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婺源简介</p><p class="ql-block"> 婺源,别名蚺城,隶属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边陲,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五县(市)接壤的山区地带。介于北纬29°01′—29°34′、东经117°22′—118°12′之间。截至2024年4月,婺源县总面积2967.78平方千米,辖16个乡(镇)、1个街道,人口30.72万人。主要语言为婺源徽语,属于徽语休黟片。婺源县地处中亚热带,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霜期较短、四季分明。境域呈椭圆形,地势由东北渐次向西南倾斜,以山地、丘陵为主。在4000多年前,婺源就有古越族人在此繁衍生息,东汉末年,婺源属休阳县,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建婺源县,古属徽州府。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婺源州复为婺源县,仍隶属徽州府,清沿明制。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划归江西,2000年为上饶市辖县。</p> <p class="ql-block"> (1)婺源篁岭</p><p class="ql-block">索道悠悠我挽霞,天街灿灿众惊哗。</p><p class="ql-block">窗含篁岭千张照,门聚梯田万亩花。</p><p class="ql-block">百卉谷中农节趣,卧云桥上客人夸。</p><p class="ql-block">晒秋景致半辗展,忠厚清风润自家。</p><p class="ql-block"> 二0一五年五月十一日</p> <p class="ql-block"> 篁岭景区</p><p class="ql-block"> 篁岭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东北部,景区内有经典的徽派建筑,是一座近六百年历史的徽州古村,同时,也是著名的“晒秋”文化起源地。篁岭属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村落“天街”似玉带将经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铺林立,前店后坊,周边有千棵古树、万亩梯田和四季花海。2024年12月27日,江西省上饶市篁岭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2)婺原西园</p><p class="ql-block">傍山伴水喜园壮,古树新枝苑落嘉。</p><p class="ql-block">两口墨池聚春露,独尊经阁放光华。</p><p class="ql-block">紫阳书院千年灿,文化碑廊万朵花。</p><p class="ql-block">讲学先贤留伟绩,后昆受教吐新芽。</p><p class="ql-block"> 二0一五年五月十一日</p> <p class="ql-block"> 旅游强县婺源</p><p class="ql-block"> 婺源县是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国家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县、中国茶业百强县,2024年,婺源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08亿元,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4.6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8.41亿元。婺源县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古徽州文化发祥地之一,有“书乡”“茶乡”之称。截至2024年,有28个中国传统村落、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100余幢古建,有徽剧、傩舞、徽派“三雕”以及歙砚、婺源绿茶等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AAAAA景区江湾景区、篁岭景区,AAAA景区李坑景区、灵岩洞景区等。</p> <p class="ql-block"> (3)龙脉江湾</p><p class="ql-block">萧何后嗣落篁墩,过水改江好保根。</p><p class="ql-block">八世云湾重发展,晚生宝地再飞腾。</p><p class="ql-block">千年积累文星灿↖百代经营业绩尊。</p><p class="ql-block">杀子封山环境治,乡村最美响乾坤。</p><p class="ql-block"> 二0一五年五月十一日</p> <p class="ql-block"> 江湾景区</p><p class="ql-block"> 江湾村始建于隋末唐初,自古以来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的交通要塞。自宋至清孕育状元、进士与仕宦38人;传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1卷进入《四库全书》。江湾村还是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区、国家卫生乡镇、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低碳旅游示范景区、江西康养旅游打卡地。村中既有保存尚好的御史府、中宪第等明清官邸,又有滕家老屋、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徽派商宅。其中“仙人桥”是古人实践风水理论的杰出典范,“北斗七星井”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中国风水学最高原则,南侧梨园河则呈太极图“S”形。2013年1月,江湾景区荣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4)灵秀江湾</p><p class="ql-block">犁园河道贯三山,北斗七星添福安。</p><p class="ql-block">繁衍子孙成巨族,积存文化出高官。</p><p class="ql-block">锦峰绣岭东家爱,清水碧河游客欢。</p><p class="ql-block"> 二0一五年五月十一日</p> <p class="ql-block"> 从安徽刈到江西</p><p class="ql-block">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裁府(徽州府)留县,婺源县直隶安徽省。1932年属安徽省第十行政区;1934年划入江西省第五行政区;1947年划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复由安徽划归江西,先后属乐平、浮梁专区。</p> <p class="ql-block"> (5)翠楼吟.婺远晓起村</p><p class="ql-block"> 落难篁墩,安身晓起,千年发展神爽。烟村茂树下,逛商铺林林盼旺。人如潮涨。步古道幽幽,楼台明亮。荣登榜,菊茶文化,国门欣闯。</p><p class="ql-block"> 造访,江氏宗祠,看则徐题匾,教人神往。去江家老屋,探多位神医名望。堂堂珍赏。拜进士之家,双亭雄壮。春雷响,古村欣幸,亿人瞻仰。</p><p class="ql-block"> 二0一五年五月十一日</p> <p class="ql-block"> 晓起村</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古县江湾镇下辖村,晓起有“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与“国家级生态示范村”之美誉。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位于婺源县城东北45公里的段莘水和晓起水交合处,有上、下晓起之分。村屋多为清代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村中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主要景观有双亭耸峙、枫樟流荫、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江氏祠堂、砖雕门罩、养生河与古濯台等。“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首古诗极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晓起村落的美丽山光水色,竟有“绝妙何图诚若是”之感。</p> <p class="ql-block"> (6)【双调.大德歌】晓起皇菊思人镜</p><p class="ql-block"> 欲归林,赐千急。万金难动心。宫苑呈言朕,黄花最想寻。满乡葩茂皇恩荫,福菊世人吟。</p><p class="ql-block"> 二0一五五月十一日</p> <p class="ql-block"> 共产主义水库</p><p class="ql-block"> 共产主义水库,位于婺源县珍珠山乡的西南部,连接珍珠山乡和乐平市,始建于1959年,1961年建成,坝址在景德镇市乐平市(县级市)地界上,水库主要用于发电、灌溉、养殖、防洪、生活用水。水面长20千米左右,设计蓄水量为1.437亿立方,正常高水位75.30米,设计洪水位78.52米,校核洪水位80.18米,校核水位下泄流量490.3立方米/秒,常年水面12000余亩,积水面积125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 名称衍变</p><p class="ql-block"> 婺源县,以旧县治清华“地近婺水之源”而名。又称蚺城,得名于五阜起伏的蚺城山。《婺源县志》记载:“以城内有城山,五阜起伏如五星狀,亦類似蛇,故名。”</p> <p class="ql-block"> (7)婺源李坑村</p><p class="ql-block">李氏居民宝地生,好多建筑自明清。</p><p class="ql-block">依山面水家家靓,黛瓦粉墙栋栋擎。</p><p class="ql-block">八曲九弯诗达意,十桥两涧步通行。</p><p class="ql-block">《焦前侵月》玩双月,化吉铜钟道院鸣。</p><p class="ql-block"> 二0一九年五月卄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坑景区</p><p class="ql-block"> 李坑景区位于婺源县东秋口镇李坑村,面积1平方千米。李坑建村于北宋大中年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景区内景物以明清商宅民居、小桥流水、“申明”街亭、水碓蕉泉等为主要特色。民居宅院沿涧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青石板道纵横交错,构筑了一幅“远树平林村落,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观。2010年3月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8月列为“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 (8)【正宫.叨叨令】婺源的红黄绿白黑</p><p class="ql-block">荷包红鲤劳千姓,徽州黄菊疗千病。绿茶何以千年兴,雪梨已给千人幸。你爱也么哥,你爱也么哥,闻名歙砚余崇敬。</p><p class="ql-block"> 二0一九年五月十一日</p> <p class="ql-block"> 婺源荷包红鲤鱼</p><p class="ql-block"> 婺源荷包红鲤鱼:头小尾短,背高腹园,全身色泽橙红鲜艳,形似荷包,故称荷包红鲤鱼。形状十分可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被誉为“人间天物”。</p> <p class="ql-block"> (9)婺原特产</p><p class="ql-block">绿茶世界早扬名,红鲤荷包高手烹。</p><p class="ql-block">黑砚唐朝初放彩,白梨黄菊质都精。</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 清蒸荷包红鲤鱼</p><p class="ql-block"> 清蒸荷包红鲤鱼是婺源特产美食,做法是取新鲜荷包红鲤鱼,将鱼洗净后剂上花刀,然后放人盘中,加人生姜、葱、料酒、味精、盐,旺火蒸10分钟左右即可。具有肉质细嫩,香鲜微甜的特点。同时,鱼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比普通鲤鱼高,兼有滋补和药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 婺源绿茶</p><p class="ql-block"> 婺源盛产绿茶。婺源绿茶具有“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三大特点,曾长久享誉欧、美、日和东欧诸国。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在其1935年出版的《茶叶全书》中称:“婺源茶不独为路茶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1982年“婺源茗眉”被评为全国名茶;1985年“特针特级”“特珍一级”和“雨茶一级”三个产品获国家银质奖;1988年“特珍特级”“特珍一级”和“雨茶一级”三个产品,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89年“灵岩剑峰”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获“国家级名茶”称号;1999年,“AA级大鄣山茶”获99昆明世博会金奖。</p> <p class="ql-block"> 婺源县正稀茗茶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 婺源县正稀茗茶有限公司是由“黎乾升”第八代传人黎建华在“黎乾升”茶号基础上成立,公司依托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精心打造了数字茶园和五彩茶园面积达600余亩,大面积拥有核心产区有机生态茶园,也是中国首家数字化茶厂,建成中国领先的名优茶自动生产线、自动包装生产线、大型冷库及智能物流仓储等设备,实现茶叶标准化、清洁化、规模化、全产业链数字化生产。同时,还整合婺源县6个乡15个村的茶企、合作社,建立婺源县正稀茗茶茶叶合作联盟,确保原料优质,打造成集茶叶生产、茶园观光、休闲研学、康养度假、茶农讲习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婺源乡村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婺源县鸿大茶叶有限责任公司</p><p class="ql-block"> 婺源县鸿大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婺源县工业园区内,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集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占地38718.46平方米,已建成厂房11370平方米、办公楼1563平方米、职工宿舍2400多平方米、茶叶基地5000亩。2023年,公司产品有绿茶、红茶、茶酒、儿茶素等。公司先后与南昌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合作,成立茶酒研发中心,不断提升儿茶素产品的效用和价值。并获得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市级龙头企业、江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A信用认证企业、江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国诚信经营3.15放心承诺单位、中国消费者满意品牌单位等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婺源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婺源博物馆坐落于婺源县紫阳镇文公北路,属国家重点博物馆、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婺源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1972年成立文物陈列馆。1978年成立县博物馆。1984年在儒学山路的博物馆落成。1986年9月开馆,2005年8月婺源县为适应婺源发展和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投资3980万元启动了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和整体搬迁工作。博物馆新馆主体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现代徽派建筑,馆区面积5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展厅面积6000余平方米。馆藏文物甚丰,有青铜器、陶瓷器、砚台、书画、工艺品等各类文物达万余件,其中等级文物千余件。陈列展厅现有婺源千年、茶乡美器、工艺珍宝、砚国明珠、明清书画和当代艺术等六个专题展厅。</p> <p class="ql-block"> 文化综述</p><p class="ql-block"> 婺源县为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书乡”“茶乡”之称,也是古徽州文化发祥地之一。从唐代起婺源共出“进士”552人,有28个中国传统村落、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100余幢古建,也孕育了徽剧、傩舞、徽派“三雕”以及歙砚、婺源绿茶等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婺源饮食</p><p class="ql-block"> 婺源县饮食有徽菜的传统,又混合了赣菜的一些特点,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以当地的粉蒸、清蒸和糊菜为专长,主要的名菜有粉蒸肉、糊豆腐、清蒸荷包红鱼、糖醋鹅颈、糯米子糕等。</p> <p class="ql-block"> (10)龙尾砚</p><p class="ql-block">歙砚之根在婺源,猎人逐兽遇心欢。</p><p class="ql-block">声如金石洪钟样,色胜碧云霞彩般。</p><p class="ql-block">玉质纯坚雕者乐,墨膏浮艳艺朋安。</p><p class="ql-block">功成国礼扬文化,典雅清新品质完。</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 砚国名珠——龙尾砚(歙砚)</p><p class="ql-block">龙尾砚,因产于婺源县溪头乡龙尾山而得名。婺源古隶安徽歙州,当时产品习惯以州名物,故古时称“歙砚”。是中国四大传统名砚之一。早在南唐、北宋时期,龙尾砚就已著称于世。宋代龙尾砚被列为朝廷贡品,文坛大家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蔡襄都曾为龙尾砚撰文、填词、写诗。龙尾砚品质优良,具有“涩、细、润、坚”特色;品种繁多,有金星、眉子、罗纹等五类二十五种。现代龙尾砚继承传统风格,在造型、纹饰、布局和雕琢技艺上,广泛吸取金石、汉魏石刻、中国画等的艺术特色,形成了“清新、淡雅、简洁、古朴”的艺术风格,先后获得国家外经贸部、轻工部的优质产品荣誉证书和明星县市经济成果。</p> <p class="ql-block"> 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 婺源县人信仰佛教、道教始于唐代,也较兴盛。天主教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由德国传教士传人,基督教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美国传教士传人。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县党政机关认真执行中共宗教政策,保护其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正常宗教活动。截至2024年,婺源县佛教主要宗教场所有11个、道教3个。</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王长顺,笔名上川,40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会员证号009262),中国国学协会会员(GX2011080027),武昌诗词楹联学会(2017014)会刊《黄鹤之吟》编辑。《领军人物》杂志社副主编(长期)VFF”713196,中国国家诗书画院研究员(终身)G2012060035,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诗书画艺委会终身名誉主席(MZ丫S201218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