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忆峥嵘 薪火传使命 ——观《坪石先生》有感

肖青春广东韶关12710653

美篇昵称:肖青春广东韶关<br>美 篇 号:12710653<br>图 片:自拍+网络 8月25日下午,蓝天与白云相映成趣,阳光不再如夏日那般炽热,而是变得温柔而疏落,仿佛天空的画布上轻轻洒下几笔淡淡的金黄。我怀着对《坪石先生》的崇敬与期待,走进了韶关大润发中影世纪银河影城。作为一名韶关人,当粤北山水的轮廓在银幕上浮现,当谢君豪饰演的黄际遇教授在竹棚教室写下“有青年才有未来”,我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那个战火纷飞却精神熠熠的抗战岁月。《坪石先生》以独特的叙事与影像,将“文化抗战”的壮丽图景徐徐展开,令人动容。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战火中的教育坚守,韶关的荣耀勋章</b></div> 影片将镜头聚焦于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内迁粤北坪石办学的那段历史。在那段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日子里,韶关的坪石镇成为了知识的避风港。当敌机的轰鸣声在头顶呼啸而过,当硝烟弥漫在原本宁静的山谷,中大的师生们却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坚守着教育的阵地。 竹棚教室里的粉笔声,在轰炸间隙显得格外清脆;简陋的图书馆中,那一本本珍贵的书籍,是师生们用生命守护的精神财富。这让身为韶关人的我深感自豪,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过如此坚韧不拔的教育精神。坪石,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镇,因为这段历史,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成为韶关人民永远的荣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人风骨,韶关精神的文化基因</b></div> 影片中,谢君豪饰演的黄际遇教授等知识分子形象,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文人风骨。他们在战火中,不仅没有放弃学术追求,反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传播知识、培育人才。黄际遇教授身兼数职,文理兼通,在轰炸间隙仍坚持授课,将数学公式与古典诗词巧妙融合,展现出独特的学术魅力。卫梓松教授拒任伪职,以死明志,那“回头冷笑”的决绝姿态,是对民族气节的最好诠释。 <u></u> 这些知识分子的精神,如同种子一般,在韶关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了韶关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坚守内心的信仰和原则,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惜牺牲一切。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历史回响,激励韶关新时代的奋进</b></div> 走出影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些在银幕上闪耀的文人风骨,早已化作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抗战史诗,不仅写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更刻在代代相传的文脉里。教育的终极意义,是让每个中国人都成为文明火种的传递者,这或许就是《坪石先生》给予当代中国最珍贵的启示。作为新时代的韶关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但《坪石先生》所传达的精神却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很容易在物欲横流中迷失自我。而影片中那些知识分子的坚守和奉献,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韶关,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在新时代的发展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传承和弘扬坪石先生的精神。我们要像他们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奋斗,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从事教育、科研,还是其他行业,我们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同时,我们也要将这段历史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了解家乡的过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激发他们为家乡的未来而努力学习的热情,让坪石先生的精神在韶关的土地上代代相传,成为推动韶关不断前进腾飞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