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教师节,弘强国志2025〕校园“麻烦制造者”转化的启示

山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培育温室中的娇花,而在于让每一粒种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土壤。多年的教育生涯中,那些曾被贴上"问题标签"的学生,往往成为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记。他们的转变,不仅印证着教育的可能性,更诠释着教师职业的深层意义——教育不是筛选,而是唤醒;不是放弃,而是等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一个特殊学生的"麻烦"轨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是2008年秋季学期,七年级学生吴某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学校各类会议中。开学仅四个月,她三次成为群体性打架事件的核心人物:8月在学校围墙外纠集人员将新生打成肝裂,11月到外校门口围殴女生致其住院,12月再次带人持械打伤同学。每次冲突都有社会人员参与,刀具、铁棍等凶器的出现,让事件性质格外严重,公安机关三度介入调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身高一米四五、衣着朴素的女孩,在校园里的表现同样令人头疼:课间操时要么在跑道上打闹拉扯,要么在一旁休息;课余时间总与纪律散漫的学生聚在一起,在走廊拦截男生嬉闹;课堂上不听讲、不做作业,对教师的批评教育表面顺从,实则毫无触动。班主任坦言:"从教多年,从未遇见过这样的学生,道理讲了无数遍,家长也请了多次,全都无济于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令人忧心的是,学生们对她心存畏惧,学生会的违纪记录中竟找不到她的名字;政教处的14项违纪记载里,从着装不规范到缺席旷课,再到恶性斗殴,几乎涵盖了学生管理的所有禁区。校长直言:"义务教育阶段不能开除学生,即便她两次被公安机关问询,学校仍要接纳她。可反复的思想工作收效甚微,甚至让她愈发无所顾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转机:一次冲突中的共情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9年4月的一次突发事件,让我有了近距离接触吴某的机会。她因同学赵某吐痰误落脸上,邀约社会青年欲报复,我及时赶到现场制止。处理过程中,我先严肃批评了赵某的不文明行为和逃避责任的态度,要求其当场道歉;接着肯定了吴某被冒犯后的愤怒情绪,坦言"换作是我也会生气",并代表班级向她致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番共情让吴某紧绷的情绪逐渐缓和。她坦言,此次本不想升级冲突,"因为知道杨老师讲道理厉害,不想惹您"。后续深谈中,我终于触碰到她叛逆行为背后的根源:小学时因成绩差常遭同学欺凌,老师的持续批评让她自我否定,而父亲的暴力体罚(曾让她跪在碎瓦片上)和父母的频繁争吵,更让她习惯用武力解决问题。那些被她打的同学,大多曾与她有过矛盾或欺负过她。最后,她主动提出"以后有困难找您",愿意把我当作朋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学校领导把这同学分给我班B作为帮扶对象,我帮他补习了语文,代数课程,她运动会获奖,任纪律卫生委员,我们班连续两年评为市级先进班集体,该同学中考后读了职高,毕业进了企业,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每年教师节都给我短信问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反思:教育困境中的多维突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某的转变,让我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有了更深层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家庭教育的失衡与重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某的成长环境折射出家庭教育的普遍困境:暴力惩戒、情感缺失、沟通断裂,让孩子在模仿中学会用攻击保护自己。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的身正示范与情感联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社会环境的拉扯与净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某生活的城乡结合部,土地开发带来的财富冲击让部分家庭迷失:家长沉迷赌博、子女疏于管教,网吧、舞厅成为未成年人的"灰色乐园"。当老师在网吧门外被啤酒瓶砸伤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管理的缺失,更是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集体失职。若不能净化成长环境,学校教育的努力终将事倍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学校教育的反思与改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吴某这样的学生,教育者更需审视自身:课间操的混乱是否源于班主任的监管缺位?学生的畏惧是否与教师的标签化评价有关?当班主任与学生在校长办公室争执"谁有资格坐"时,暴露出的是教育者自身的权威焦虑。真正的教育者,应如校长那般,用一杯茶的温度化解对立,用耐心倾听替代居高临下。九年义务教育足以让一棵树苗扎根,若对"问题学生"无计可施,或许该反思的是教育者自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的光荣,不在于培养出多少栋梁,而在于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找到向上的力量。吴某的故事提醒我们: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尚未被理解的心灵。当家庭、社会、学校形成教育合力,用耐心等待花开,用智慧修剪枝桠,那些曾被视为"麻烦"的学生,终将在时光里绽放属于自己的色彩。这,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文章内容来自真实的教育案例。</p><p class="ql-block">图片取自校园四楼楼顶开心农场</p><p class="ql-block">撰文:山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