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战区(河南、安徽北部)</p><p class="ql-block">司令长官:卫立煌【中将加上将(1935)、二级上将(1939年授)】</p><p class="ql-block">主要信息:</p><p class="ql-block">1939年1月,卫立煌正式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一职,并驻守洛阳在其任内,曾同意将八路军通讯处改为驻洛办事处(即“洛八办”),作为抗战期间的协调枢纽。</p><p class="ql-block">卫立煌任职时,战区兵力规模达两百万人,管辖范围广阔,主要承担对日作战任务。</p> <p class="ql-block">第二战区(山西、陕西北部)</p><p class="ql-block">司令长官:阎锡山【一级上将(1935年授)】</p><p class="ql-block">主要信息:</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20日,第二战区司令部在太原成立,阎锡山被任命为司令长官,负责指挥忻口会战、太原会战等战役。</p><p class="ql-block">随着华北战局变化,第二战区作战区域曾扩展至陕西北部,但阎锡山始终担任该职务直至抗战结束。1945年抗战胜利后,第二战区司令部撤销。 </p> <p class="ql-block">第三战区(浙江、福建、江苏、安徽南部)</p><p class="ql-block">司令长官:顾祝同【二级上将(1935)、一级上将(1945)】</p><p class="ql-block">主要信息:</p><p class="ql-block">淞沪会战战败随着上海沦陷,他率部撤至南京,参与南京保卫战,并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江苏省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1939年4月,顾祝同参与策划“东窗计划”,密谋打击共产党。1941年1月,他直接指挥国民党军队发动皖南事变,导致新四军近万人伤亡。</p><p class="ql-block">顾祝同在第三战区的任职时间跨度较长,从抗战初期到解放战争初期均有涉及,是国民党在第三战区的重要军事指挥官。</p> <p class="ql-block">第四战区(广东、广西)</p><p class="ql-block">司令长官:张发奎【中将加上将(1935)、二级上将(1936)】</p><p class="ql-block">主要信息:</p><p class="ql-block">张发奎接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前,该战区由何应钦担任司令长官(1938年1月至1938年11月)。何应钦卸任后,张发奎接任,负责指挥战区军事行动。</p><p class="ql-block">张发奎在任期间,面临日军入侵广西的威胁,他采取疏散居民、加固工事等措施应对。例如,1944年7月命令疏散柳州居民,并组织第46军在柳州近郊筑碉堡20余个。同年9月,日军逼近全州时,因驻军陈牧农临阵脱逃,张发奎下令枪决陈牧农。</p> <p class="ql-block">第五战区(安徽、鄂北、豫南)</p><p class="ql-block">司令长官:李宗仁【一级上将(1935年授)】</p><p class="ql-block">主要信息:</p><p class="ql-block">李宗仁于全面抗战爆发后,并长期担任该职,任职期间指挥了徐州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等重要战役,其中1938年3月至4月的台儿庄战役是其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李宗仁驻节徐州期间,第五战区司令部设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该地区至今保留有大量抗战纪念设施,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p> <p class="ql-block">第六战区(重庆、湖北西部)</p><p class="ql-block">司令长官:陈诚【陆军中将(1935)、二级上将(1939)、一级上将(1947)】</p><p class="ql-block">主要信息:</p><p class="ql-block">1940年7月,蒋介石为应对宜昌战局,重新设立第六战区,并任命陈诚为司令长官。此前,陈诚曾担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等职,具有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p><p class="ql-block">陈诚在第六战区任职期间,面临日军对宜昌的进攻压力,他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但因战略失误和日军突袭,导致宜昌最终失守。这一事件成为抗战期间蒋介石危机感最重的时期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七战区(苏南、皖南、浙北)</p><p class="ql-block">司令长官:刘湘【二级上将(1935)、一级上将(病逝追赠)】</p><p class="ql-block">主要信息:</p><p class="ql-block">刘湘于1937年10月15日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任集团军总司令,率川军奔赴抗日前线。</p><p class="ql-block"> 原属第三战区的苏南、浙北和皖南东部地区被划为独立战区,刘湘成为首任司令长官,陈诚任副司令长官。该战区主要负责南京等地的防御工作。</p><p class="ql-block">刘湘在1938年1月20日病逝于汉口万国医院,其遗言“抗战到底,始终不渝”激励了川军将士。</p> <p class="ql-block">第八战区(绥远、宁夏、甘肃、青海)</p><p class="ql-block">司令长官:蒋介石【特级上将(1935)】</p><p class="ql-block">主要信息:</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蒋介石正式兼任第八战区司令长官,副司令长官为朱绍良,作战区域涵盖甘肃、宁夏、青海及绥远等地。</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抗日战争结束后,第八战区作为受降区之一,负责接收日军投降。</p> <p class="ql-block">第九战区(鄂南、湖南、江西)</p><p class="ql-block">司令长官:薛岳【中将加上将(1935)、二级上将(1944)、一级上将(1952)】</p><p class="ql-block">主要信息:</p><p class="ql-block">1939年9月起担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直至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抗战。</p><p class="ql-block">薛岳在第九战区任职期间,指挥了三次长沙会战(1939年、1941年、1943年),并在抗战后期参与长衡会战等战役。以“天炉战法”歼灭日军超10万,万家岭战役全歼日军106师团,创抗战以来唯一整建制歼敌纪录。</p><p class="ql-block">被叶挺将军赞为“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立”。其参与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等,均表现突出。</p> <p class="ql-block">第十战区(陕西)</p><p class="ql-block">司令长官:蒋鼎文【二级上将(1935)】</p><p class="ql-block">主要信息:</p><p class="ql-block">蒋鼎文于1939年1月14日兼任第十战区司令长官,副司令为胡宗南。战区司令部驻立煌(今金寨)。负责陕西军事,参与潼关等地的黄河防卫作战,成功抵御日军西进。</p><p class="ql-block">1940年5月战区首次裁撤,1945年重建后辖区调整为豫东、皖北地区,承担徐蚌地区受降任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