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寨--八哥

中原虎

八哥(学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别名中国凤头八哥、鸲鹆、寒皋、凤头八哥、了哥仔苍鹆、鸜鹆、𪈻鹆、驾鸰,是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鸟类。体长23-28厘米。通体黑色,鼻须及额羽簇形成长而竖直的羽簇冠羽,翅具白色翅斑,飞翔时尤为明显。尾羽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虹膜橘黄色,喙乳黄色,脚黄色。雌雄同型;尾端有狭窄的白色,尾下覆羽,具黑及白色横纹,脚暗黄色;两翼具白色翼斑,飞行时甚为醒目,似“八”字,故而得名。 拍摄地点:河南信阳董寨<br>拍摄时间:20250515<br>摄影编辑:中原虎 1743年,英国博物学家乔治·爱德华兹(George Edwards)在他的《罕见鸟类自然史》中收录了一张关于凤头八哥的图片和描述。他使用了英文名“Chinese starling or Black Bird”。1758年,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更新了他的《自然系统》第十版时,将凤头八哥与其他八哥归为鹩哥属(Gracula)。林奈包含了一个简短的描述,创造了二项式名称“Gracula cristatella”并引用了爱德华兹的资料。特定的种加词“cristatella”是“cristatus”的拉丁语小名,意思是“有冠的”或“羽毛的”。<div>  八哥现在被归入“Acridotheres”属,由法国鸟类学家路易·皮埃尔·维埃洛(Louis Pierre Vieillot)于1816年引入。它以前被归入“Aethiospar”属,该属包括面部完全长有羽毛或簇绒的八哥。八哥属(Acridotheres)以前是一群裸露皮肤的八哥。现在,这两个属形成了一个新的类群,并保留”八哥属“(Acridotheres)这个名称。</div> 八哥体大,通体乌黑色,雌雄同型,八哥的鼻须及矛状额羽呈簇状耸立于嘴基,形如冠状,头顶至后颈、头侧、颊和耳羽呈矛状、绒黑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其余上体缀有淡紫褐色,不如头部黑而辉亮。两翅与背同色,初级覆羽先端和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宽阔的白色翅斑,飞翔时尤为明显。尾端有狭窄的白色,尾羽绒黑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均具白色端斑。下体暗灰黑色,肛周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div>  虹膜橙黄色,嘴乳黄色,脚黄色。</div> 八哥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竹林和林缘疏林中,也栖息于农田、牧场、果园和村寨附近的大树上,有时还栖息于屋脊上或田间地头。 <b>集群:</b>八哥性喜结群,常立水牛背上,或集结于大树上,或成行站在屋脊上,每至暮时常呈大群翔舞空中,噪鸣片刻后栖息。夜宿于竹林、大树或芦苇丛,并与其他椋鸟混群栖息。 <div> <b>行为:</b>八哥常在翻耕过的农地觅食,或站在牛、猪等家畜背上啄食寄生虫。性活泼,成群活动,有时集成大群,特别是傍晚,集成大群在树上过夜。夜栖地点较为固定,常在附近地上活动和觅食,待至黄昏才陆续飞至夜栖地。善鸣叫,尤其在傍晚时甚为喧闹。</div><div> <b>食性:</b>野生八哥食性杂,终年兼食动物性与植物性的食物。主要以蝗虫、蚱蜢、金龟子、蛇、毛虫、蝗虫、蝼蛄、地老虎、蝇、虱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往往追随农民和耕牛后边啄食犁翻出土面的蚯蚓、昆虫、蠕虫等,又喜啄食牛背上的虻、蝇和壁虱等。八哥的植物性食物多数是各种植物及杂草种子,以及榕果、蔬菜茎叶。</div> 留鸟:中国、老挝、缅甸和越南。<div>  引进:阿根廷、文莱、日本和马来西亚。</div><div> 引进和繁殖地:菲律宾和新加坡。</div><div> 游荡和非繁殖地:泰国。</div><div> 留鸟:中国,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以东,河南和陕西以南的平原地区,东南沿海台湾、香港和海南岛一带。</div> 八哥通常繁殖期为4-7月。营巢于树洞、建筑物洞穴中,内垫有草根、草茎、草叶、藤条、羽毛、碎片、蛇皮、塑料薄膜等,巢无一定形状。有时也成小群集中营巢,每年2巢,每次产卵4-6枚,卵蓝绿色而富有光泽,大小为27.3-33.3毫米×19.6-22.0毫米,平均为29.2毫米×21毫米。雄性八哥寿命一般在8-10年,雌性八哥一般寿命在10-12年。 八哥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div>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div>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谢谢雅赏!</i></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