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通富美帽饰博物馆(上)

海春居士

  南通富美帽饰博物馆位于南通市崇川区新康路98号帽饰文创园博艺楼内,是国内规模较大、品类较全的帽饰专业博物馆。   南通富美帽饰博物馆于2014年9月揭牌成立,2019年6月备案成功,2023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展厅面积近2000平方米,收藏了6000多件古今中外的帽饰。   南通富美帽饰博物馆是一家非国有的民营博物馆。馆长孙建华先生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还是一位帽饰收藏爱好者,人称“帽子哥”。馆藏帽饰皆是其近二十年遍访世界各地的收藏品。<br>   帽饰文创园博艺楼内部1-3楼的<font color="#ed2308">网红楼梯</font>连接着各个展厅,不仅便于参观者轻松游览,也是游客拍照留念的打卡之地。   楼道长廊上展示的是富美帽饰博物馆珍藏的<font color="#ed2308">1948年《VOGUE》手绘稿</font>。   1948年的巴黎街头,时尚正从战争的阴霾中破茧重生,这组手绘稿,宛如时光胶囊,将法式浪漫定格在笔尖。   长廊中精心挑选了101个经典人物造型,以服饰搭配长卷为轴,重现了种类帽饰与女性时装交织的优雅,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独特的美学温度。   展厅入口。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font color="#ed2308">“冠帽同堂”</font>为主题,共展出了帽子、暖耳、眉勒、头饰等藏品三百余件。   馆内分为中国厅、欧洲厅、民族厅、草帽厅、职业帽厅5个基本厅,另外,还设有过渡厅和特展厅。   <font color="#ed2308"><b>中国厅。</b></font>中国厅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帽饰,包括古代各式男帽、女士凤冠和虎头帽特展等。   明代沈俊绘《陆文定人物画册》(局部)。帽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黄帝时就已经出现。上古时期,冠是贵族的标志之一,男子戴冠是成年的象征。   明代佚名绘《刘伯渊像》(南京博物馆藏)。冠也是“礼”的象征,中国历朝历代制定了详尽的礼仪制度和冠服制度,以此明辨等级、昭示权力,作为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明清时期的官帽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区别在于帽子的顶部和尾部,五品以上官员的帽顶要用纯天然的宝石,尾巴花翎也是根据官员的等级而定。   乌纱帽。   忠静冠(明代)。   明式束发冠(3D模型)。   夏朝冠,清代(1636-1912年)。   冬常服冠。   瓜皮帽,清代(1636-1912年)。   瓜皮帽,由明太祖朱元璋创制的“六合帽”演变而来,取“六合一统”之意,蕴含着深厚的政治象征意义。在清代,瓜皮帽既是日常服饰,也承载着政治寓意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痕迹。鲁迅在《华盖集·补白》中曾提及瓜皮帽与长衫、水烟筒等共同构成特定时代的“爱国标征”,反映其在社会文化中的符号意义。   烧蓝嵌宝石钿子、钿子模型。   点翠凤冠。早期凤冠主要为宫廷及官家妇女使用,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明朝初年,平民出身的明太祖皇后马皇后恩准民间嫁女也可佩戴凤冠,自此凤冠逐渐在民间流行,不过在清代,宫廷与民间的凤冠在工艺、材质和使用场合上仍有明显区分。   点翠凤冠,清代(1636-1912年)。点翠工艺是将翠鸟羽毛剪成不同形状,填在金属丝框内,其羽毛色彩如蓝宝石般美丽,历经百年也不易褪色,但佩戴时需格外小心。在清代点翠凤冠中,凤的羽翼等部分常采用此工艺,尽显精致华美。   部分凤冠的龙凤等装饰物会用到金累丝工艺,以金丝编织造型,玲珑精致。   铜胎点翠凤冠。常用金、银、白玉、玛瑙、碧玺、珍珠等贵重材料制作龙凤等装饰物并装点其上。例如清代点翠凤冠上会镶嵌仿珍珠及各色彩宝,珠光宝气交相辉映。 <p class="ql-block">  铜胎点翠花蝶簪、铜胎点翠花蝶钗、铜胎点翠蜻蜓钗。</p>   眉勒。   耳罩。   尖顶立梅帽、圆顶立梅帽、   银花丝镶珊瑚头饰一组。   清代满族贵夫人头上的饰品:二把头模型、旗头、扁方。   蒙古族头饰(晚清民国)。   如意牡丹暗纹风帽,清代(1636-1912年)。 <p class="ql-block">  1908年6月20日出版的《法国画报》,刊登了大清国圣母皇太后的时尚冠饰和服饰。</p>   <font color="#ed2308">“和而不同”101传统虎头帽特展。</font>   101传统虎头帽特展位于二楼回廊。   101传统虎头帽特展精选全国101顶虎头帽,涵盖北京、上海、云南、山西、贵州等多地风格,展现不同地域虎头帽在造型、色彩、纹样上的独特性。例如,北方虎头帽多以大红、明黄为主色调,纹样粗犷大气;南方款式则可能融入刺绣、银饰等细腻工艺,体现“各美其美”的地域文化特色。   平绣虎头帽(清代)。虎头帽承载着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国家全部美好和谐的祝福。   剪纸绣虎头帽(清代)。展览通过虎头帽这一载体,延续了传统文化中老虎“趋吉辟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意义。帽饰上的虎目圆睁、鳞甲纹样等元素,既保留了民间对虎的崇拜,又通过集中展示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审美的碰撞。   虎头帽自清末民初盛行,是民间手工艺的重要代表。这一特展不仅呈现了帽饰文化的收藏成果,更强调其传承价值,反映出手工艺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创新。   虎头帽的纹样寓意丰富,如虎形象征力量与守护,彩色刺绣常融入牡丹(富贵)、莲花(纯洁)等吉祥图案,形成“事事如意”的美好寄托。这种将自然崇拜与生活愿景结合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民间文化的智慧。   “和而不同”作为文化理念,在艺术展览中多有体现。例如,傅文俊数绘摄影展通过叠加中西艺术元素探索文化融合,贵州省博物馆“齐白石与徐悲鸿展”则展现两位大师在传统与革新中的差异化追求。虎头帽展与之呼应,通过不同地域帽饰的并置,诠释了“美美与共”的文化包容观。   虎头帽展以“101顶”这一现代策展概念包装传统文化载体,既满足了观众对多元文化的好奇,又为传统手工艺注入当代活力,成为“和而不同”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生动案例。   虎头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缩影,其展览不仅是对民间艺术的抢救性记录,更通过“和而不同”的策展思路,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了新路径。   101传统虎头帽特展启示我们:文化传承需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促进交流,让传统技艺在与现代语境的碰撞中焕发新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未完待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