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4年从八中考入苏高中(现称苏州中学或苏中)是一种幸运,自此我遇见了最好的老师和同学,转而成为我终生的压力和自信;同学们则成为了相互最为信赖的伙伴,年迈的班主任至今还总不忘在批阅我的作文之后默默地点上个赞。我们,在牵挂与鼓励中着慢慢老去……</p><p class="ql-block">十全街,东起葑门桥,西至三元坊口。八中在东头而苏中在西头,我的中学之豆蔻年华就这样一直往返于十全街上...</p> <p class="ql-block">三元坊,地铁4号线有个站名,但你竟找不到它的具体方位。据说它曾位于现人民路上,从新市路延伸至书院巷,后来三元坊与人民路合并,其路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在日常交流中,苏州人仍然钟爱使用“三元坊”这一名称,并逐渐将其扩展至人民路与十全街、书院巷的交汇地带,这一区域在古城苏州内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区片地名。</p> <p class="ql-block">另有一说法,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以前,今天的苏州中学至文庙前广场这段路上,连续筑有三座牌坊,自北而南依次是状元坊、会元坊、解元坊,是为全府的状元、会元、解元而立,属于集体表彰。民国《吴县志》《苏州府学图》则标注,状元坊在启圣祠东墙外,会元坊在大成殿东墙外,解元坊在戟门东墙外,因此那里就被称为“三元坊”。</p> <p class="ql-block">其实说起“三元坊”总离不开讲讲“钱棨”的故事。“钱棨”是清朝开国以来第一个中“三元”的人,所以苏州的官员和百姓当时就感到特别的荣耀,特地在府学之东用花岗石建起雄伟壮丽的牌坊,称“三元坊”。并将乾隆皇帝写的《御制三元诗》镌刻于上,作为殊荣。</p> <p class="ql-block">记得这三元坊路口的东北角上有一个小面馆,偶而会到那里去吃上一碗馄饨或面条。如今直眼望去,这墙壁上写着“我们如此热爱这座城市,姑苏”。什么味道? 是面还是馄饨?</p> <p class="ql-block">听说能找到三元坊的牌坊,只是还得走些路。</p> <p class="ql-block">这边是“马济良巷”,马济良巷位于十全街西端北侧,东起“张思良巷”,西至人民路。明五鏊《姑苏志》作旌义坊巷,清同治《苏州府志》作马济良巷,并注: “旧称马脊梁巷”,疑因旧时弹石路面中间高耸似马脊梁而名。后讹称马济良巷,且渐有马姓医生居于此巷悬壶济良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马济良巷北侧有一“口袋公园”,三元坊之牌坊及钱棨之石雕座像被安置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钱棨(1734年-1799年),原名起,后因避唐代诗人钱起同名,遂改为现名“棨”,字振武,号湘舲,苏州府长洲人,吴越王钱镠之后,钱中谐的曾孙,清朝六元状元、官员。</p> <p class="ql-block">据《吴县志》(卷七十一)记载,少年时,钱棨曾多次参加童试,但都落榜。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他才以第一名考中生员,成为长洲县秀才的“案首”。接着参加乡试,却又是连连失利:六进考场,六次落榜。可他毫不气馁。乾隆四十六年钱棨参加会试,又夺会试第一名——会元。</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殿试,乾隆非常欣赏他的文卷,在他的试卷上写了“第一甲第一名”六个鲜艳的朱色大字。这样他就成了连中三元的状元。乾隆帝亲自作《御制三元诗》庆贺钱三元的出现。其诗云:</p><p class="ql-block">龙虎传胪唱,太利晓日暾。</p><p class="ql-block">国朝经百载,春梢得三元。</p><p class="ql-block">文运风云壮,清时礼乐蕃。</p><p class="ql-block">载咨中四义,敷奏近千言。</p><p class="ql-block">讵止求端楷,所期进谠论。</p><p class="ql-block">王曾如何继,违弼我心存。</p> <p class="ql-block">乾隆不仅赞赏他的殿试对策好,文章虽只“近千言”,而内容切实,表述完整,书法亦端正,清秀有力。在京的士大夫们及四方诗人纷纷赋诗祝贺,“和者数百家”。曾是钱棨乡试座主的翁方纲,又以伯乐自任,发起三元喜宴,一人曾作有《三元花歌》、《三元喜宴》诗等四首。翁方纲还特地将这些祝贺诗收集起来,汇编成《三元诗集》,并付梓传世(《清稗类钞》第二册)。</p> <p class="ql-block">钱棨能诗善文,可惜诗文大多散佚。又善书法,初学颜真卿、柳公权,又学“二王”,书体韵美流畅,严谨中见变化,匀称中见跌宕,毫无馆阁之气。《江苏诗征》录其七律二首,风格沉着雄迈。</p><p class="ql-block">钱棨墓葬吴县胥口香山嘴九典港口,状元石韫玉曾为他撰写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部分史料称钱棨为“连中六元”,但严格来说其考试过程存在中断,不符合“连续”标准。因他在童试阶段多次落榜,28岁才考中秀才“小三元”;乡试六次失利后于47岁中解元,最终在会试、殿试中连夺会元与状元,完成“累计六元”。</p><p class="ql-block">真正为连中六元的“黄观”因政治原因被除名后,钱棨成为清代唯一获公认的“六元及第”者,但未强调“连中”。</p> <p class="ql-block">三元坊西侧为“书院巷”,巷名源于宋元时期的鹤山书院,该书院由南宋理学家魏了翁曾孙魏起于元代重建,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获御赐题名。明代宣德年间书院旧址改建为巡抚都察院署,现存江苏巡抚衙门旧址及鹤山花园遗迹。</p> <p class="ql-block">在苏中读书期间,同学们经常会说起校园北面的“护士学校”和“铁路司机学校”,因为两个学校一个纯女生一个纯男生,传说还曾共用一个操场,似乎总有些故事发生~</p><p class="ql-block">谁料这“护士学校”的地方竟是当年的“江苏巡抚衙门旧址”。如今护校已升格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并且有了新的校区,这里的老校区目前尚继续保留着。</p><p class="ql-block">“江苏巡抚衙门旧址”是允许参观的,但需要事先预约。</p> <p class="ql-block">江苏巡抚衙门始设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历史上其名称、管辖区域和驻地多有变化。初置江宁,明宣德五年(1430年),置应天巡抚,管辖南直隶江南诸府及江北安庆一府,但不常驻,万历后始常驻苏州。清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建立江苏省,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设立江苏巡抚,专辖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直隶州,仍驻苏州府,辛亥革命后巡抚衙门改为江苏都督府。<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以说苏州历史上政治地位曾经也是颇高的。</span></p><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江苏巡抚衙门旧址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巡抚衙门原来规模甚大。现存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的大门、仪门、后堂、后楼等建筑,原主体建筑大堂已于1980年被拆毁。大门为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两间。</p> <p class="ql-block">在清朝之前,门钉的数量和排列并未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到了清朝,门钉的使用却变得严谨起来,受到一系列的规范约束。皇宫城门上,门钉的数量高达九九八十一个,彰显皇家的尊贵与威严。王府的门上,门钉则稍减,为七九六十三个,依然凸显其尊荣地位。公侯的门钉数量为四十九个,而官员则仅有二十五个。至于平民百姓,他们的家门上则一个门钉都不设,因此被戏称为“白丁儿”。江苏巡抚衙门门钉达四十五个,仅次于公侯而高于一般官员。</p> <p class="ql-block">大门口立有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苏州巡抚衙门重修记”碑文一块。</p> <p class="ql-block">大门对面建有照壁,但照壁之间开有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的两扇校门,倒也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第二井“仪门”为硬山顶,面阔五间梁架为圆作,中柱形式,檐中一字拱挑云头。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仪门,2005年苏州市政府对江苏巡抚衙门旧址进行了保护性抢修。</p> <p class="ql-block">眼下仪门的匾牌和柱联都以“卫校”、“护校”及“卫生职业学院”标记着,毕竟也是一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仪门两边有“明厅”的扇形匾牌。明厅通常为四面通透的厅堂结构,通过立柱与梁架形成开阔空间,兼具采光与通风需求。在仪门建筑序列中,明厅常作为过渡性空间连接大门与正堂,承担引导、分流人流的作用。明厅也可作为礼仪场所,用于举行正式仪式或接待重要宾客。</p> <p class="ql-block">仪门北天井里有关于“江苏巡抚衙门旧址”陈列展览的前言:</p><p class="ql-block">江苏巡抚衙门旧址原为南宋末年理字家魏了翁后人迁建的鹤山书院,明永乐年间改书院为衙署,移书院于左。自明宣德五年(1430)置为应天巡抚始到清乾隆二十五年直至清末设为江苏巡抚,四百八十余年中共计二百余位巡抚执事其间。衙门旧址于二零零六年经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重修,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于二零零九年详求史料,择录诸巡抚中勤政廉政、爱民惠民者,并遴选部分苏州府、县以及外任苏州籍廉吏清官造福一方、有口皆碑的事例典故,辟之为勤政廉政的传统文化教育展馆,以期成为透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成为加强全院师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勤政廉政文化教育的基地。</p><p class="ql-block">(一边为前言英文版)</p> <p class="ql-block">明代历任江苏巡抚名录(约96人)。</p> <p class="ql-block">清代历任江省巡抚名录(约118人)。</p> <p class="ql-block">仪门后天井。</p> <p class="ql-block">第三井为“后堂”,整体为穿斗式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七架椽。 </p><p class="ql-block">只见后堂大门紧锁。和保安攀谈,据说当团队参观时会开放,况且里面也没有啥东西,大门并非真正锁紧。得到暗示,决定小心开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后堂正门上方有“江苏巡抚衙门旧址陈列展览”字样,两侧有抱柱对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见堂内择录了诸巡抚中勤政廉政、爱民惠民者,作为先辈中的楷模希望现代人能从中学习得益。</p> <p class="ql-block">推开门窗迎面可见巨幅架上画,画面中有况钟、林则徐等为广大百姓熟知的清官楷模。</p> <p class="ql-block">堂内有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期间题写在府衙的自勉联,既体现了他包容开放的治国理念,也彰显了其清廉刚正的个人品格。该联通过比喻手法,将治世之道与个人修养融为一体,成为传世名句。</p> <p class="ql-block">尽管这展览好似暂停且内部杂乱,也能从一些画面中看到一些内容。“扁舟回京袖清风,吴人罢市泪相送”描述的是况钟在苏州任满离任时的情景。他在苏州知府任内深受百姓爱戴,三次被百姓挽留,最终病逝于任上。</p> <p class="ql-block">这几幅画是关于“汤斌”的爱民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关于“海瑞”的清廉、不屈、无私和谏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边是关于“况钟”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另有部分苏州府、县以及外任苏州籍廉吏清官造福一方、有口皆碑的事例典故。</p> <p class="ql-block">偷偷打开大门,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p> <p class="ql-block">继续将后堂的北门打开就能看到第四井“后楼”,也就是“来鹤楼”。</p><p class="ql-block">后楼面阔五间,进深六架,底层及二层设船逢轩,南立面檐口云头挑梓。 </p> <p class="ql-block">“来鹤楼”,明正统十一年(1446)知府朱胜始建,名臣周忱抚苏时,“集郡县官僚民庶授以约束,忽双鹤自南面而来,集于庭”,时恰逢周忱生日,知府朱胜集资建楼,故名来鹤楼,其内供奉魏了翁神主之位,成化二十一年(1485)并入周忱与魏了翁合祠。清顺治二年(1645)、咸丰十年(1860)两度毁于战火,顺治十年(1653)、嘉庆二十五年(1820)、同治五年(1866)三次复建。</p> <p class="ql-block">来鹤楼匾额,在网络上经常会看到被写作“求鹤楼”的,以讹传讹解读为求仙鹤之处了...</p> <p class="ql-block">“松月山人”《登楼偶成》石碑。</p><p class="ql-block">2008年卫校在进行雨污水分流工程施工时,发现石碑一块,经专家鉴别为明未记事类石碑。珍贵之处在于这里的“鹤山书院”之“来鹤楼”,石碑之上的文字即为诗作者在“来鹤楼”上的抒怀。(石碑碑面作了复盖保护)</p> <p class="ql-block">《登楼偶成》</p><p class="ql-block">来鹤楼头望春风 万井熙 粼桃呈旧艳 庭桂发新枝 轂忆楚田播麦饮吴天民 元一气 未必竞流离</p><p class="ql-block">再詠</p><p class="ql-block">公余重现此楼观 旭日晴云气象宽 小鸟有声延客渚好知无虑得人欢 喜偏原麦悬饥渴 蠢尔沙浓脱钊瘢莫是书生文武劣 鹤呜子和亦相关</p><p class="ql-block">又詠</p><p class="ql-block">习静登楼静未能 绕台燕雀赛飞呜 梨花院落难以春草池塘句可成 望切五云渐报 主丰期二麦喜开晴梦中十载望洋事 今示杨波仰</p><p class="ql-block">圣明 嘉靖甲申仲春二十有七日</p><p class="ql-block">赐进士南京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奉敕操江提都巡江荆南 汪冬延 谨书</p> <p class="ql-block">来到“西花园”,可真是眼前一亮。不大的地方居然浓缩了江南园林的所有特色,非常的漂亮。</p> <p class="ql-block">“双雀轩”,歇山屋顶,池畔设美人靠。重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p> <p class="ql-block">“读易亭”,位于庭院西南角,攒尖屋顶。重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p> <p class="ql-block">“鹤山书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歇山屋顶,穿斗式结构。重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p> <p class="ql-block">鹤山书房上设匾额“鹤山”,两侧悬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楹联,该楹联出自清代东林书院的著名对联,体现了书院讲学传统。</p> <p class="ql-block">鹤山书院是后世为纪念南宋理学家魏了翁而建的书院群,主要分布于四川、湖南及江苏等地,其中除广东省鹤山市的鹤山书院外均与其密切相关。魏了翁于1210年在四川蒲江白鹤山首建书院,传播理学思想,藏书十万卷并制定“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治学准则,宋理宗赐“鹤山书院”御匾。其亲自创建蒲江、泸州、靖州、苏州四所书院,后人追建眉山、邛崃两所,形成宋代书院群。</p> <p class="ql-block">元代仁宗年间,魏了翁的曾孙魏收居住苏州,曾经倡议重建鹤山书院,据《道园学古录》卷六《魏氏请建鹤山书院》记载:“上请于朝,以先人之居分籍在已者,规以为鹤山书院,请得与明师良友,讲求其所传。”至顺元年文宗命虞集题“鹤山书院”,并作《鹤山书院记》。于是,苏州鹤山书院得以重建。</p> <p class="ql-block">自永乐年间至宣德时,鹤山书院逐渐恢复功能,并在地方治理中显现出重要地位。巡抚南直隶的多位朝廷大臣在此进行治理,如夏忠靖公曾在此治水江南,周文襄公又在此听政。至1430年,周忱担任江南巡抚,决定将书院改建为巡抚治署,着手修葺魏鹤山祠堂,并于东南隅新建书院。</p> <p class="ql-block">1498年,苏州府开始在鹤山书院举行祭祀活动,这一举措不仅源于魏了翁的显赫声望,更因其学术地位而被政府采纳。祭祀活动在该地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活动,象征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鹤山书院不仅见证了教育历史的发展,更是儒家文化传承的标竿。作为苏州的地方文化地标,鹤山书院体现了苏州悠久的文化传承和深厚的教育根基。</p> <p class="ql-block">西花园“双雀轩”附近围廊墙上有部分砖刻专门介绍了为官清廉正直为苏州百姓做好事的几位巡抚知府等官员事迹。</p><p class="ql-block">周忱(1381—1453)明朝中期名臣、理财家字恂如,号双崖,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选庶吉士。参加过纂修《永乐大典》《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宣德五年(1430年),为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在任期间,创设“平米法”,令出耗必均。周忱实行的“济农仓”政策,使得当地群众在生活困难或遭遇灾荒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济。</p> <p class="ql-block">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隆庆三年(1569年)任应天巡抚,疏浚吴淞江,以工代赈解决水患,被誉为“海龙王”。</p> <p class="ql-block">张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河南仪封(今兰考)人,中国清代文学家、理学家、教育家。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调任江苏巡抚。张伯行勤于为政,造福百姓,清正廉明。百姓称其为“天下第一清官”。</p> <p class="ql-block">汤斌(1627-1687),字孔伯,号荆岘,又号潜庵,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清朝政治家、理学家和书法家。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授江苏巡抚。汤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被尊为“理学名臣”。其著有《汤子遗书》十卷、《洛学篇》二卷等流传后世。</p> <p class="ql-block">宋荦</p><p class="ql-block">清朝官员、诗人</p><p class="ql-block">宋荦(1634—1713),清国史院大学士宋权之子,字牧仲,号漫堂、绵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西陂放鸭翁。归德府人。清代诗人、画家、政治家。“后雪苑六子”之一。历官山东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西巡抚、江苏巡抚。康熙三十八至四十四年(1699—1705),康熙皇帝三次南巡,皆由宋荦负责接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一月,升任吏部尚书。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春,加太子少师。同年九月逝世,享年八十岁,赐祭葬于商丘西陂别墅。</p><p class="ql-block">宋荦为官正直,被康熙帝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林则徐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浙江杭嘉湖道、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在江苏整顿吏治、平反冤狱、兴修水利、救灾办赈;在湖广大力开展禁烟运动。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再任钦差大臣,奉命镇压拜上帝会起事,途中病逝于潮州普宁。获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忠”。有《林文忠公政书》等作品传世。</p> <p class="ql-block">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又字茝林(邻),号古瓦研斋,晚号退庵居士、退庵老人等。福建福州人,清代学者、诗文作家、书法家、书画鉴藏家、官员。</p><p class="ql-block">梁章钜于嘉庆七年(1802年)中进士,升礼部主事。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考取军机章京。历任湖北荆州知府、江苏按察使等职。在江苏7年,四度代理巡抚。道光十一年(1831),江淮大水灾,逃难者沿江而下,日聚万人,梁章钜捐资劝募或派船护送,或开厂留养,自七月至十月,救济难民约60余万人。道光十五年(1835)五月,奉旨入京,授甘肃布政使。次年,升任广西巡抚,配合林则徐查禁鸦片。道光二十二年(1842),因病辞官。归田后专事著述。道光二十九年(1849)病逝,年75岁。</p> <p class="ql-block">程德全(1860—1930),字纯如,号雪楼、本良,四川云阳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程德全为廪贡生出身,光绪十六年入国子监肄业。光绪三十一年擢升黑龙江将军。光绪三十四年,任奉天巡抚。宣统元年(1910),调任江苏巡抚成为最后一任江苏巡抚。宣统二年,程德全被推为苏军都督,成了第一位参加革命的清朝封疆大吏。12月就任江苏都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程德全被孙中山任命为内务部总长,曾经与章太炎等先后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共和党等。袁世凯任总统后,被任命为江苏都督,着手恢复秩序。后辞职退出政界隐居上海,闭门诵经。民国十五年受戒于常州天宁寺,法名寂照。民国十九年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其遗著有《程中丞奏稿》、《抚吴文牍》等。</p> <p class="ql-block">况钟(1383-1443),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江西靖安县龙冈洲人。明代官员。况钟早年曾在尚书吕震属下为小吏,为吕震重视并推荐为仪制司主事。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升迁为礼部郎中。宣德五年出任苏州知府,正统六年(1441),况钟在苏州任期十年已满,当地官民二万多人向上级请求留任,最终任职长达十三年。在“仁宣之治”前后,未经科举,由出身低贱的书吏做到知府,并且政绩斐然的官员中,苏州知府况钟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在苏州任内,他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除奸革弊,为民办事,深得苏州人民的爱戴。他死后,很多人为他哭泣,悲痛不已,并立祠纪念他。</p> <p class="ql-block">走出江苏巡抚衙门,所见书院巷南侧正对面即为苏州中学(苏高中)北校门。当然我在校时这古色古香的校门还没有呢。</p> <p class="ql-block">苏州中学,我的母校。有过几次校庆或同学相聚我都会塗写一些相关母校的烦言碎辞,今天是否再噜苏一番~</p><p class="ql-block">苏州中学处十全街三元坊北人民路上,校门口左右各有一块校牌,北侧木牌为苏中校友原社科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题书;南侧校牌由苏州中学首任校长汪懋祖题写。校牌采用苏州金山石材质,嵌于东大门墙柱上,标志着该校从传统府学向现代中学的转型。</p> <p class="ql-block">入校门首见学校创始人范仲淹先生花岗岩雕像。在历史上,如今苏州中学所处的位置曾被称为“南园”,位居苏州古城区正南部,是五代时期留下的园林遗址。北宋文学家王禹偁曾经写道:“他年我若功成后,乞取南园作醉乡。”1034年,范仲淹调任祖籍地苏州,为建居宅找到了这里。有人说,这是块宝地,住这里可以世世代代高官显贵。范仲淹听后却说,“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毫不犹豫地将房地献出,奏请朝廷批准设立苏州文庙府学,实行庙学合一的官学规制,即文庙府学合一,又称“左庙右学”,以期培养更多人才。更值得称道的是,范仲淹破除“生徒必出簪缨”的旧制,特设“寒俊斋”收纳贫寒子弟。</p> <p class="ql-block">学校建成后,范仲淹写信邀请当时知名学者孙复前来讲学:“或能枉驾,与吴中讲贯经籍,教育人材,是亦先生之为政!”孙复因故未能成行,范仲淹转而邀请另一知名学者胡瑗前来主持苏州府学。胡瑗作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安定先生”,范纯佑、滕甫等皆入胡瑗门下,其时“门人以千数”。当时苏州府学规模之盛大,令人瞠目。尤其是将文庙与府学相结合,在当时影响极大,各地州、县纷纷效仿。据说江南文风的昌盛即得益于此,并有了“苏学天下第一”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近千年来学校始终连续,而不同的时间段会有称谓的不同。在1035—1113年为苏州州学,1113—1276年改称平江府学,1276—1367年称为平江路学,1367—1904年才叫苏州府学。1713年,清代理学家、江苏巡抚张伯行在苏州府学里创设了紫阳书院。</p><p class="ql-block">紫阳书院时期,在当时读书人都想走“学而优则仕”这个独木桥时,以沈德潜、钱大昕等为代表的饱学之士主张不以科考为务,不为专写八股文而学八股文,而是要培养一流经学人才的先进教育观念,为江南文脉的生生不息作出了贡献。宋、元、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登科者甚众,其中状元就有数十位,多数人都为官一方,做出了不少政绩,范仲淹兴办府学的余泽可谓大矣。</p> <p class="ql-block">“尊经阁”始建于北宋,初称六经阁,元朝改称尊经阁,是一座两层重檐式建筑,作为府学藏书之用。此阁历经数百年战乱风雨而毁于1979年,2013年3月,正式改建为苏州中学校史馆,展示苏中绵延千年的文脉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牌匾为钱穆老先生题,两旁的对联为苏州最后一位状元陆润庠撰书:乐圃德渊遗迹,绪山窿石清芬。</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校时阁未塌但仅存空壳,作礼堂和饭厅之用。</p> <p class="ql-block">紫阳书院创始之日,康熙帝亲书“学道还淳” 额以赐。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又亲笔题“白鹿遗规”匾。同治十三年(1874),同治帝又御书“通经致用”以赐。乾隆帝6次南巡到苏州,都到紫阳书院,题字作诗,以示嘉励。</p> <p class="ql-block">一所学校能得到三位清皇帝赐匾嘉勉已是罕见,更是能迎来高宗弘历帝六次驾临并赐予六首御诗,这在当时甚至一直至今是何等荣耀。其中的一块御诗原碑陈列于校史馆内成为“镇馆”之宝。此碑为1757年乾隆帝第二次南巡时御赐紫阳书院所题六首御诗碑中唯一留存之物。碑文中有“躬行敦至训”,“去华以就实,素位惟守分”等内容,阐明乾隆对书院教育之要求,强调师生自身素养提高、学会做人之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苏州府学培养的人才,宋代50余年间登科者已逾百计,明清两代苏州出的状元、进士居全国之冠,其中苏州府学紫阳书院就培养了八位状元。</p><p class="ql-block">吴宽,明成化八年壬辰科状元,官至礼部尚书。</p> <p class="ql-block">申时行,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状元,历官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p> <p class="ql-block">彭启丰,清雍正五年丁未科状元,官历修撰、兵部侍郎、兵部尚书。</p> <p class="ql-block">钱棨,清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状元,清代首个三元及第者。历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提督云南学政。</p> <p class="ql-block">石韫玉,清乾隆五十五年庚戎恩科状元,历官四川重庆府知府,山东按察使。因事被劾革职,念旧劳赏编修。乃引疾归,主讲苏州紫阳书院二十余年。尝修《苏州府志》,为世所重。</p> <p class="ql-block">吴宗骏,清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迁至礼部左待郎。</p> <p class="ql-block">翁同龢,清咸丰六年丙辰科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p> <p class="ql-block">陆润庠,清同治十三年甲戌科状元,历任国子监祭酒、工部尚书、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p> <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年(1904)苏州府学停办,历时869年。原址改办新学——江苏两级师范学堂。苏州中学新学从此发轫,校史翻开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1904年苏州中学前身江苏师范学堂建立,学堂延请金石家罗振玉(中)为首任监督,并聘任日籍文学家藤田丰八为总教习(右),国学大师王国维(左)为中方教习。江苏师范学堂的“新学实践”开始了现代教育的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汪懋祖(1891~1949),字典存。吴县(今苏州市区)人。教育家。13岁中秀才,15岁入苏州府中学堂,后毕业于江苏高等学堂。民国5年赴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学士教育院,受教于杜威,获硕士学位,后被哈佛大学聘为研究员。民国9年回国,历任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校长、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兼教授、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兼教授、江苏省督学等职。民国16年7月,辞去大学教授及督学等职,返家乡创办苏州中学,首任校长。在其主持校政的三年半中,聘请陈去病、钱穆、吕思勉、吴梅、吕叔湘等国内知名学者来校任教,力求将苏州中学办成学术化的学校。自此,苏州中学在江苏师范学堂基础上创立。</p> <p class="ql-block">苏州中学这人才辈出的摇篮中,不仅走出了众多状元进士科举精英,也培育出了如秦邦宪、匡亚明、汪伯乐、顾容川、陈唯吾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以及大师名家叶圣陶、顾颉刚、吴作人等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过杰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走进院士墙,那是一代代苏中学子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代代苏中学奋发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苏州中学累计培养66位院士,涵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外籍院士,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力学之父钱伟长等科学巨匠。</p> <p class="ql-block">走出尊经阁来到“苏州府学碑廊”,这是一个相当值得浏览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据考苏州府学碑刻拓片现尚可见者多达二百件,时跨宋元明清四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谓洋洋大观矣。一普通中等学校而集如此众多碑刻,即如西安碑林也难望其项背,称全国仅此,冠绝于世不为过也。</p> <p class="ql-block">此次兴建碑廊,除原碑尚在者外,按原大原样,或四代府学之重要文献,或文辞、书法、镌刻之尤美者二十五碑,列布廊内,府学厚重绵远之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为任何其他形式不可替代者。府学碑廊为历届校友慷慨斥资尽力襄助,木读戈氏碑刻艺术工作室精雕细刻一笔不苟,竟成苏中风景一道。</p> <p class="ql-block">“府学”两大字碑特别的漂亮,此由北宋宰相陈尧佑题写,记载范仲淹捐宅创办府学的史实,被视为校史源头。</p> <p class="ql-block">“府学”碑背面为张伯玉撰写的《吴郡州学六经阁记》是北宋时期关于苏州州学(后为苏州府学)的重要文献,该文记载了苏州州学由范仲淹创建的历史渊源,并详细描述了六经阁的建造过程。</p><p class="ql-block">该文由马文豪老先生书写,当年在苏中常见马老师身影。一位中学之语文老师有如此文笔功力,如今还有否?</p> <p class="ql-block">“同治三年重建苏州府学之图”,作者: 苏州府生员潘志万;内容: 刻李鸿章重建后苏州庙学之图。</p> <p class="ql-block">“国朝苏州府儒学教授题名碑记”,时代: 清光绪十四年(1888);作者: 进士、散馆授四川梁山县知县顾莲;书写: 清同治状元陆润庠;内容: 为清代苏州府儒学教授名录的前言。</p> <p class="ql-block">御碑 : 康熙帝亲书“学道还淳”碑</p> <p class="ql-block">一些脑海之中抹不掉的地方必须再走走,譬如“道山”。</p><p class="ql-block">道山为五代吴越王钱元璙(或作钱元镣)筑南园时掘池垒土所成,距今已超千年,后成为苏州府学(苏州中学前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山顶原有道山亭,始建于南宋宝祐年间,后屡废屡建,最终毁于文革。现址建有长方形教学用房,仍悬挂清代江苏巡抚黄彭年题写的“道山亭”匾额。</p> <p class="ql-block">“碧霞池”,五代挖池,池为南园遗胜,(道)山南之水原称“浴德”。嘉靖间(1528)府学教授钱德洪为纪念恩串王守仁(阳明)而改名“碧霞”,此乃府学著名尊师之典实。</p> <p class="ql-block">“春雨池”,我们在校时称“神雨池”。池为南园遗胜,(道)山北之水原称“养正”。嘉靖间府学教授钱德洪为纪念恩师王守仁(阳明)而改名“春雨”。</p><p class="ql-block">春雨池和碧霞池,古代形制上是一方一圆,这暗喻了“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这句话,希望老师能“从心所欲不逾矩。”</p> <p class="ql-block">“泮池”是其前身苏州府学的核心遗迹,始建于北宋时期(1035年),是古代官学“庙学合一”规制的重要物证,具有近千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其实还有一池在体育场附近,曾被清淤后作为游泳池的,如今被填造了房子...</p> <p class="ql-block">苏州中学“百廿纪念碑”是为纪念学校建校120周年(新学) 而重建的碑塔,该碑塔于2024年12月8日正式揭幕,成为校园内的重要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碑文由苏中校友莫砺锋教授撰写,同届校友葛鸿桢书丹。文中回顾了学校历史,强调“知耻近乎勇”的重建意义,并引用范文正公“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等历史典故,呼吁校友传承校训。 </p> <p class="ql-block">苏中红楼(东、西红楼)建于1954年,如今的红楼不仅是教学场所,更承载着“道山情、红楼梦”的校园精神。西红楼的楼下第一间曾经是我们的教室,在这里我们经历了苏中的传统教学,经历了文革动乱,从这里我们走向农村。</p> <p class="ql-block">这是去年校庆,部分同学在教室前...</p> <p class="ql-block">这是20年前校庆,我们班部分同学在教室前,只是一些同学已成记忆……</p> <p class="ql-block">篇幅有限,关于母校苏州中学的部分草草收场。从苏中放学回家将穿越西半条十全街,一路上会看到什么呢? 下次再说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