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放手的爱:点燃孩子的自驱力》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放手,唤醒孩子的自驱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初看书名时,我便被“放手的爱”与“自驱力”的关联打动——为人父母或师长时,我们总习惯以“爱”之名替孩子铺路,却常在“包办”中悄悄夺走他们前行的动力。这本书恰似一把温柔的钥匙,揭开了“爱”与“成长”间更通透的关系:真正的爱从不是紧紧攥住,而是适度放手后,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点燃属于自己的火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书围绕“联结—自主—意义—赋能—自律”五维模型展开,为家长提供了“不过度干预又不放任自流”的行动方案,指引家长扎根于激发孩子内在力量,赋予其持久的生命能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联结”篇,核心是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关系对了,教育自然发生。书中关于营造亲子关系的几点内容让我十分认同:打造积极语言环境、用拥抱传递情感、以专属“特殊时光”滋养情感、陪伴孩子感知真实世界、营造良好阅读气氛等。这让我想到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的“五施”法,其通过言施(积极表达沟通)、身施(触摸传递幸福)、眼施(引导发现美好)、颜施(微笑传递快乐)、心施(启发体会意义)激发孩子积极情绪,若家长能践行,亲子关系定会更和谐。而高效陪伴是营造家庭氛围的有效举措:和孩子约定固定时间地点,放下手机与工作,独处时不被打扰;陪孩子接触自然、一起阅读,这既是陪伴,更是情感的滋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主”篇聚焦培养独立自主能力,正如书中所言“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孩子成长路上,我们无法在辽阔又多荆棘的旷野中铺就万无一失的轨道,唯有学会放手,目送他们远走,让其自主选择前路,我们则站在身旁,以充足的爱与支持做陪伴者和启发者。培养独立能力非一蹴而就,需父母引导支持:生活独立可从家务开始,家务虽琐碎,却能传递爱与温暖,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价值感与责任感,这恰是很多家长忽略的,总因怕耽误孩子学习玩乐而剥夺其独立机会;情感独立从独立解决问题起步,家长可通过“自我觉察—事前预演—事后复盘”引导孩子独立思考,也可通过持续提问成为教练式家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意义”篇讲的是赋予行动积极意义。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助人行为能显著提升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助人时大脑释放的多巴胺、内啡肽等“快乐激素”,不仅带来即时愉悦,更会转化为对行动意义的深层确认。就像我作为年级主任,为新班主任提供服务让他们感受慰藉,帮高一新生度过适应期让他们自信开启高中生活,给焦虑家长分享经营亲子关系的方法让家庭氛围更和谐,每当看到他们因我的帮助受益,内心的喜悦便是意义感与价值感的体现。我相信“微小的善意能有大力量”,久而久之,“帮助他人”会从偶然的举手之劳,变成主动赋予生活的意义锚点,让每一次付出都滋养心灵,在与他人的联结中拓宽行动的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赋能”篇的关键是给予恰当支持。柏拉图说“永远不要让正在进步的人感到气馁,无论他们进步得有多慢”。每一次小进步都是自我掌控、成就感与胜任力的积累,这些体验如种子深植于心,能激发孩子内在潜能,助其自我赋能,成长为自信坚韧的个体。赋能离不开赞美,有直接赞美(从自身角度肯定孩子积极行为或成就)与间接赞美(以第三者视角引导孩子想象重要他人的反应,激发内在动力),不同视角的赞美与欣赏会滋养孩子心灵,助其绽放光彩。但赞美是门艺术:要植根事实,避免浮夸;关注当下行为,不纠结过去、不附加期待;发掘孩子闪光点;及时且充分地围绕细节赞美——真诚的赞美是连接心灵的桥梁,也是激发潜能的钥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律”篇的核心是引导孩子养成自发自律的习惯。生活是周而复始的长期进程,充满无数选择与挑战,想在日常中保持自律,关键是制定系统的自我管理计划,让琐碎任务落到实处,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一,提前与孩子做好约定,分步骤推进:先明确习惯表制定目的,再主动邀请孩子参与;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梳理需完成事项;按轻重缓急调整任务顺序,标注每项任务的完成时间;询问孩子对各项任务的意愿度,把安排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坚持每天反馈任务完成情况,每周做一次总结复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二,帮助孩子克服潜意识里的拖延,可采用这些方法:从拆解小目标开始,降低任务执行门槛;鼓励孩子公开做出完成任务的承诺,借助外部监督强化行动力;引导孩子将当下任务与未来目标联结起来,用长远价值激发内在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合上书页时,“放手”二字的分量愈发清晰——它从不是消极的退场,而是以信任为底、以智慧为引的“退后一步”:在“联结”里筑牢情感的根,在“自主”中松开扶着的手,在“意义”间点亮前行的光,在“赋能”时递出支撑的力,在“自律”里培养自驱的习惯。作为家长与教育者,我们不必做孩子前路的“铺轨人”,只需当好他们身后的“守灯人”,当我们愿意适度放手,那些藏在孩子心底的自驱力,自会像星火般燎原,照亮他们自己走出的、独一无二的旷野之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