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慨而慷2025.8.27

陳樑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九年六月十八日深夜,一列绿皮专列缓缓停靠在巴彦淖尔盟巴彦高勒车站。月色朦胧,车门开启,一群背着行囊的热血青年鱼贯而下,打破了夜的寂静。呼喊声此起彼伏:“一连往这边走!”“二连跟上!”“九连在这边,快上车!”两辆大卡车静静等候,副指导员苏凤山高声指挥,青年们纷纷爬上车厢。汽车颠簸在搓板般的公路上,颠得人东倒西歪。转过一个大弯,终于抵达九连。映入眼帘的是沙丘间低洼处的几座芭棚,我们七人挤在一间,草草铺好地铺,便有人招呼去炊事班吃饭。领路人带着我们在白茫茫的沙地上穿行,几经辗转,终于来到炊事班的芭棚。没有桌椅,大家围坐地上,脸盆里盛着二米饭和素菜。我们这些南方人哪里吃得惯北方的粗粮,勉强吃了几口便放下碗,回芭棚休息。清晨醒来,眼前景象令人傻眼……</p> <p class="ql-block">如今站在胡志强与傅乃骞身旁,望着眼前的景象,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当年九连初建时的荒漠。那时的九连,四周尽是黄沙漫卷,天地间一片苍茫。而今,乌兰布和沙漠虽仍在磴口县城西南、黄河之畔,但昔日九连的荒漠早已变了模样。如今的这里,绿意盎然,玉米与向日葵成片生长,瓜地连绵,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成沃野良田。</p> <p class="ql-block">当年九连搬家后,驻地到公路共是二条道,一条是最西面,从连里直通“阿茨海”,第二条是东面,男排营房直通公路,到公路边候车都是走东面那条公路的。</p> <p class="ql-block">九连北面的大渠,是民工们一锹一镐挖出来的。六九年九月,北京第二批战士到来,九连兵强马壮,重新分班编组。在民工与全连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九月中旬,我们终于搬进新房,迎接寒冬。同时,也进入冬季战备状态。每周数次的紧急集合,夜行军穿越“阿茨海”,其中一次甚至走过外“阿茨海”。至于南北两个“阿茨海”究竟谁里谁外,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无人说得清。</p> <p class="ql-block">她是老兵周平的家属,二〇二三年我们重返九连时曾见过一面。那天中午,我们正等待出租车前往雷巧玲所在的七团团部。是这位老嫂子派来两个孙子,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她家吃饭。我们婉言谢绝,但两个孩子执意不肯离去,直到帮我们搬好行李、目送我们离开才回去交差。</p> <p class="ql-block">如今,水利部门对灌溉用水管理严格,只有在作物需水时才会放水,因此平日里大渠干涸无水。昔日黄河水经“阿茨海”奔流而下,滋养五团、六团的田野,而今却只能在特定时节见到它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这片土地的东头,曾是炊事班的大芭棚,最西边则是原老乡留下的土坯羊圈。朝南是一道土坡,土坡东面是老兵排长刘兴茂的宿舍,土坡下便是我们熟悉的“阿茨海”。大闸引来的黄河水曾从这里流过,奔向五团、六团。那时七团尚未成立,一师师部就设在如今的七团团部。我们九连属里二团,是离团部最远的连队。后来师部迁至巴彦高勒镇,组建七团,九连随之划归七团。然而,九连的领导班子堪称二团最强:指导员刘传晔、连长丁满库、副指导员苏凤山、副连长冯子栋、军医郭友法。我们刚到连队不久,连长便调任战备连,副指导员调往政治处,军医也调至团卫生队。</p> <p class="ql-block">我们三十四位绍兴战友的到来,为九连注入了新的活力。班长金玉琛、副班长胡志强带领的一班住最西边的羊圈土坯房,男战士们住在海池边,女战士则住在沙丘间的芭棚中,部分老兵与连首长也住在女战士居所旁的芭棚,默默守护她们。为了让南方战友尽快适应北方的环境,我们班的主要任务是打柴,为炊事班提供燃料,保障全连的日常饮食。</p> <p class="ql-block">原先渠水经过的“阿茨海”已被平整改农田,种滿玉米和蔬菜瓜果。</p> <p class="ql-block">二〇二三年我们曾重返此地,因此对道路颇为熟悉。这次我们直接驱车前往“阿茨海”。与当年相比,海池中的水位明显下降,不知是何原因,只可惜影响了拍照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谢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