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蹉跎岁月

木 子

<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位于贵州的三大基地分布</p> <h1>那时我们用自己的青春加入到国家的航空事业。</h1> <h1>贵州安顺市镇宁丁旗镇。大山深处,</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011基地150厂通向外界的小马路。</span></h1> <h1>对外名称是:贵州省国营龙岩机械厂</h1> <p class="ql-block">150厂(自南向北看部分建筑)</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10月,工厂新落成的技校迎来了第一批客人,他们是工厂的新工人,一群70年毕业的大学生还有四个刚刚从贵阳空军五七干校育红学校毕业的男青年。因为没有宿舍先住在这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房子已废弃多年,留下的这些遗址仍然还是当年的模样。照片右侧矮一点的房子就是他们住过的宿舍。</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个青年从此加入到航空工业建设的大军之中。</span></p> <h1>  这间简陋的还没正式投入使用的教室,被当成宿舍,里面用砖和木板搭成一个大通铺。就是十几个人下班后睡觉的地方。</h1> <h1>厂部,150厂的指挥中枢。</h1><h1>全厂作为生产一线的共有七个车间:11、12、13是机械加工车间;21是表面处理及热处理车间;31是装配检验车间;41是机修车间;51是做配套工具模具的工装车间。</h1> <h1>  三线建设是按战备的需要,厂房本着分散、靠山、荫蔽的原则修建。整个011基地四十多家工厂和单位分散在贵阳至安顺的铁道线周围。</h1><h1> 十二车间和十三车间就在这个山洞里,我们都在这个洞里工作过。</h1><h1>这样的山洞车间,全厂共有三个。这个是401洞,还有501和502洞,好一点的精密仪器和进口设备被安置在这里。</h1><h1> 当年有个口号叫“好人好马上三线”!150厂的骨干主要都是从东北老厂抽调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师傅。他们来自沈阳松陵机械厂(112厂)沈阳黎明机械厂(410厂)和哈尔滨伟建机器厂(122厂)。</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工厂的生产任务主要是基地整机配套,另外完成空军的零备件订货。开始是歼6Ⅲ和歼6甲,后来转型歼7。</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七十年代初,整个011基地共有四十多个单位。从安顺市到镇宁县的几个工厂、仓库和一所医院等划归当时的第一军管组管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10月,空军贵阳“五七干校”一群年轻人被分配在011基地的三个工厂。除已经提到的150厂还有130厂(云马机械厂)和154厂(永红机械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是云马机械厂的部分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云马机械厂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马机械厂之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马机械厂之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马机械厂之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马机械厂之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著名的180厂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马机械厂之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80厂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马机械厂之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马机械厂之八</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永红机械厂的部分图片</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贵州花溪农学院。1969年空军五七干校最初到贵阳时曾借住在这里。还有一些住在清镇一所废弃的滑翔机场。</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部分干校子弟从这里走上工作岗位,去往011基地。</span></p> <h1>干校校部曾在这座建筑里办公。</h1> <h1> 文革中,这座图书馆被大火烧掉了一半。干校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孩子在这里上课,条件恶劣但大家都十分快乐!</h1> <h1>这是九年级教室内部的样子</h1> <h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h1> <h1>条件艰苦,依然快乐!</h1> <h1>独具贵州特色的北京金源燕莎“苗乡楼”,将在这里将举行一次人数比较齐的同学聚会。</h1> <h1>  46年后(2017年3月7日),部分011基地曾经的“老工人”又一次相聚。</h1><h1> 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一起随父母离开北京来到大西南贵阳,一起在五七干校举办的学校上学,又一起走上工作岗位为航空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h1> <h1>当年龙岩机械厂(150厂)的小青年变成老头老太太。</h1> <h1>永红机械厂(154厂)的老工人</h1> <h1>云马机械厂(130厂)的老工人</h1> <h1>部分男职工</h1> <h1> 好多年以后,大多数同学都陆续参军、上大学或转换工作岗位离开了,但还是有个别人留了下来。011基地,虽名称几经变换,那里最终成了她们一辈子的坚守!</h1> <h1>那段艰苦又充满无限向往的经历,最终也成了我们抹不去的记忆!</h1> <h1>一年一度新春来,2018年3月27日,距上次聚会过去了一年零十九天,大家又相聚在这里畅叙友谊。</h1> <h1>没变样,容颜未改依然健康快乐!</h1> <h1>  大家聚在一起互道珍重、勉励彼此。</h1><h1> 我们这些人成长的过程,伴随国家由贫困向小康发展,也跟随父母东奔西走。是经历国家科技快速进步、社会大变革、生活方式大变化的一代人。</h1><h1> 我们经历过社会动乱 ,也背靠皇天、在茶田劳动,下工厂受过劳苦、挨过饥饿,经过彷徨、有过失望,作过美梦、有过理想。</h1><h1> 今日,相聚在一起我们感到挺知足。</h1><p class="ql-block"><br></p> <h1>祝大家永远幸福安康!</h1> <h1>2019年9月24日这又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时间,大家又相聚在一起。</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在半个世纪前,1969年接近年底的三个月 ,这些当年的“小五七佬”们分别从北京以及嫩江、牡丹江和温春等地的空军其他五七干校到贵阳花溪集合。边上学边和大人一起去茶田劳动。</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0年后再聚首大家陆续回到北京虽已是满头华发, 但回忆起当年的蹉跎岁月依然十分珍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