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踏青晒江南(六城)(四)

王大礼

<p class="ql-block">  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  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 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夏日蕉廊,冬日梅影雪月,春日繁花丽日,秋日红蓼芦塘,无不四时官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 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蜓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东花园:(秫香馆、涵青亭、天泉亭、芙蓉榭、缀云峰)、中花园(香洲、雪香云蔚亭、梧竹幽居、松风水阁、小飞虹、远香堂、海棠春坞、听雨轩、玉兰堂)、西花园(笠亭、宜两亭、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倒影楼、留听阁、浮翠阁、塔影亭、与谁同坐轩、波形廊)、园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不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园林的设计理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文人雅士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和追求。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等元素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还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从明代的私人园林到清代的官府行辕,再到太平天国的忠王府,拙政园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园林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无论是漫步在曲折的回廊,还是坐在水边的亭台,都能让您感受到江南园林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在江南园林的璀璨星空中,拙政园宛如一颗最为耀眼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造园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当人们踏入这座园林,移步换景间,感受着自然与人文的完美交融,沉浸在诗意的氛围之中。</p> <p class="ql-block">  而“拙政园”这个名字,恰似一把开启园林历史与文化大门的钥匙,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识,更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深刻的寓意以及独特的文化价值。探寻为什么叫拙政园,就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溯源而上,揭开一段关于园林、文人与时代的精彩篇章,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领略拙政园的独特魅力,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艺术中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始建于明朝正德四年(1509年),彼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明朝中叶。政治上,明朝经过前期的发展,统治相对稳定,但也逐渐出现了官僚腐败、政治僵化等问题;经济上,江南地区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这片沃土上悄然生长。</p> <p class="ql-block">  在文化领域,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文化兴起,文学、艺术等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文人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对生活品质有着独特的追求,园林作为一种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的生活空间,成为了文人雅士们寄托情怀、彰显品味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的建造者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曾任监察御史,却仕途坎坷,官场的倾轧与挫折使他对政治深感失望,最终选择辞官回乡,在苏州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  苏州向来以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这里水网密布、气候温润,为园林的建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苏州的造园传统源远流长,在王献臣之前,就已经有众多名园在此诞生,如沧浪亭等,这些园林的成功范例为拙政园的建造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灵感。</p> <p class="ql-block">  王献臣的人生经历对拙政园的诞生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回到苏州后,王献臣开始着手建造拙政园。他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的反思,都融入到了园林的设计与建造之中。</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的每一处山水、每一片亭台楼阁,都承载着他对人生的重新思考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从官场的尔虞我诈到园林的宁静闲适,王献臣完成了一次人生的重大转变,而拙政园正是他人生转折的见证,也是他后半生心灵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拙”与“政”的语义解析</p><p class="ql-block"> 从字面意义来看,“拙”意为笨拙、不灵巧,在古代文化语境中,常被用来形容人质朴、憨厚,不擅长权谋机变;“政”则指政治、政务,代表着官场事务和权力运作。“拙政”二字组合在一起,传达出一种对官场的疏离和对自身不擅长官场权谋的自嘲。</p> <p class="ql-block">  王献臣以“拙政”为园名,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他认为自己性格耿直,不善于在官场中周旋,与其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挣扎,不如回归自然,过一种简单、质朴的生活。这种对自身的认知和对官场的态度,通过“拙政”二字鲜明地体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  “拙政”一词并非王献臣凭空创造,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典故渊源。晋代潘岳在《闲居赋》中写道:“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p> <p class="ql-block">  潘岳在仕途不顺时,选择退居田园,以闲居生活为乐,他认为自己在田园中耕种、养殖、侍奉亲人,虽未直接参与政治,却也是一种“为政”的方式,只不过是一种“拙者之为政”。王献臣取“拙政”为园名,正是借用了潘岳的这一典故,表达自己像潘岳一样,在官场失意后,选择回归自然,以园林生活来践行自己的人生理念。</p> <p class="ql-block">  这一园名背后,蕴含着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阶层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当他们遭遇挫折,理想破灭时,道家的“出世”思想又成为他们心灵的慰藉。</p> <p class="ql-block">  他们往往选择寄情山水,通过园林、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拙政园的命名,正是王献臣在儒家理想与道家现实之间寻求平衡的体现,他以“拙政”表明自己远离官场纷争,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生选择,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文人的清高与孤傲。</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的造园理念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然之美,倡导返璞归真。园内以水为中心,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水之间,形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山水画卷。园中假山堆叠,模仿自然山川的形态,虽为人作,宛自天开。</p> <p class="ql-block">  池塘里荷花摇曳,鱼儿嬉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树木花草种类繁多,四季皆有不同的景致,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枫叶似火,冬天寒梅傲雪。</p> <p class="ql-block">  这种对自然的崇尚与“拙政”所表达的质朴、自然的生活态度高度契合。王献臣以“拙政”为名,意在表明自己追求一种简单、纯真的生活,就如同园林中展现的自然之美一样,不事雕琢,浑然天成。他希望在这个园林世界里,远离官场的虚伪和矫揉造作,回归到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大自然赋予的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不仅是一座自然景观优美的园林,更是一座充满文人雅趣的艺术殿堂。园内的建筑命名、楹联匾额、诗词题刻等,无不体现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生活哲学。例如,“远香堂”因堂前遍植荷花,夏日荷香阵阵而得名,取自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意,表达了文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香洲”则以船型楼阁为主体,寓意着文人在尘世中漂泊,却向往着自由、超脱的生活境界。</p> <p class="ql-block">  这些建筑和题刻所蕴含的文人雅趣,与“拙政”所传达的文化内涵相辅相成。王献臣通过园林的建造和命名,表达了自己对文人生活方式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认为,人生不必执着于官场的功名利禄,像文人一样在园林中品味生活、追求精神的富足,才是真正的“为政”之道。拙政园成为了他践行这种生活哲学的实践场所,也为后世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一个领略古代文人生活情趣和思想境界的绝佳范例。</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传承和延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拙政园的建造和命名,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p> <p class="ql-block">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快节奏的生活和巨大的压力,拙政园所传达的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生活的指引。它让我们懂得,在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的滋养,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保持内心的质朴与纯真。</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作为文化遗产,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能够通过它,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园林文化中,园名是园林的灵魂所在,它不仅是园林的标识,更是园林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拙政园名以其深刻的寓意和独特的文化典故,在众多园林中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它将文人的思想、情感与园林的自然景观、建筑艺术完美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园林的典型风格。</p> <p class="ql-block">  与其他园林名相比,拙政园名更侧重于表达主人的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例如,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孟子·离娄》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名的成功范例,为后世园林命名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园林命名不应仅仅追求形式上的美观,更应注重内涵的挖掘和文化的传承。一个好的园名,应该能够准确地传达园林的主题和主人的思想情感,与园林的整体风格相协调,成为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后世许多园林在命名时,都借鉴了拙政园的经验,从历史典故、文学作品、自然景观等方面汲取灵感,赋予园名深刻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名,作为中国园林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从王献臣仕途失意后的人生选择,到园林中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从园名的字面含义和文化典故,到其在历史变迁中的传承与发展,拙政园名宛如一条红线,贯穿了园林的整个历史,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p> <p class="ql-block">  它不仅是拙政园的独特标识,更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艺术中的精彩呈现。在今天,拙政园名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它启示我们要珍视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现代社会中追求一种质朴、自然、宁静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江南园林的 “颜值天花板”</p><p class="ql-block"> 在苏州四大名园中,拙政园堪称 “顶流中的顶流”,它不仅是江南园林的代表,更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占地面积约 5.2 公顷,被誉为 “中国园林之母”。</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园内水面广阔,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亭台楼阁皆因水而建,错落有致,形成了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自然之美。漫步园中,只见曲桥蜿蜒,流水潺潺,荷花摇曳,锦鲤嬉戏,仿佛置身于一幅江南水乡的绝美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  园内最著名的景点当属 “远香堂”。这座四面透风的厅堂,因堂前荷花盛开时香气四溢而得名。坐在堂中,凭栏远眺,全园景色尽收眼底,既有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的壮美,又有 “小桥流水人家” 的婉约。还有那 “小飞虹”,一座朱红色的廊桥,倒映在水中,宛如一道绚丽的彩虹,美得让人窒息。</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的美,不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这里曾是众多文人墨客聚会吟诗的场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故事。正如那句金句所说:“拙政园的每一块砖瓦,都藏着江南的故事;每一片荷叶,都飘着千年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  苏州四大名园,就像是四位穿越千年的 “江南美人”,各有千秋,却同样美得惊心动魄。它们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诉说着江南的故事,传承着千年的文化。在这里,你不仅能欣赏到绝美的自然风光,更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怀。</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真的是江南私家园林之首,明朗清雅的园林风光让人流连忘返。从梧竹幽居到远香堂,再到枇杷院、香洲等景点,每一个都让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园内景色优美,每个景点都有独特的韵味和故事。可以漫步在各个景点之间,感受江南水乡的温婉与雅致。</p><p class="ql-block"> 推荐游玩路线:兰雪堂-听雨轩-玲珑馆-海棠春坞-远香堂-倚玉轩-小飞虹-香洲船舫-玉兰堂-宜两亭-卅六鸳鸯馆-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倒影楼-别有洞天-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p> <p class="ql-block">  中国园林界的“教科书”,连《红楼梦》大观园都抄它作业。三十六鸳鸯馆的蓝玻璃窗是清代进口货,阳光透进来像加了梦幻滤镜。最神奇的是梧竹幽居亭,站对位置能框住三公里外的北寺塔,古人这波“空间折叠”操作,比PS合成还绝。建议带本古诗集去,坐在荷风四面亭里念“留得残荷听雨声”,保准你能get到文徵明当年设计时的高级审美。</p> <p class="ql-block">  逛完这些园林你会发现,苏州人把“浪漫”刻进DNA了——石头能堆出山水画,流水能谱成相思曲,连墙角青苔都长得比别处有诗意。下次来记得穿双舒服的鞋,毕竟在园林里迷路,才是打开江南的正确方式。</p> <p class="ql-block">  苏州古典园林,亦称“苏州园林”,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称。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1]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境内私家园林始建于前6世纪,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存50多处。</p> <p class="ql-block">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p> <p class="ql-block">  苏州古典园林所蕴涵的中华哲学、历史、人文习俗是江南人文历史传统、地方风俗的一种象征和浓缩,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艺术价值。以拙政园、留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p> <p class="ql-block">  苏州的造园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并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p> <p class="ql-block">  苏州古典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其建筑布局、结构、造型及风格,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对景、借景以及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构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总体特色。</p> <p class="ql-block">2.4 留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留园路338号,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为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2.33公顷,以建筑艺术精湛、空间布局巧妙著称,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以亭台楼阁布局精巧、太湖石奇观(如冠云峰)著称,融合山水、田园、山林、庭院四种景观。‌‌清代园林代表,空间设计展现韵律感,适合静心品味园林艺术细节。‌‌</p> <p class="ql-block">  留园是闹市中的别墅,坐落在洪江古商城的塘冲,这个建筑群占地约13000平方米,是洪江当年最大的窨子屋建筑群。</p><p class="ql-block">留园,大窨子屋为主屋,两层四进。第一进为宽敞门,二进为堂屋,三进为饭厅,四进为后堂。里头道不尽的功能齐全,说不尽的方便舒适,数不尽的富贵风流。</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留园,除主体建筑五座窨子屋外,还有两栋木质吊脚楼、一栋木晒楼、一座花园、一块大草坪、两条直而宽阔的青石板走廊,围墙将这些圈在其中。它有着许多苏州园林的元素,可又大气、庄重。</p> <p class="ql-block">  留园,布局有点北京四合院的味道,可比起前者要精致,氛围也要温馨。大门一关,就是一个独立世界,可一家人又有同一个活动中心——天井,借助那里的阳光,读书的,做女红的,料理其他事务的,各得其所。</p> <p class="ql-block">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整个园林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使园林建筑与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p> <p class="ql-block">  利用云墙和建筑群把园林划分为中、东、北、西四个不同的景区。留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p> <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苏州园林(拙政园、虎丘山、留园)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整个园林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使园林建筑与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p> <p class="ql-block">  利用云墙和建筑群把园林划分为中、东、北、西四个不同的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东部以厅堂庭院建筑取胜,北部陈列数百盆朴拙苍奇的盆景,一派田园风光。西部颇有山林野趣。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p> <p class="ql-block">  中部是原来寒碧山庄的基址,中辟广池,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山曲之间水涧蜿蜒,仿佛池水之源。池南涵碧山房、明瑟楼是留园的主体建筑,楼阁如前舱,敞厅如中舱,形如画舫。楼阁东侧有绿荫轩,小巧雅致,临水挂落与栏杆之间,涌出一幅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  涵碧山房西侧有爬山廊,随山势高下起伏,连接山顶闻木樨香轩。山上遍植桂花,香气浮动。该处山高气爽,环顾四周,满同景色尽收眼底。池中小蓬莱岛浮现于碧波之上。池东濠濮亭、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掩映于山水林木之间,进退起伏,错落有致。池北山石兀立,涧壑隐现,可亭立于山冈之上,有凌空欲飞之势。</p> <p class="ql-block">  东部重门叠户,庭院深深。院落之间以漏窗、门洞、长廊沟通穿插,互相对比映衬,成为苏州园林中院落空间最富变化的建筑群。主厅五峰仙馆俗称楠木厅,厅内装修精美,陈设典雅。其西,有鹤所、石林小院、揖峰轩、还我读书处等院落。林泉耆硕之馆为鸳鸯厅,中间以雕镂剔透的圆洞落地罩分隔,厅内陈设古雅。</p> <p class="ql-block">  厅北矗立着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居中,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冠云峰高6.5米,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系江南园林中最高大的一块湖石。峰石之前为浣云沼,周围建有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台、伫云庵等,均为赏石之所。</p> <p class="ql-block">  西部以假山为主,土石相间,浑然天成。山上枫树郁然成林,盛夏绿荫蔽口,深秋红霞似锦。至乐亭、舒啸亭隐现于林木之中。登高望远,可借西郊名胜之景。山左云墙如游龙起伏。山前曲溪宛转,流水淙淙。东麓有水阁“活泼泼地”,横卧于溪涧之下,令人有水流不尽之感。</p> <p class="ql-block">  北部原有建筑早已废毁,现广植竹、李、桃、杏,“又一村”等处建有葡萄、紫藤架。其余之地辟为盆景园,花木繁盛,犹存田园之趣。</p><p class="ql-block"> 留园的建筑在苏州园林中,不但数量多,分布也较为密集,其布局合理,空间处理巧妙。每一个建筑物在其景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从全局来看,没有丝毫零乱之感,给人有一个连续、整体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  留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p> <p class="ql-block">  留园以山水景观著称,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中的山脉、河流和大海。园内的假山堆叠错落,寓意着“高山流水”,象征着福禄寿喜四大神仙的居住地。游客登上假山,可以俯瞰整个园林,领略其宏伟壮观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  留园的建筑景观丰富多彩,既有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也有富含文化内涵的门窗砖瓦。其中,留园内的“涵碧亭”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园林建筑,红色的梁柱、绿色的琉璃瓦,与周围的湖泊、假山相映成趣。此外,园内的“明瑟楼”、“清嘉堂”等建筑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园内的建筑艺术精湛无比,厅堂宽敞华丽,庭院则多变且富有层次感。其中,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令人感受到“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的意境。此外,留园在建筑空间的处理上也极为出色,造园家巧妙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打造出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范围内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留园在建筑空间的处理上也极为出色,造园家巧妙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打造出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范围内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典范。如今的留园被精心划分为四个部分:东部以精致建筑为主,中部则是山水花园的胜景,西部是一处土石相间的大假山,而北部则展现了田园风光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1961年,留园因卓越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价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认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这一殊荣更是得以延续,当苏州古典园林整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留园也位列其中。而在2001年,留园更是与苏州的另外两处园林——拙政园和虎丘一同,作为苏州园林的扩展景区,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  现今留园中部假山的格局,自初建时便得以保留,其整体山势连绵起伏,忽高忽低,占据了留园中部的大部分空间,成为了留园山水风光的核心理念。徐泰时在园中精心布置了红梅、清池与长堤,红杏与垂杨相映成趣,为园中增添了春意。</p> <p class="ql-block">  他匠心独运,将东园打造得宏丽宽敞,前楼后厅皆可使人陶醉。瑞云峰的妍巧之美堪称江南之首,石屏的精致如同一幅山水横披画,整个林园都透露出平淡疏朗的山林之趣。</p> <p class="ql-block">  徐泰时选用青石作为建园的主要材料,其色泽素雅、易于雕凿,更显得滑润有光泽。他当初所造的若干青石花坛,如今仅存两座,一座位于“远翠阁”前,另一座则在“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前,它们线条流畅、造型简约、色泽素雅、古朴大方,历经400余年风雨依旧。</p> <p class="ql-block">  东园建成后,迅速成为苏州文人雅聚的胜地。当时苏州分为长洲、吴县两县,吴县令袁宏道与长洲令江盈科同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们与徐泰时志趣相投,经常受邀在园中赋诗饮酒,由此他们三人成为了挚友。</p> <p class="ql-block">  然而,在明代万历二十七年徐泰时去世后,其后人因家道中落而疏于治园,“东园”逐渐荒废。明清之际,东园几经转手,但都未能妥善整修,最终园子彻底荒落。</p> <p class="ql-block">  如今,在留园的石林小院东廊向南折东的位置,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廊壁上嵌有几方书条石,上面镌刻着王学浩以行书抄写的刘蓉峰《石林小院说》。自刘蓉峰将这篇文章镌刻在青石上并嵌入墙壁以来,“书条石”便成为了留园的一大文化特色,见证着园主与峰石的深厚情缘。</p> <p class="ql-block">  留园内珍藏着三百七十多方书条石,这些书条石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献,更展现着精妙的书法艺术,共同构筑了留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留园东部的高大建筑群尤为引人注目,其核心建筑——五峰仙馆,更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  这座宽敞的大厅,面宽五间,硬山造,屋宇高深宏敞,充满了古朴典雅的气息。在明代徐泰时东园时期,此厅被称为“后乐堂”,而到了清代刘蓉峰寒碧庄时期,又更名为“传经堂”,寓意着园主对传承文化的执着追求。</p> <p class="ql-block">  园内广泛种植的名贵白皮松,赋予了它一种苍劲的感觉;其次,园内的山水之美与绿竹的广植相映成趣,使得“竹色清寒,波光澄碧”的景致得以完美呈现;再者,这一命名也表达了对“前哲”韩文懿公的敬仰,因为他曾以“寒碧”为轩名。</p> <p class="ql-block">  经过精心设计与施工,留园展现出鲜明的特点:尽管规模不大,但布局精巧别致;水景尤为出色,水石相映成趣,构成园林主景;园内花木众多,布局井然有序;景观与建筑布局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气息;建筑群重门叠户,庭院幽深,色彩素雅以黑白为主色调。</p> <p class="ql-block">  留园的中部是其主要构成部分,假山绵延、水池宽广,展现了江南园林的典型风貌。此外,还有多棵古老的树木如银杏、枫杨、榆树和柏树等,为游客营造了一种幽雅宁静的氛围。在扩建过程中,基本保留了徐泰时“东园”的原有格局,并对假山、亭子、池塘、小桥以及花草树木进行了精心的修复和栽植,使游客一踏入园中便深感震撼。</p> <p class="ql-block">  涵碧山房,作为园中的主厅,在修园时虽功能有所淡化,但仍被精心保留并恢复了其原有的风格。而留园的东部,则是生活起居和宴饮活动的场所,这里汇聚了五峰仙馆与林泉耆硕之馆等建筑精华。</p> <p class="ql-block">  五峰仙馆,最初为“后乐堂”,后改为“传经堂”,再经翻建后,成为了留园的主厅,重大宴请活动多在此举行。此馆北部西侧还置有一座大理石圆形座屏,采自云南点苍山,石质细腻、纹理独特,被誉为留园的一宝。</p> <p class="ql-block">  五峰仙馆的东西墙面,精心悬挂了四幅大理石挂屏,红木屏板上分别镶嵌着一圆一方色泽纯净的大理石,寓意着古代的“天圆地方”之理,象征着园主对于“天地合一”的和谐自然环境的向往与追求。而林泉耆硕之馆,坐落于东园一角北面的幽静石库门内,其名取意于山林泉石,意指那些在此聚会的皆是隐逸高士。</p> <p class="ql-block"> 鸳鸯厅,这一面宽五间、宽22米、进深13.7米的建筑,以其单檐歇山造型和四周回廊环绕的设计,显得别具一格。厅内天花巧妙地做成一间两翻轩的形式,通过圆光罩、隔扇和屏门板的巧妙分隔,将厅巧妙地划分为南北两部分,犹如两厅合并,巧妙地体现了“鸳鸯”之意的内涵。南北两部分在设计、风格、用料、装饰和功能上都展现出了显著的不同,彰显了其独特的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  鸳鸯厅外是天井,戏厅则设于此处,常为主人与客人聚会的场所。而鸳鸯厅本身的建筑装修便透露出浓郁的书卷气,家具陈设更是考究至极。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多样化需求,还精心修建了“还读我书斋”、“揖峰轩”、“西楼”、“鹤所”和“汲古得修绠”等多处建筑,每一处都别具特色,各有所用。</p> <p class="ql-block">  留园东部,以五峰仙馆为中心的活动场所逐渐展现。这里不仅适合读书、休憩,还是小聚、宴请、听戏、品曲的绝佳选择。而出鸳鸯厅沿廊北折,则又见一所单檐歇山造建筑——盛氏家庵“待云”。其名取自盛康别号,寓意深远。而鸳鸯厅北小院的冠云峰更是令人瞩目,作为留园的又一瑰宝,它曾是北宋末年宋徽宗为建皇家园林而搜罗的江南奇石之一,历经沧桑后终被盛康购得。</p> <p class="ql-block">  盛康对这一宝石的珍视可见一斑,专门在冠云峰周围建造了一组楼、台、亭、榭,并均以“冠云”命名。冠云峰高6.5米,堪称国内最高的湖石名峰,其完美的形态完全符合古人品赏石峰的四大审美标准:瘦、透、漏、皱。</p> <p class="ql-block">  冠云峰两侧,岫云与瑞云两座湖石峰并立,宛如姐妹相伴,共同构成了“留园三峰”的壮丽景观。冠云峰北侧,一座两层的冠云楼屹立,其歇山造型、面阔三间的设计,都显得古朴而典雅。楼内一方乳黄色的鱼化石,更是留园的“三宝”之一,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p> <p class="ql-block">  留园的西部,占地近十亩的山林风光让人流连忘返。假山规模宏大,可登临、可攀援、可种植,为游客提供了轻松自在、无拘无束的天然野趣。而假山之巅,更是可以远眺苏州近郊的诸多山景,让人足不出园便能领略到山水之美。</p> <p class="ql-block">  经过盛康三年的精心修葺,留园的泉石、草木、亭榭、轩厅都更加雄丽,成为了吴下名园之冠。留园的每一处景致,都承载着盛康的心血与智慧,也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感受这份独特的园林之美。</p> <p class="ql-block">  在盛康精心修葺留园之际,张之洞的族兄张之万调任江苏巡抚,成为留园的尊贵宾客。张之万擅长书画,留园东部扩建完成后,他欣然题字“奇石寿太古”以示祝贺。盛康将这五个字精心制成匾额,悬挂在“林泉耆硕之馆”北厅的显眼位置,以示纪念。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留园的文化底蕴,更将两位文化名人的友谊深深镌刻在园中。</p> <p class="ql-block">  经过盛氏两代世祖长达30余年的精心扩建,盛氏留园已然成为了一处富丽堂皇的园林胜景,其泉石之胜、草木之美以及亭榭之幽深,都赢得了当时的广泛赞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