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抗战的故事。

鞠武

<p class="ql-block">  庐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更是一座充满着阳刚之气岸和似水柔情的伟岸之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下有鄱阳湖湖(中国第一大湖),长江(中国第一大江河)环绕,阴阳相济,大有一山压万界,唯我独尊的之感。</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就重点讲讲庐山抗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22时,日军在距北平十余公里的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并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发动进攻,是为全面侵华战争开端;驻守的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起抵抗,打响全民族抗战第一枪。至此,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史称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p> <p class="ql-block">  早在1937年6月4日,周恩来从上海抵达庐山,向蒋介石提交了中共中央关于《御侮救亡、复兴中国的民族统一纲领草案》,因蒋介石妄想控制中共及领导的军队和边区,第一次庐山谈判最终未获结果。</p><p class="ql-block"> 七七事变”后,民族危亡命悬一线。7月13日,周恩来、博古、林伯渠再登庐山进行谈判,中共中央也主动发电报表示“愿在蒋指挥下努力抗战,红军主力准备随时出动抗日。”中共中央的抗日决心和民族大义为全民族抗战打下了坚实基础。周恩来两度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之一的中国战场。</p> <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17日,超过160位军政要员、社会贤达聚齐在庐山图书馆召开名人谈话会。就在几个小时前,日本国五相会议刚刚做出决定,增派40万军队入华。在这个最后关头,蒋介石终于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避无可避的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p> <p class="ql-block">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和《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指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span>,蒋介石在身边的石柱上书写着“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10个大字,与会场气氛相互浸染。</p> <p class="ql-block">  1938年武汉保卫战打响,九江作为武汉的南大门,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7月26日,侵华日军第十一军在司令冈村宁次的率领下攻占了江防重镇九江,并于7月30日开始向庐山发起了进攻。</p><p class="ql-block"> 按照原订作战部署,日军应该逼近武汉,但现在,计划却难以继续,因为一座大山挡在了他们面前。庐山,一山飞峙,以绝世孤傲的姿态雄踞在长江之畔。它方圆500里舒展的群峰,有如天然屏障,紧紧锁住了日军的前路。</p> <p class="ql-block">  江西游击总部副总指挥杨遇春,这个蒋介石眼里的“游击专家”原本是奉命赴第三战区任职。途径江西时,他得到了新的命令——保卫庐山。杨遇春率地方保安团第三、第十一团坚守庐山,阻击日军,拉开了旷日持久的孤军保卫庐山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在庐山,供杨遇春的调配的只有两个江西省地方保安团,三团和十一团。此时,还没有人会想到,这两支并不起眼的保安团将铸就庐山抗战中坚守到最后的要塞。</p> <p class="ql-block">  庐山下,薛岳兵团阻击日十一军的战斗已经在九江全线打响。7月30日,日军太久保联队在炮火掩护下开始向庐山土坝岭发起进攻。据后来记载,土坝岭战斗中,歼灭日军近百,中国军人表现了决死之心,激战拉开了保卫庐山的序幕,似乎也预示着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p> <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10日,庐山附近的万家岭,薛岳兵团歼敌日106师团万余人,写就了中国抗战史上与平型关、台儿庄齐名的——万家岭大捷!</p> <p class="ql-block">  从1938年冬至1939年春,日军对庐山的进攻越发猛烈,甚至投入了与“黑太阳”731齐名的1644细菌部队。对于庐山守军来讲,捍卫中国军人的尊严已经远远超出了保卫庐山的战略意义。</p><p class="ql-block"> 1939年4月17日,春雨。雨水引发了山洪,莲花峰下冲出了一条深沟。日军收买了一个当地猎人,沿这条深沟登上牯岭小天池。</p> <p class="ql-block">  日军攻占庐山小天池。最后的激战长达一夜之久,毙敌1600余人,直到4月19日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坚持9个月的中国守军被迫撤离,转入岷山开始了更加持久的抗日游击战争。</p><p class="ql-block">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庐山孤军两个地方保安团3000壮士的传奇将因为他们而彪炳后世,那些年轻的中国军魂也将从此永伴名山,看匡庐如黛,看残阳如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