="ql-block"> 就是人文元素没有充实利用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武昌造船厂搬迁后,其遗存就是一种人文元素。那些直兀入江的高大建造,武昌造船厂运营期间,它们都是做什么用的呢?还有其他一些建造或部位,都是什么来历呢?</p> <p class="ql-block"> 需要一一标示并说明。可以的话,不妨还有演示。没有说明,没有演示,这些人文元素就是空洞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除了武昌造船厂这些人文元素外,还有烈女渡、鲇鱼套、黄花矶、水文标志、接官亭等等古代人文元素……所有的这些人文元素,都需要有所凸显,有所灵动。这样,充分加入有人文元素带来的历史纵深感,才可以弥补新武昌湾空间不够敞阔的缺憾。</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文元素,不应该忽略。</p><p class="ql-block"> 这个很重要的人文元素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是清代湖广总督府。</p><p class="ql-block"> 湖广总督府,又叫督署、制台衙门。过去知道有这么个官署在武昌,但一直以为在另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关注武昌湾有关资讯期间,我才无意间得知,湖广总督府就在离武昌湾大约2里地的地方。可以说二者同在一个地理范围。</p><p class="ql-block"> 说到湖广总督府,就不能不提到先后任职18年的张之洞。他在任期间,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两湖书院等,对近代武汉及华中地区的工业化、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结束两千年帝制的辛亥首义,以攻破湖广总督府为胜利标志,也戏剧性地验证了他被孙中山称为“不言革命的革命家”的历史地位评价。</p><p class="ql-block"> 所以,湖广总督府这个人文元素的重要性,不应该忽视。</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惭愧。</p><p class="ql-block"> 因为没弄清楚湖广总督府的位置,辛亥革命涉及的地名和武昌城旧有的一些地名,在我印象里是无法形成关于这场革命的清楚的地理认知的。比如,起义门、红楼、工程第八营、楚望台、都府堤、司门口、户部巷……</p><p class="ql-block"> 把这些地名裹在一起,我认知的辛亥革命地理过程是:第一枪从阅马场那里的工程第八营打响,起义军从楚望台军械库取得武器后,打开起义门迎入辎重营,再一起回头向阅马场红楼及司门口、都府堤、司门口、户部巷这边攻打,然后时任湖广总督瑞澂从黄花矶那里的码头逃跑……</p><p class="ql-block"> 注意,先前我还误以为瑞澂是从平湖门或中华门码头上船跑的。年初去黄花矶,才知道瑞澂是从那里跑的。我的有关地理认知,也才去掉平湖门或中华门码头,改换成黄花矶那里。当时我还奇怪,这瑞澂是运气好,起义军也是大意,居然让瑞澂从司门口那一带逃到黄花矶都可以畅通无阻。</p><p class="ql-block"> 却原来是我的地理认知完全是错的。原因就是我没搞清楚清代湖广总督府在哪里。查资料才知道,都府堤司门口户部巷等地名,是明代旧址延续过来的。红楼是“湖北咨议局”,辛亥革命时成为“中华民国政府鄂军都督府”。这个都督府和湖广都督府,音同所以也容易混淆。</p><p class="ql-block"> 而清楚了湖广总督府的确切地理位置,再就明白瑞澂为什么凿开总督府后院围墙后可以逃脱,是因为总督府正门是迎着起义军来的方向的,后院至江边黄花矶很近,又不在起义军控制范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说了这么多,其实主要意思是,湖广总督府暨辛亥革命,是武昌湾不应该忽略的人文元素。</p><p class="ql-block"> 听说湖广总督府重建,已经在进行中了,说明这一人文元素没被忽略,后期将厚重加入到武昌湾来。这是一个好消息。</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