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晨五点闹钟一响,我赶紧翻身起床,昨天和几位文友约好了今天六点出发去乌杨晏家渡口乘坐“渝忠客2180”船,感受菜农生活。我睡眼惺忪,却又行动迅速,简单洗漱后打车到集合地点,和几位文友坐上车直奔乌杨街道的晏家渡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点半,渡口的晨雾还未散尽。一群挑菜的背菜的手提鸡鸭鹅的大妈大爷从雾里钻出来,已经排好了上船的队伍。两位乌杨街道的干部也早早在那里维持秩序。看我们几个文友和菜农们穿着格格不入,他们好奇地问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买了几样新鲜蔬菜,博得他们的好感,拉近了距离。我们也好奇地和菜农们拉上了家常。才知道他们有的凌晨三四点就到菜地去弄菜,或背或挑走了一两个小时才到渡口,我们不禁为他们的辛苦唏嘘,也为他们的勤劳点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天的太阳窜得真快,雾很快散去,阳光很耀眼,晒在菜农们古铜色的脸上。乌杨街道的干部们走过去走过来,帮菜农们接背篓,提篮子,汗珠密密麻麻布满额头。我和他们交流一阵,才晓得沿途的洋渡镇渡口、东溪镇的胖子沱渡口、乌杨街道将军社区康家沱渡口,为了菜农们上下船方便,早就修了梯道,乌杨街道晏家渡口在退水季节搭起了跳板,高寨村三条岭渡口也实现了清淤。“船来啦!船来啦!”菜农们赶紧背起背篓挑上菜篮陆续踏上跳板。我们几个文友走在最后,回头看乌杨街道的干部还站在岸边,他们要等我们开船了才回去政府上班。</p> <p class="ql-block"> 有个穿红背心的女人一边接过提篮背篓,一边招呼“仰老人家慢点哟,坐这里!”,大约她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曹利芳吧。船上二楼,那个魁梧的中年汉子就是秦大益吧,他双手掌舵,双眼目光如炬,扫射岸边,“还有人上船不?开船啦哟!”“渝忠客2180”拉响汽笛,船身微微晃动,划破了长江的平静。这是条饱经风霜的渡船,船舷上斑驳的红漆早已褪色,可每天清晨,它总会准时出现在这里,载着满船的希望,驶向前方的渡口,最后才到达忠县白公街道西山渡口。</p> <p class="ql-block"> 船上的乘客,大多是头发花白的留守老人。他们佝偻着背,却把一筐筐新鲜的蔬菜瓜果摆放得整整齐齐。这些蔬菜,是老人们起早贪黑在田间劳作的心血,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盼头。秦大益和合伙人曹利芳,便是这艘船的守护者。“来来来,趁早餐还是热的,大家排队领早餐!”上了船,船员不急着售票,而是喊大家领早餐,一个鸡蛋一个大白馒头,一碗绿豆稀饭,没有人收钱,也没有人给钱,看来不是刚刚定的规矩,笔者和几个朋友吃着免费的早餐,和菜农们拉起了家常,才知道下船的时候付款五元购票即可。我们还发现除了菜农和我们几个文友,还有七八个来自山东、陕西、福建等地方的直播者,他们都是冲着“渝忠客2180”来的,他们举着手机,扛着直播杆,一会儿拍照,一会儿拍视频,一会儿直播,一会儿和菜农们闲聊。菜农们也不反感,边吃边聊,聊着家长里短,聊着季节庄稼,也聊着船主秦大益和曹利芳给他们带来的便利。</p> <p class="ql-block"> 听说二十年前,长江两岸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热闹的村镇渐渐冷清。秦大益和曹利芳原本也打算去城里谋个好营生,可看着村里留守老人们无助的眼神,再瞧瞧这空荡荡的渡口,他们心里不是滋味。老人们种的菜运不出去,换不来钱,日子愈发艰难。他们俩看着父老乡亲艰难度日,一合计,咬咬牙留了下来,从此与这艘渡船紧紧绑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曹利芳是个热心肠,在船上总是忙个不停。她帮老人搬菜筐,扶着腿脚不便的老人上船下船,还会和老人们唠家常。“张婶,您今儿这青菜长得真好!”“李大爷,您慢着点儿,不着急!”她的声音,就像春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秦大益则沉稳可靠,手握船舵,眼神坚定地望着前方。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江面上迷雾重重,他总能稳稳地将船驶向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记得今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长江。第二天江面波涛汹涌,浊浪排空。老人们以为这天船不会来了,可秦大益和曹利芳却准时出现在渡口。暴雨中,秦大益浑身湿透,却死死握住船舵,曹利芳则在一旁大声安慰着害怕的老人们。那一次,他们不仅把老人们的菜安全运到了对岸,还帮着联系买家,让老人们没受损失。也听说夏季经常下大雨,船往往航程到一半,江面能见度就会突然急剧下降,为保证安全,“渝忠客2180”被迫紧急靠岸停航。往往是等待了几个小时浓雾依然未散,眼看着中午过后,这一船菜就卖不出去了,每次在大家焦急无奈之时,一艘海事领航船拉着警报出现在远处的大雾中。在海事部门带领下,“渝忠客2180”终于安全穿过大雾,抵达了忠县县城的西山码头。海事部门还专门为这艘“水上公交”开辟了新航线,政府联动16个部门多次会商,即将出台一系列“护航”“助农”“促销”政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秦大益和曹利芳靠开渡船挣的钱并不多,可他们从未抱怨过。有人问他们后悔吗,秦大益憨厚地笑着说:“看着老人们能把菜卖出去,能有个好收成,我们心里就踏实。”曹利芳也跟着点头,眼里满是温柔。</p> <p class="ql-block"> 秦大益的祖辈都生长在长江边。他的爷爷曾经是长江上的纤夫,父亲过去在长江上开客渡船,18岁时家庭突发变故,秦大益接过父亲的船舵,开启了自己的船长生涯,如今已经30年了。秦家三代都是开客渡船的,对长江、对家乡人都有感情了,舍不得放下。秦大益不仅开船,还帮老人们背菜挑菜卖菜,老人们不懂二维码,不会线上收款,他又为大家换了很多零钱。老农们卖不完的菜也不用挑回家,秦大益会兜底买完帮忙处理。忠县西山码头附近,还有秦大益的“一哥.爱心驿站”,让卖菜的老农们进去歇歇脚,附近的爱心食堂,五菜一汤才十元,让老人们吃得舒心。2024年5月,“渝忠客2180”客轮船长秦大益因为坚持常年运送菜农而走红网络。因为地处三峡库区,码头与街道有高30余米的消落带无法修建电梯,200多级的台阶只能靠肩挑背扛着沉甸甸的竹篓走上去。因为秦家父子的直播,很多志愿者每天都自发等在这里,来帮助老人们背菜。这些志愿者有的来自单位,有的来自社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乘坐“渝忠客2180”客轮的菜农,每天上午卖完菜后要搭乘下午两点半返程的客轮回家,在等船的这几个小时里,菜农们只得待在渡口附近一些临街门市的屋檐下遮风避雨。一到夏天菜农们酷热难耐,不时有人中暑。曹利芳也决定像秦大益那样,想办法解决菜农们候船期间没有休息场地的问题。于是,曹利芳在西山渡口临时便民市场附近,以每年1万元租金租下一间约50平方米的门市,并重新装修,安装了空调,购置了排椅、凳子等,取名“芳姐歇脚铺”,作为菜农们的歇脚场所,让他们避免日晒雨淋之苦。卖完菜的婆婆爷爷挑着空担子,来到几十米外的“芳姐歇脚铺”内感受空调带来的阵阵凉意,喝着曹利芳递过来的矿泉水,吃着甜甜的西瓜,菜农们不住地点头称赞。</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和文友们也跟着菜农们坐了船,到达西山渡口,我们发现同船的菜农有几个是八十几岁的爷爷婆婆,有两个拄着拐杖,有三个手臂骨折,可他们的菜篮子并不轻,我们赶紧去背的背,挑的挑,提的提。岸上的志愿者们也一拥而上,帮有的菜农背菜挑菜。我们几个文友很少劳动,背着蔬菜爬着台阶,感觉真的不轻松。看菜农们背着重物,佝偻着腰杆,一步一步向上移动着步子,我为我以往买菜还价感到脸红,也为自己从不浪费粮食感到欣慰。我们气喘吁吁到达西山临时卖菜点,好多顾客一拥而上,抢购新鲜蔬菜瓜果,我也帮瘸腿的大姐吆喝、称菜、收钱,大姐没有零钱没有手机二维码,我就帮她用手机收费,再四处换零钱。她也不担心我跑掉,原地等候,菜市场里热闹非凡,几个文友各忙各的。又过了一个多小时,菜农们蔬菜卖得差不多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他们,我们几个一路感慨,一路回味儿有意义的今天。</p> <p class="ql-block"> 如今,“渝忠客2180”依旧每日往返于洋渡镇和忠州之间。听说更多的媒体加入了直播行动,与“一哥船长”一起直播助农,让更多的人看到“渝忠客2180”,关注库区卖菜群众。那船,那江,那人,早已成了长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渝忠客2180”船链接了城乡,唤醒了初心。“渝忠客2180”船承载的不仅仅是老人们赖以生存的蔬菜瓜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人情味儿。让“渝忠客2180”船永不停歇,是秦大益和曹利芳,也是各级政府、热心人士们对家乡、对留守老人深深的眷恋与责任,流淌着浓浓的乡情。他们用平凡的坚守,在忠义之州书写着最动人的美好故事,温暖着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的内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来源网络,致敬原创</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