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孔子究竟是山东人?是河南人?</span></p><p class="ql-block"> 作者:聂邦瑞</p><p class="ql-block">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来,人们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溯文化之根源…神州大地上出现前所未有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浪潮与中华文明探源热潮。</p><p class="ql-block"> 各地区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铸就文化与经济双辉煌,都在深入挖掘当地人文资源与提高知名度上下功夫,都在改革开放与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上作文章。这些做法值得肯定。但有喜也有忧,就是个别地方在争夺历史文化名人方面,甚至不择手段。</p><p class="ql-block"> 例如,网络上出现围绕“孔子究竟是山东人?还是河南人”问题,一直在争论不休。但无论是说孔子是山东人者,还是说孔子是河南人者,都无法从历史根源上讲清楚逻辑关系,皆不能以理服人。现在到了应该彻底弄清楚这个问题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 就从一位作者发的《殷商文化:孔子自称殷人,不称鲁人》文章说起吧。其文曰:“孔子他自己并不自称鲁人,而是自称殷人。……其实孔子不仅祖籍在宋国,而且孔子在宋国的直接祖先就是宋国的第二代国君,是第一代国君微子启的弟弟微仲衍。而微仲衍则是孔子的14世祖,孔子是微仲衍的第14代孙子。微子启、微仲衍则是商纣王的亲哥哥,三人是一母同胞的三弟兄,微子启最长,纣王最小,微仲衍是老二。……孔子是微仲衍第十四世孙,然后微仲衍往下4代,即孔子的第10世爷爷,也是宋国国君,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弗父何,……(封地)栗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地区夏邑县,孔子的老家就是在这里。……从孔子的第10世爷爷弗父何,再向下4代,叫孔父嘉,即孔子第6世爷爷,因为宫廷斗争,被杀了。孔父嘉的一个儿子,即孔子的第5世爷爷,就逃亡到鲁国。”</p><p class="ql-block"> 此文竟然把“宋国”等同“殷商”,把“宋人”等同“殷人”,尤其是把宋国作为孔子“祖籍”之地,把宋国第二代国君微仲衍作为直接祖先。因此得出“孔子是河南人,而不是山东人”的结论。以这种谬论去蒙蔽那些不了解商朝历史的人还可以,但对稍微懂得商朝历史的人来说,纯属枉费心机。</p><p class="ql-block"> 此文把微子启、微仲衍和殷纣王称为“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大错特错。帝辛即殷纣王虽然年龄小,但是嫡子;微子启、微仲衍兄弟二人虽然年长,但都是庶子。他们三人确实是兄弟,但三人不是“一母同胞”兄弟!可谓同父异母兄弟,是有嫡、庶之分的兄弟。</p><p class="ql-block"> 殷纣王帝辛代表的商朝灭亡后,周武王把殷纣王帝辛的同父异母的兄长微子启、微仲衍兄弟封至宋国。宋国第二代国君微仲衍是孔子的第十四世祖。微仲衍的第五代孙弗父何是孔子的第九世祖。弗父何封地“栗”,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此文把“栗”称作孔子的“老家”即祖籍之地,大错特错。孔子的真正“老家”即祖籍之地,不是“栗”,而是孔子第六世祖木金父的迁鲁之地“奄”,或者说是最早的商朝首个国都“亳”。“亳”、“奄”皆在山东。</p><p class="ql-block"> 孔子最早祖先不是微仲衍,而是殷契。殷契的封地“商”,不在商丘,而在东夷即山东。最近在沂蒙山区考古发现的淄博沂源县(原属临沂)东里镇的“东安古城”,专家认为是商朝早期都城“商奄”所在地。最早的商朝都邑在“商奄”所在地海岱地区。证明孔子“老家”,即祖籍不是“栗”即河南夏邑县,而是在山东海岱地区。</p><p class="ql-block"> 此文把上述不正当理由和错误观点作为孔子“自称殷人,不称鲁人”的注脚,进而证明“孔子是河南人,不是山东人”。但其证据不仅难以服人,而且完全不符合商朝历史。 尤其是作者根本不知道孔子“自称殷人”的深层次原因,根本不了解孔子第六世祖木金父自宋迁鲁的真正原因。</p><p class="ql-block"> 孔子“自称殷人”,绝对不是孔子第十四世祖微仲衍和宋国的原因。上面已经讲过,宋国所在地商丘既不是最早的“商都”,更不是殷人的祖籍之地,即“老家”。无论是微仲衍,还是宋国,都不能代表殷商,都不能证明孔子是殷人,是河南人。此文引用孔子的话说:“少居鲁……长在宋。”这也不能证明孔子就是宋国人,即河南人。如何理解孔子“自称殷人”呢?必须从商朝历史讲起。</p><p class="ql-block"> 《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曰简狄,……为帝喾次妃。……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封于商,赐姓子氏。” 殷契的第十四代孙成汤,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灭夏建商。商朝历史有500年左右,共有31位商王,共有六个商都:亳、嚣、相、居、庇、奄、朝歌(原称“北蒙,曰殷”)。</p><p class="ql-block">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称:“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孟子称舜生卒之地皆在东夷……唯周独崛起于西土。”是说夏商和夏商之前的上古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即东夷,即山东。商朝有六个帝王之都,除了第六个商都朝歌在中原(安阳)外,其他五个商都都在东夷即山东。自商人始祖殷契至盘庚之间,孔子先祖们皆在东夷即山东。证明子姓殷人根源,包括孔子根源皆在东夷,即山东。</p><p class="ql-block"> 《竹书纪年》称:“盘庚自奄迁至北蒙,曰殷。”“奄”是商朝的第五个都邑,位于今山东淄博沂源县东里镇的“东安古城”,在蒙山附近,因此也称“蒙奄”、“商奄”。古代有“名随族迁”的习俗,盘庚自“蒙奄”,即“南蒙”迁至北方的地址,就称为“北蒙”,曰殷,后称朝歌,即今安阳(殷墟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盘庚迁至“北蒙”即殷墟270年后,盘庚后裔、末代商王帝辛,即殷纣王荒淫无道,导致周武王率领诸侯伐纣灭商。殷商崛起于东方,亡于中原。从孔子最早祖先殷契至盘庚,都在东夷即山东,都是一脉相承的殷人。从盘庚至殷纣王,都在“北蒙”即朝歌,即今安阳,都是一脉相承的殷人。从微仲衍到自宋迁鲁的木金父,都在宋国即商丘,都是一脉相承的殷人。从木金父到孔子,都在鲁国,都是一脉相承的殷人。但殷人祖先契在山东,“盘庚迁殷”的源头在山东,微子启和微仲衍的源头在山东。总之,殷人的源头在山东。作为在山东鲁地出生的孔子,自称“殷人”是完全正确的。</p><p class="ql-block"> 作为周代的宋国,作为周代宋国国君的微仲衍,根本没有资格代表殷商。河南更不能代表殷商。只有初商、早商、中商所在地山东,才能代表殷商。这就是孔子自称“殷人”的真正原因。</p><p class="ql-block"> 孔子之祖,孔子之根,孔子之源,孔子之魂,孔子之业,皆在山东。孔子到底是河南人?还是山东人?显而易见。</p><p class="ql-block"> 孔子第六世祖木金父为何自宋迁鲁?为何不迁至附近的郑、陈等国?原因很简单,就是返回始祖契、先祖盘庚的商都“亳”、“奄”,即殷人原籍地,叶落归根。作为木金父后裔、在鲁地出生的孔子,究竟是山东人?是河南人?昭然若揭。</p><p class="ql-block"> 其实,孔子既不属于山东,也不属于河南,而是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p><p class="ql-block"> 河南人民弘扬中华文化的伟大精神,可敬可佩!提出上述错误观点的只是极少数人。关于孔子祖籍问题,即孔子是河南人,还是山东人问题,已经了结。但可能还会产生类似问题,例如,“洛水”之争。据《三国志.魏》记载: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魏后,按阴阳五行,魏属土,应该有水,曹丕诏令改“雒”为“洛”,于是原雒阳成为“洛阳”,原雒水成为“洛水”。“雒”改“洛”至今才有1805年历史。而历史上真正的“洛水”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 《沂河历史地理志》中称:今祊河(在临沂)古称“洛水”。再告诉大家一个历史地望,《竹书纪年》称:“黄帝生于寿丘…祭于洛”。“寿丘”就是《史纪.五帝本纪》中说的(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做什器于寿丘”的那个“寿丘”,地望在今曲阜至临沂平邑县之间。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此乃舜是东夷人,舜出生地是临沂平邑县诸冯村的证据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