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p><p class="ql-block">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图1-3鞍山陶瓷馆馆藏元代至正期青花人物高足杯)</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鉴定</p><p class="ql-block">元代的文物</p><p class="ql-block">元青花鉴定是辨别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器真伪的专项技艺,国内外馆藏元青花约400件,主要依靠"眼学"通过器物造型、胎骨、纹饰等特征进行判断。元代青花瓷根据发展历程可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至正型"器物被公认为艺术巅峰。元人蒋祁在《陶计略》中记载的景德镇瓷器产销体系,印证了当时制瓷业的兴盛。</p><p class="ql-block">真品采用高岭土掺瓷石的二元配方,器型以罐、瓶、壶等实用器为主,纹饰层次可达十层,钴料多用进口苏勃泥青形成铁斑晕散,釉面呈卵白色泛青。部分研究者通过40-60倍光源显微镜观察青花浓聚处的微生物斑辅助鉴定,认为其可作为元青花的DNA特征。其富丽雄浑的艺术风格打破传统审美,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重要里程碑,助推景德镇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中心。</p><p class="ql-block">赝品鉴定需综合器型比例失衡、纹饰临摹生硬、釉面火光未消等特征,景德镇存在大量仿制元青花现象,涉及胎料气孔、钴料纹饰及做旧工艺。辽宁研究者提出"文物指纹学",通过检测钴料成分中K5%、Na2%、Ca10%等数据建立判别标准。国际研讨会上展示的民间收藏器物需专家审定以推动学术研究,部分器物与伊朗、土耳其馆藏器型相同。(图4-6为鞍山陶瓷馆馆藏元代延佑期青花龙纹高足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青花是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以景德镇窑产品最为著名,其特点是胎体厚重、纹饰繁密、青花发色浓艳,多使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p><p class="ql-block">元青花的基本特征</p><p class="ql-block">胎釉特点:胎体厚重,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釉色以青白釉为主,部分为卵白釉,器底多无釉且常见乳丁状突起。</p><p class="ql-block">青料与发色:主要使用进口苏麻离青料(低锰高铁),呈色浓艳深沉,带有紫褐色铁锈斑和自然晕散现象,形成独特的“串珠纹”效果。</p><p class="ql-block">器型与纹饰:</p><p class="ql-block">典型器型包括梅瓶、高足杯、大罐等,梅瓶口部呈梯形,高足杯柄部修长。</p><p class="ql-block">纹饰层次丰富,常见龙凤、缠枝花、人物故事等题材,构图繁密而不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工艺成就:元青花融合南北结合北方磁州窑匠师性格刚毅!绘画线条遒劲豪迈!张力十足!元青花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胸有成竹的绘画速度!中原传统与波斯艺术风格,开创了青花瓷的鼎盛时期,其“多层装饰法”和立体叙事纹饰对后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如“鬼谷子下山图”大罐、“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等,均为博物馆珍藏的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鉴别要点</p><p class="ql-block">胎体与釉面:真品胎色灰白,火石红自然;釉面有乳浊感和流动痕迹,仿品常过于均匀。(图7-8鞍山陶瓷馆馆藏元代青花满池娇盘)</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通体满绘、分层不留空白的装饰特征, 一定程度上受宋代磁州黑彩装饰形式及金石学复兴的影响。磁州黑彩同样分层满饰,元青花与其如出一辙。金石学复兴使瓷器仿青铜之风兴起, 繁密带状的青铜装饰为宋瓷所借鉴,并进一步被元青花所沿袭。(图9-10鞍山陶瓷馆馆藏元代落马桥青花倒垂如意云浮莲香料罐)</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是中国元代瓷器的重要代表,以其独特的青花彩绘和精湛的工艺闻名。元青花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颜色鲜艳且具有立体感,纹饰繁密,层次丰富,展现出元代瓷器的豪放与雅致。元青花存世量稀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我们专注于元青花的研究与鉴定,可以提供专业的鉴定服务,帮助了解其历史背景与艺术特点。(鞍山陶瓷馆馆藏图11元代景德镇窑青花堆塑印章 图12元代景德镇窑青花高足杯标本)</p> <p class="ql-block">玉溪窑</p><p class="ql-block">元代景德镇窑以外生产青花瓷的重要窑场</p><p class="ql-block">元代景德镇窑以外生产青花瓷的重要窑场。在今云南玉溪,故名。始烧于宋元,而止于明,共发现三处窑址,均烧青釉和青花瓷器。青釉有印花。花及无纹饰三种,印花多阳纹花卉,划花为云纹与水波纹;青花瓷器釉色与青瓷相同,纹饰有鱼藻、折枝花卉及四佛杵等纹;器型有大碗、大盘等,还有玉壶春瓶、罐等。(图13-14为鞍山陶瓷馆馆藏元代玉溪窑青花满池娇玉壶春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山窑:</p><p class="ql-block">烧制元青花的重要窑厂,稀有珍贵!在今浙江江山,故名。烧瓷从宋代到清代,因地距江西较近,受景德镇、南丰两窑一定影响。宋元时期以青白瓷为主,造型纹饰与江西有近似之处,同时兼烧少量青瓷、黑瓷。元末以至明清两代烧青花瓷,经过测定分析,所用钻矿与江山县产者近似。</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烧制的青白瓷,造型、纹饰与江西产品相近,较多的是划花碗,胎较厚重,釉色偏灰。其次有印折枝花菊瓣盒、三兽足八卦炉、花口瓶、盘、壶。青釉制品有光素、划花及珠光青瓷碗;还有器内刮釉叠烧的盘,盘的胎体薄而脆。黑釉器物有碗、瓶、罐,部分碗有灰白口。</p><p class="ql-block">元末到明、清时期,烧青花瓷器,使用当地的钴颜料。明清时期也烧青釉薄胎碗、盘,碗外有的用铁质彩料描绘草率的文字,还有类似三组竹纹的图案,彩呈黑色。(图15-16为鞍山陶瓷馆馆藏元代江山窑云鹿纹青花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浒孤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浒孤窑是中国六大名窑之一,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白浒渡一带,创烧于南宋初期,元代工艺达到顶峰,明末清初停烧。其窑址分布跨越南朝至宋代,是江南古陶瓷生产体系的重要环节,南宋时期为都城重要窑口,技术为景德镇元代制瓷业兴起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该窑器物以器底方章楷书阳文印款及宋体书印款为标识,釉质透明呈磨砂玻璃质感,多施釉不及底。产品造型古朴,酒器类属宫廷御用,器身常饰鎏金纹样并寓意吉祥。元代采用青花、釉里红等工艺,柴窑烧制形成自然开片纹与窑斑,代表作包括青花玉壶春瓶及龙纹赏瓶。其“孤”字意指专供皇家,属类官窑性质。(图15-19为鞍山陶瓷馆馆藏元代白浒孤窑蕉叶水波纹青花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会理窑:揭秘古代陶瓷生产的奇迹</p><p class="ql-block">元代青花的重要窑厂!在四川省南部,有一个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的地方——会理。这个小镇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而在会理的陶瓷产业中,会理窑更是堪称一绝,堪称古代陶瓷生产的奇迹。</p><p class="ql-block">会理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晚期,已有千年的历史,是四川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代窑场之一。在清朝时期,会理窑的陶瓷产品因其工艺精湛、釉色优美而闻名遐迩,甚至远销欧洲。如今,会理窑已成为一座博物馆,让人们领略古陶瓷艺术的韵味。</p><p class="ql-block">会理窑的瓷器以醇厚、厚重、古朴、典雅的風格而著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会理窑的瓷器分为很多种类,如青花、五彩、黑釉等,每种瓷器的制作工艺都独具特色。其中,青花瓷是会理窑的招牌产品,其图案层次丰富,色彩对比强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在会理窑的制作工艺中,最为重要的是火候和釉料。火候是决定瓷器质量的关键因素,会理窑采用传统的泥封堆烧法,保证瓷器的烧制温度和时间。而釉料则分为透明釉和彩釉两种,透明釉具有极高的光滑度,而彩釉则具有丰富的色彩和图案。在制作过程中,釉料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淘洗、晾晒等工序,才能保证釉料的质地和色彩效果。</p><p class="ql-block">除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外,会理窑的瓷器还具有其他特点。首先,会理窑的瓷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丰富的图案和色彩,表现了当时民间生活的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次,会理窑的瓷器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在古代,瓷器主要用于宫廷和民间的生活用品,会理窑的瓷器因其品质优良、工艺精湛而受到人们的青睐。</p><p class="ql-block">会理窑的奇迹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上,还体现在其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上。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会理窑的瓷器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更是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研究会理窑的瓷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陶瓷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p><p class="ql-block">总之,会理窑是古代陶瓷生产的奇迹,其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著称。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珍惜这份文化遗产,让其继续传承下去,并将其发扬光大。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会理窑的制作工艺,提高我们的陶瓷制作水平,为中华民族的陶瓷艺术做出更大的贡献。(图20-23为鞍山陶瓷馆馆藏元代会理窑雕皮印花青花碗)</p> <p class="ql-block">建水窑</p><p class="ql-block">云南宋至清代的综合性陶瓷窑场</p><p class="ql-block">建水窑是云南红河州建水县碗窑村集中分布的古代窑场,创烧于宋代并延续至清代,现存保护面积约8.7万平方米。其生产体系涵盖釉陶、青釉瓷、青花瓷及紫陶四大门类,宋代已有青瓷生产,元代引入龙泉窑青釉技术,明代烧制青花瓷器。明代形成淡青釉瓷与青花瓷同步发展的局面,清代创新刻坯填泥工艺开创紫陶体系[1][7]。遗址考古发现明清窑炉、30余万件标本及红河流域技术交流实证,被学术界视为西南地区区域性瓷业中心。(图24-25鞍山陶瓷馆馆藏元代建水窑青花罐)</p> <p class="ql-block">川渝地区搓麻墩式碗</p><p class="ql-block">墩碗,又称“墩子碗”“墩式碗”,是中国传统碗式瓷器,因外形墩实似树墩而得名,一说由钵盂演变而来。始见于唐五代时期的越窑器,造型特征为直口、深腹下垂、胎体较厚,多为实足微凹。明清时期延续烧制墩碗,形制基本保持稳定,足部多为圈足。清代实物如宝应博物馆藏哥釉青花山水纹墩碗,外壁饰青花山水纹,底署“成化年制”寄托款;观复博物馆藏清嘉庆粉彩三多纹墩式碗,纹饰取自《庄子外篇·天地》寓意多寿、多福、多子。现代龙泉窑作品如刻花缠枝莲纹大墩碗,外壁刻莲纹组合,取“青”“莲”谐音象征清廉。(图26为鞍山陶瓷馆馆藏川渝地区搓麻碗)</p> <p class="ql-block">安南窑瓷器,即是越南烧造瓷器。越南史称安南,包括现广西一带。安南一词,最初于唐代初叶作为政区名出现于中国载籍,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于中国,所以“安南”、“越南”这两个国名均与中国官方有关。唐调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河内)(图27为鞍山陶瓷馆馆藏元末明初青花军持)</p> <p class="ql-block">地址: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韩家峪老院子景区</p> <p class="ql-block">电话:15841281812 189412481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