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13 阅江楼</p><p class="ql-block"> 阅江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狮子山巅,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997年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建造阅江楼,2001年9月正式竣工建成。建筑恢宏大气,三百多年的明朝史在这凝聚,中国红在楼宇上艳丽夺目,中国建筑的华丽雄伟在这尽显霸气,精雕细刻,碧瓦朱楹,檐牙摩空,华美无比!南京狮子山高78米,阅江楼高52米,登上阅江楼,在这眺望长江大桥,观赏市景,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当之无愧位列四大名楼之首,皇帝钦点建 楼,皇帝亲自起名阅江楼,市亲自撰写阅江 楼记,还举办阅江 楼记作文比赛,历经600年终于建.成,先有楼记后有 楼,史上绝无仅有,故事性强,建筑气势恢宏,皇家气派非凡。</p> <p class="ql-block"> 站在阅江楼360°观景台上,看长江大桥车流如虹,望江豚逐浪摆尾,将金陵的古今交织尽收眼底。向东望,长江大桥的钢铁脊梁横跨江面,火车与汽车在桥上穿梭,江面上的轮渡慢悠悠划过,像给长江系上了一条流动的丝带;向西看,鼓楼滨江的老街区与新楼宇交织,是南京“新旧共生”的最佳写照;若赶在傍晚登楼。</p> <p class="ql-block"> 在南京的长江边,藏着一座“迟到”了六百年的名楼。它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四大名楼”,红墙金瓦映着江光,顶楼360°观景台将长江与城景尽收眼底——它就是阅江楼。</p> <p class="ql-block"> 提起江南名楼,多数人先想到黄鹤楼的“黄鹤一去不复返”,滕王阁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而南京的阅江楼,自带一份明代皇家的恢弘。 远远望去,碧瓦朱盈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琉璃瓦层层叠叠,屋檐翘角如飞鸟展翅,每一处雕梁画栋都彰显着明代建筑的讲究。</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古楼。它虽然比不得其他三大名楼那样年代久远,但是它身上的历史古韵却也是丝毫不输其他三楼的。阅江楼景区内还有石狮子、《阅江楼记》汉白玉碑刻、瓷画《郑和下西洋全图》、阅江楼鼎以及狮岭阅江浮雕五个“全国之最”,非常难得。而且呀,这里还是一处特别棒的观赏大江风光之所,登上阅江楼,凭楼远眺,长江的浩瀚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顶层的圆顶十分精美,雕梁画 栋中央有一块浮雕金龙,是一整块樟木雕刻而龙身上有24k纯金,顶部楼内外装饰共用了22斤24k纯金,故金碧辉煌。</p><p class="ql-block"> 全国五大之最</p><p class="ql-block">最大汉白玉碑刻(朱元璋&宋濂《阅江楼</p><p class="ql-block">记》) </p><p class="ql-block">最大仿西周后母戊鼎(4吨重,暗藏“狮子山”藏头诗) </p><p class="ql-block">最大瓷画《郑和下西洋》 震 撼航海史诗) </p><p class="ql-block">(12.8米高, </p><p class="ql-block">最大青铜浮雕(朱元璋携群臣登临盛</p><p class="ql-block">景) </p><p class="ql-block">最壕金龙藻井(24K纯金箔贴制,金光闪闪)</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鼎重达4吨,在同类鼎中为全国最大,这也是阅江楼景区的第四个“全国之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鼎上刻有文字,非常有气魄:“狮梦觉兮鬣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汤,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怎么样?是不是气势浩瀚?其实,除了非常有气势,这鼎上的文字还有玄妙之处。不知有没有发现,它们的首字连起来正好是“狮子山阅江楼鼎”,是不是很奇妙?</p> <p class="ql-block">远眺长江</p> <p class="ql-block">远眺长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一层, </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手书阅江楼记,朱元璋少时文盲,后来学习精进,会写手好字。 会写作,写的一手好字。</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外表巍峨壮观、气势磅礴,而且还雕梁画栋,檐牙凌空,满足了我们对于皇家建筑辉煌大气的想象。而它的内里也是底蕴丰厚,它以明文化为主题,展示了明朝16位皇帝的造像以及明朝版图等各种明元素。</p> <p class="ql-block"> 楼内的瓷画《郑和下西洋全图》是阅江楼的第五大“全国之最”;《江南四大名楼》双面绣,绣出了“江南四大名楼”的独一无二;“朱元璋龙椅"雕着九条龙,刻工精细;做为镇楼之宝的“百狮台”,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红木珍品。</p> <p class="ql-block"> 中国最大的景德镇巨幅瓷板画郑和下西洋,画高十二点八米,宽八米,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色彩斑斓,气势磅礴,全景式地描述了1405至1433年间郑和下西洋这段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这幅巨型瓷画就是《郑和下西洋全图》,它是当今国内最大的景德镇瓷画。《郑和下西洋全图》,顾名思义,表现的是明成祖时期,著名航海家郑和远洋航行的故事。全图正中,身着斗篷,正气凛然的这个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和了,他的身后则是他历尽艰险、最终征服的烟波瀚渺的大海。</p> <p class="ql-block"> 登阅江楼,最不能错过的便是顶楼的360°观景台。当脚步踏上最后一级台阶,眼前的景象会瞬间让人失语。低头看,脚下的长江水被阳光染成碎金,远处的桥、近处的楼都被镀上金边,江风里混着青草与水汽的气息,这是属于鼓楼独有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南京十朝古都饭店中餐</p><p class="ql-block">菜名:金陵老卤烤鸭,熏鱼,油爆河虾,煎米粉,煎虾饺,美龄粥。</p> <p class="ql-block">6.14 中山陵</p><p class="ql-block"> 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中山陵总占地面积达130平方千米,由中山陵陵园,廖仲恺、何香凝墓,邓演达墓,谭延闿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中山陵附属革命历史图书馆旧址,共六部分组成,并以陵园为中心,分散在四周。</p> <p class="ql-block">低空腑拍中山陵全景</p> <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中山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29日,中山陵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政治家和思想家。孙中山的一生都在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而奋斗,以期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的梦想。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创办《民报》,首次提出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即民族、民权、民生。民国元年(1912年)1月,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大总统,一个月后辞职,后又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战争。民国十四年(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园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1926年1月开始建造,历时三年才得以建成,其后又经过几次修复、增建,直至1931年底才有了如今完整的中山陵园。陵园占地面积8万余平方米,依山而筑,前面是一马平川,后面则是峰峦翠幕,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平面呈“自由钟”形。</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是中国首批受西方现代建筑思想影响而建成的礼制建筑群,是重要的公共建筑,具有时代特征性、文化经典性、丰厚内涵性、世界意义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陵寝建筑中轴对称,从牌坊、墓道、陵门、碑亭到祭堂、墓室,平距700米,高差70米,共有392级石阶和10个平台,全部用白色花岗岩和钢筋水泥构筑,覆以蓝色玻璃瓦。陵墓附近尚有音乐台、行健亭、光化亭、流徽榭、藏经楼等多处纪念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陵园坐北朝南,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占地面积31平方千米,建筑面积80000余平方米,建筑平面呈警钟形,取唤醒民众之意。陵寝建筑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分布,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整个建筑群依山势层层上升。</p> <p class="ql-block"> 以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组成的景观序列分布在陵区中轴线上,由南向北,每个景观序列之间的平均距离为700米,高差70米,有392级台阶,平台10个。另有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行健亭、藏经楼、仰止亭、桂林石屋等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博爱坊</p><p class="ql-block"> 也被称为中山陵牌坊,位于中山陵墓入口处,中山陵最南端。牌坊高11米,宽17.3米,是三间四柱冲天式,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牌坊上刻有莲瓣、云朵和古代建筑彩绘式的图案,古风古韵。在牌坊中门横楣上有“博爱”两个鎏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博爱坊</p><p class="ql-block"> 博爱坊位于陵前广场以北,置于广场台阶顶处的长方形石座之上,为一座三阙门花岗岩牌坊,因牌坊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二字而得名1134。</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石阶</p><p class="ql-block"> 中山陵从博爱坊到祭堂前的平台,共有392级石阶,代表当时中国的人口数量(3亿9千2百万同胞)。这392级台阶被巧妙地分为三个大的段落:</p><p class="ql-block">第一段(从陵门到碑亭): 共 290级。这段坡度相对较缓,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艰难起步。</p><p class="ql-block">第二段(从碑亭到祭堂平台下部): 共 49级。这段台阶变陡,象征着孙先生革命过程的艰难曲折。</p><p class="ql-block">第三段(登上祭堂平台的最后台阶): 共 54级。这段最陡峭,象征着革命事业达到顶峰。</p><p class="ql-block"> 这三个段落,在传统文化中分别寓意:</p><p class="ql-block">三: 孙中山先生的核心思想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p><p class="ql-block">五: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 “五宪法”(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p><p class="ql-block">九: 传统观念中象征至高无上的 “九州方圆” 或 “九九归一”,代表着国家的统一和永恒。</p><p class="ql-block"> 自下而上仰望: 从最低处的博爱坊向上看,只能看到一级一级连续的台阶,看不到平台(平台被台阶遮挡)。这种设计营造出一种崇高、庄严、直达天际的视觉效果,象征着孙中山先生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无限向上的进取精神。</p> <p class="ql-block"> 自上而下俯视: 从最高的祭堂平台向下看,则只能看到宽阔的平台,完全看不到台阶。这种设计给人一种开阔、坦荡、俯视天下的感觉,象征着孙中山先生广阔的胸襟和革命成功的展望。</p><p class="ql-block"> 台阶主要采用坚固耐久的苏州花岗岩(金山石)铺设,历经近百年风雨,虽有磨损,但依然坚固。</p> <p class="ql-block">陵门 </p><p class="ql-block"> 陵门陵门位于墓道最北端,坐北朝南,为一座三拱形石门,宽27米,高16.5米,进深8.8米,由福建花岗岩建造,屋顶为歇山式,上铺宝蓝色琉璃瓦,门额为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p> <p class="ql-block">碑亭</p><p class="ql-block"> 碑亭位于陵门以北的石阶之上,为一座重檐歇山顶,盖宝蓝色琉璃瓦的方形碑亭。碑亭边长12米,高约17米,由花岗岩建造而成。碑亭四面各有一个拱门,但其北侧的拱门设有石栏亭正中碑高约9定米,用福建花岗岩制成。</p> <p class="ql-block">碑亭</p><p class="ql-block"> 碑亭内竖立一座福建花岗岩石碑,高8.1米,宽4米,上刻“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祭堂</p><p class="ql-block"> 堂祭堂位于碑亭以北,是中山陵陵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仿北京故宫崇楼形式,重檐歇山顶,覆蓝色琉璃瓦。三座拱门分置阳文篆书“民族”“民权”“民生”门额,中门上另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阴刻鎏金匾额。</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全身像</p><p class="ql-block"> 祭堂堂顶作穹隆状,藻井以瓷砖砌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图案。堂正中有孙中山全身石刻坐像,石座四周刻有孙中山革命故事浮雕。四周的黑色大理石护壁上,阴刻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及蒋介石、胡汉民书《总理遗训》《总理遗嘱》及谭延闿书《总理告诫党员演说词》。</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p><p class="ql-block">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平方千米,平面成“十字架”形,沿南北向中轴布置,由南向北依次是正门、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祭堂、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p><p class="ql-block"> 念塔位于中轴线最北端,又称灵谷塔。塔基为直径30.4米的八角形平台,外侧围以雕花石栏杆。塔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长5.8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石雕“日照山河图”。塔高60米,九层八面,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混合结构。底层直径14米,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作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塔顶覆盖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正中塔尖上竖有镀金相轮。</p> <p class="ql-block">中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中山陵园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重要的纪念性建筑群,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陵寝总占地面积达130平方千米,由陵园主体及周边纪念建筑组成,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核心建筑群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从博爱坊至墓室平距700米,高差70米,以392级石阶连接,整体呈“自由钟”形,象征“唤起民众”的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音乐台</p> <p class="ql-block">孝经鼎</p><p class="ql-block"> 青铜打造,造价1.5万元,高4.25米,腹径有1.23米,重达万斤,鼎亭全部用黄铜吹色。孝经鼎是由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和国立中山大学的全体同学捐资打造的,底座平面光滑如镜,刻有夏行时、韩栋、杨光煦等11位监造者的姓名;底座平面上是铜鼎的三足,中部有三只张口的狮子头;铜鼎身上,朝北一面雕刻了“智、仁、勇”,朝南一面书写的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铜鼎口是一个六角攒尖顶亭子,亭内竖有六方长方形的铜碑,上面刻有戴季陶之母黄太夫人手书的《孝经》全文,非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墓道</p><p class="ql-block"> 墓道位于博爱坊以北,是一条长480多米、宽约40米的缓坡墓道。墓道分为三道。中道为宽约12米的钢筋水泥路面,左右两道为宽约4.2米的柏油路面。中道和左右两道之间由南向北对称排列着五对长方形绿化带,绿化带各宽9米,里面栽植了两排雪松和四排桧柏。</p> <p class="ql-block">南京紫金山</p><p class="ql-block"> 紫金山因其恢宏的气势,而受到帝王将相的钟情。</p><p class="ql-block">中山陵: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筑庄严肃穆,392级台阶象征革命历程。</p><p class="ql-block">明孝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王皇后的陵墓,神道石刻和秋日银杏景观尤为著名。</p><p class="ql-block">东吴大帝孙权在山南独龙阜玩珠峰前选定墓址建造了自己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紫金山日出日落最佳观赏点指南</p><p class="ql-block"> 仙人坡:西南方向的日落美景</p><p class="ql-block"> 老观景台:正西方的日落盛宴</p><p class="ql-block"> 小茅峰:东方日出的绝佳地点,最后一个是日出观赏点,也就是俗称小茅峰的大石头。这个地方面向东方,几乎没有遮挡,非常适合观赏日出。而且这里的大石头非常适合拍照!</p> <p class="ql-block">紫金山观景台</p><p class="ql-block"> 老观景台:正西方的日落盛宴</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不错的选择是老观景台,这个地方面朝正西方,可以俯瞰新街口市区、玄武湖全境、鼓楼老城区等。一年四季的日落都能在这里完美观赏。你可以从西马腰往上贴着台阶走土路一直向上,也可以从山顶西侧台阶往下走2-3分钟到达。</p> <p class="ql-block"> 紫金山上历史最为悠久的为佛寺建筑。在六朝时期,紫金山寺宇达70余所,梵宫刹宇林立,钟磬之声相闻,“多少楼台烟雨中”。岁月沧桑,历代迭有兴废,至今仅山左之灵谷寺犹具规模。特别是灵谷寺中的无量殿形制高大,全用砖砌,不用寸钉片木,因故又称无梁殿,为国内现存同类建筑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者。</p> <p class="ql-block">6.15 明孝陵</p><p class="ql-block"> 明孝陵是一个庞大的陵墓群,包含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多种元素,它是南京地区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p><p class="ql-block">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朝的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及其皇后的合葬墓,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皇家陵园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座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明孝陵周围有紫金山、玄武湖、钟山风景区等自然景观,也有中山陵、明城墙、玄武门等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p><p class="ql-block">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风景优美的钟山风景区。历经600多年的沧桑,陵寝的格局依然保存着恢弘的气派。一说因马皇后谥号“孝慈”,又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所以得名为明孝陵。</p> <p class="ql-block">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历经32年之久。</p><p class="ql-block">在明朝时期,明孝陵陵内设“神宫监”,陵外周边设“孝陵卫”,防护卫士多达5700多人。明统治的两百多年里,明孝陵景区范围皆是禁区。</p> <p class="ql-block">明初三陵 皇家陵园</p><p class="ql-block"> 明初三陵是明朝初期营建的三座皇家陵园,包含明祖陵(江苏盱眙)、明皇陵(安徽凤阳)和明孝陵(南京紫金山)。 </p><p class="ql-block"> 明孝陵为朱元璋及皇后马氏合葬陵,始建于1381年,历时30余年建成,2003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明皇陵系朱元璋父母陵寝,1366年始建,神道置32对石像生,规模为历代皇陵之最。</p><p class="ql-block"> 明祖陵为朱元璋祖辈衣冠冢,1385年始建,1680年因黄河水患沉入水下,现存21对水下石刻。明孝陵与明皇陵分别于1982年、200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都曾前往明孝陵谒陵,并特设守陵监两员,陵户四十名。清咸丰三年(1853年),明孝陵区域在太平军和清军的争夺战中遭到炮火袭击,地上建筑物全部焚毁,现存的多是清代末年建筑。</p> <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明孝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5月25日,明功臣墓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孝陵。</p><p class="ql-block">景区级别:A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明孝陵的四方城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的俗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明孝陵陵区内,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现存建筑为2013年修复后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四方城是明孝陵陵区正门后的首座主体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设券门,原为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其核心为明成祖朱棣所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高8.78米,碑文共2746字,记述明太祖朱元璋生平及明初史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方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穿过大金门,后为四方城,是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蓝绿彩漆图案,内有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内容由朱棣亲自撰写,记载了朱元璋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p> <p class="ql-block">神道</p><p class="ql-block"> 不同于笔直的墓道,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段蜿蜒曲折的墓道,绕过梅花山。神道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石像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一部分是翁仲路,两旁立着文武大臣,石雕均由整块石料雕凿而成,造型简朴,工艺精湛,代表了明初石雕艺术的较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翁仲路上,两旁站列着4对文武大臣雕像。石象路上有12对神兽雕像。</p> <p class="ql-block"> 明孝陵打破了唐代以来的传统陵寝布局模式,开创了陵寝主体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以及诸陵合用一条神道的格局。这标志着陵寝建筑风格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木结构建筑:明孝陵开创了陵寝中使用木结构建筑的理念,这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一大创新。</p><p class="ql-block"> 风水布局:明孝陵采用了特殊的风水布局,据说能够庇护子孙后代的繁荣昌盛。这一风水观念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形似北斗七星。</p> <p class="ql-block"> 明孝陵的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体现了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高超技艺。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明代的建筑特点,如石刻艺术、砖雕艺术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明孝陵不仅是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明朝皇家陵寝制度的象征。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和皇权思想,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礼制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的墓区总体布局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p><p class="ql-block">二是陵寝主体建筑,即朱元璋葬地。陵寝主体建筑包括文武方门(正门)、享殿、方城、明楼、宝顶(崇丘),均按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并建有围墙。明孝陵的陵宫布局设计以“前朝后寝、前方后圆”为特色,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建筑形式开创了中国明清帝王陵寝建设规制的先河,被誉为中国帝陵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陵墓北依紫金山主峰,势如巨龙昂首,形成天然屏障,南临前湖,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的布局,暗合《葬书》中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的说法,陵寝中轴线与紫金山主脉完美重合,宝顶所在独龙阜外形好像龟背隆起,在风水学中象征着江山永固,与周边山体共同构成五星归垣的祥瑞之象。</p> <p class="ql-block">碑殿</p><p class="ql-block"> 碑殿里面有块碑是康熙第三次谒陵时提的,当时呢他是赞扬了朱元璋的文治武功。殿内有康熙皇帝御书的 “治隆唐宋” 四字石碑,以及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御制诗碑,彰显着清朝统治者对朱元璋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 过了金水桥后为文武方门,文武方门中间三个门是拱券门,中间的门是供墓主人走的,中门两侧为后人谒陵时行走。</p><p class="ql-block"> 从文武方门进入后有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内有碑殿。第二个院落内为享殿,是供奉朱元璋和马皇后神牌的地方,是一个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筑,今为清朝同治年间复建。</p> <p class="ql-block"> 穿过内红门就是第三个院落,内红门也叫做阴阳门,过了这个门就是阴阳两相隔。宝顶的正前方为方城明楼,与北京明十三陵不同的是,下方为长方形,到了北京为正方形,在里面还加了一个谥号碑,里面斗拱都变成石式,而方城则非常高大,墙体正中往往开设有一个拱券形的门洞。孝陵地宫采用九重玄宫规制,以七层城砖及花岗岩构成五进券室,暗合九五至尊的帝王礼制,主墓室穹顶绘有二十八星宿图,地面铺就金砖墁地,中央安放着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金丝楠木椁床。</p> <p class="ql-block"> 享殿之后是内红门,它将陵寝分为前院和中院。穿过内红门,沿着御路前行,便来到了升仙桥,过了升仙桥,方城明楼及两侧的八字影壁便呈现在眼前。方城是一座高大的砖石建筑,内部为拱形券洞,从方城的门洞穿过,便来到了坟冢山前。方城上是重檐歇山顶的明楼,站在明楼上,可以俯瞰整个孝陵的美景 。</p><p class="ql-block"> 明楼之后就是宝城,宝城是一个圆形的土丘,周围用砖石砌成城墙,里面埋葬着朱元璋和马皇后。</p> <p class="ql-block">6.16 美龄宫</p><p class="ql-block"> 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俗称美龄宫,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9号,始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是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龄在南京的寓所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上,美龄宫以其独特的地位和魅力,被誉为“远东第一别墅”。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更承载了无数人们的情感与回忆。这座建筑不仅代表着南京民国时期的建筑艺术高峰,更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变迁。每一块砖石、每一处雕饰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等待着人们去细细品味与发掘。</p> <p class="ql-block"> 美龄宫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凸”字形平面设计,以及中国传统纹样浮雕与西式落地长窗的结合,成为建筑设计的典范。 美龄宫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完美融合了民国时期的“中西合璧”设计理念,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宫殿式的主体建筑,覆盖着深绿的琉璃瓦,这是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精粹。</p> <p class="ql-block"> 美龄宫的平面呈“凸”字形,占地广阔,约达1200平方米。其外墙采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表面则精心装饰着中国传统纹样的浮雕,寓意深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筑的门窗设计独具匠心,既融入了西式的落地长窗设计,又保留了中式传统的格栅元素,这种巧妙的结合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成为建筑设计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 美龄宫,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见证了民国时期诸多关键时刻。在1937年南京即将沦陷之际,国民政府的要员们曾在此地召开紧急会议,共同商讨国家大事。然而,随着日军的占领,美龄宫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它被改名为“国际俱乐部”,成为了日军高级军官们娱乐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美龄宫的政治使命得到了短暂的恢复。在1948年行宪后的总统选举期间,这里成为了政治活动的热点区域。然而,随着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的结束,美龄宫也最终结束了它的政治生涯。</p> <p class="ql-block"> 南京美龄宫是一座庄严而庄重的建筑,它位于南京市玄武湖畔,是一座纪念性建筑。美龄宫是以中式建筑为主,并结合了西式建筑的元素,整个建筑给人一种古朴大气的感觉。宫殿的外立面以大气磅礴的黄色为主色调,搭配着红色和深蓝色的装饰,显得格外庄重。宏伟的建筑和壮丽的雕塑,彰显出建筑师的智慧和匠心。</p> <p class="ql-block"> 在美龄宫内部,有许多照片和展板,介绍了美龄宫的历史和美龄夫人的事迹。这些展板生动地展现了美龄夫人的形象,让人对她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美龄宫内部还陈列了一些历史文物和珍贵的藏品,让人领略到了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南京美龄宫,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玄武湖畔,是一座集陵园、博物馆、文化遗址保护区、纪念场所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纪念地。这座宫殿式建筑于1929年由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修建,毛泽东曾住过这里。此后,它成为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政治场所之一,直到今天仍在为人们所熟知。</p> <p class="ql-block"> 南京美龄宫主体建筑是一座倾斜式的三层楼建筑,占地面积344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0344平方米。它以黄色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每一层的风格独特,整体建筑风格与院落美轮美奂。其中,一楼设有展览厅、接待室和礼堂,二楼是孙中山和宋美龄居住的房间,三楼是一些部长和官员的办公室和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 此外,美龄宫内还有一座圆形的纪念堂,堂内供奉着孙中山先生的青铜像,雕像旁边是孙中山先生的遗物,堂上还有手书“为中国所服务,为世界所尊敬”字样的横匾。整个美龄宫以繁重的装饰和立体构造,刻画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繁荣时期。</p> <p class="ql-block">中餐在维金水幺馆(成贤街店)用餐</p><p class="ql-block">菜名:城南熏鱼,肉未蚕豆辨,脆皮猪手,湖藕菱角筒骨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