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母校——石码头中学。她是大跃进的产物——1958年开办,我59年入学,算第二届。首任校长是后来当了县教育局长的邓楚宏。</p><p class="ql-block">啥叫“大跃进”?“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总称为“三面红旗”。总路线的具体表述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span style="font-size:18px;">多、快、好、省地建</span>设社会主义。”大跃进就是经济发展多干快上,各行各业产量放卫星。譬如农业水稻亩产万斤粮,五年十年实现超英(国)赶(美),全民大办钢铁等等。</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校门唯一的一条林荫大道。可谁知道,石中在开办初期,是没有校门没有教室没有寝室的。</p><p class="ql-block">我们三班的教室是借用的民居房子。它在郊区区公所的隔壁。这可能是一家过去地主家的家产作为“浮产”分给贫下中农在居住。我们的教室设在他家的天井里。所谓天井就是屋顶是露天,地面是水池,四周是环廊,正面设有一个神龛室。我们班的教室就设置在这间神龛室里。没有课桌,我们就借用农家的条凳,三个学生共用它当课桌;每个学生搬块砖头当坐凳。学生的寝室也借用在农民家,我们五六个人住在紧邻学校的古井农村,这是一个只有七八户农民的小村子,户主有个弱智男孩叫“雷碓”,七八岁,他并不姓雷,有些同学很爱逗他玩,他也乐此不疲。这是一家两室的农户,我们在他家堂屋里用长凳和木板支起一个通铺床,四五个学生娃挤在一个铺上睡觉。每天早晨,学生就在学校旁边的水渠里洗脸刷牙,晚上基本上也不洗脚,等星期六放学回家去做“总结”。</p> <p class="ql-block">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石中在1971年春季,也就是文革第六年开始招收高中生,学制两年。首任校长是万恩泽;后来改为学制三年,1987年学校改名洪湖三中。直到2014年,随着计划生育带来的生源萎缩,洪三中拆并到洪湖贺龙中学。石码头中学从始办初级中学到高级中学裁撤走过了55个年头。</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我保存几十年的部分同学们的毕业登记照片。大部分是我们三班的同学。这六个同学依次是李仁初、王生义、李金国、葛名柏,张晓蓉、雷正育。他(她)们分别来自铁牛乡、王洲乡</p><p class="ql-block">乌林乡、新堤镇和周家坊。</p><p class="ql-block">学校的生源家乡地址沿长江上自螺山乡,下抵乌林乡,横跨约30公里的路程。五九年秋季入校,正是人民公社大食堂“吃饭不要钱”的时期,所有同学都</p><p class="ql-block">把粮油关系转到学校,但只搞了一两个月,随着大食堂缺粮危机,又都把户口转回家了。很快“三年灾荒”时期到来,离校七八公里路头的同学都选择了走读。学生上学,两头见星星。</p><p class="ql-block">再后来,随着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休养生息”政策的贯彻落实,学校削减上课时间,一天只上四节课,不搞早读,不搞课外活动,不上体育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依次是范山川、翟功利、甘孝礼、范体荣、张大初、王生同,他们分别是胡范大队、周家坊翟家门、甘家墩、五星大队和王家洲头墩人。</p> <p class="ql-block">张大全、张国利、崔良宝、周祖望、雷正育、罗时平。他们分别是五星大队、新堤镇、蔬菜大队,周坊雷家门和石码头人。</p> <p class="ql-block">黄金海、王生树、王生富、李克伯、王际福、雷正喜。他们分别是杨家嘴、王家洲、蔬菜大队和周家坊雷家门人。</p> <p class="ql-block">鄢天树、杨敦山、尹业伯、★★★ 王树忠、王炎平。他们分别是乌林莒头、铁牛乡、蔬菜大队、乌林和王家洲人。</p> <p class="ql-block">第七位同学是谁呢,你能认出吗?</p><p class="ql-block">他们都是乌林青山莒头一带的人。</p> <p class="ql-block">85岁高龄的王生泰老师(2023年12月)。</p><p class="ql-block">我们都喊他”泰老师”,因为姓王的老师忒多。泰老师是我进校一年级的班主任,他总是满脸堆笑,和蔼可亲。但也有同学说他是只“笑面虎”,可能是他有管教严格的一面吧。泰老师教数学和物理,晚年是洪湖一中优秀的物理老师。</p> <p class="ql-block">王生泰老师在新堤江滩与夫人合影(2024年)</p> <p class="ql-block">肖凯如老师,孙效蕴老师的爱人。他两都是天门人。肖老师身体魁梧,很帅气听说肖老师是天门初师毕业,初师毕业教初中,显然是很有才气。他担任我初二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学。记得他在那个大跃进年代一学期只出了一个作文题就是一个“变”字,每周作文内容学生自选,可以加副标题,我们都说“学生作文也放卫星”。</p> <p class="ql-block">孙效蕴老师,年轻漂亮,是我们的音乐老师,也教政治。她还负责学校的青少年辅导工作。我当时是学生会学习(宣传)部长,负责每两周一次的墙报工作,让我联系各班学习委员布置和收集墙报稿子,由我改稿、誊写(也布置其他同学)上墙。这件事做起来有些辛苦,我还时常补写稿件、填画插图,都在某个礼拜六放学后的时间里完成。</p> <p class="ql-block">孙效蕴老师夫妇文革初期同学生们一块旅游(集体照中C位)。</p> <p class="ql-block">年轻漂亮的孙效蕴老师(图中左边)。</p><p class="ql-block">照片的背景可以看到当初学校低矮的红砖红瓦教室。一栋三间,我62年夏季毕业时已有三栋校舍。其中有一间男生宿舍,老师办公另有一栋低矮的单边走廊平房。</p> <p class="ql-block">陈贵明老师(左起1 )与学生合影(1970年代)。陈老师是广东揭阳人,后来解决夫妻分居调回了老家。他是洪湖一中下调来的,是有名气的化学教师。他上课不拿教本,只有一只粉笔,一口广东生硬的“普通话”,同学们都说他教的好,十分欣赏他的教学功底和质量。一本初中化学教下来,只做了一个实验,就是往一个盛有石灰水的透明杯子里用导管吹口气,杯子里的水立刻变得混浊了——学校真的很穷啊!</p><p class="ql-block">陈老师还负责校篮球队,这是后来的事。我在校三年是没有篮球队的,学校操场也是纯泥土地面,下雨不上体育课。或者说建校初期没有体育课,没有课外活动之说,因为有很多远离学校又没有经济条件住校的学生要匆忙赶回家去。</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 办学初期,老师不是师范生毕业不久的年轻老师,就是质量相对优秀小学校调来的老师。从王家洲小学调来王生荣老师当教务主任,王生藩老师当总务主任。我还参加过由荣老师带队的小港中学建造劳动实践活动和赴洪湖二中参观学习师生劳动勤俭办学的经验。</p><p class="ql-block">来自新堤二小的郑老师代过我初二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祝老师教我们动物学,还有一位姓啥的老师教历史。</p><p class="ql-block">来自大同湖农场的傅其绳老师(上海1964年下放知识青年)教我们几何。从华师毕业来的郑晓霖老师教过我们初二语文兼班主任,潘选峰老师教我们初三语文兼班主任。</p><p class="ql-block">从洪湖一中调来的彭老师教我们初三政治《中国社会发展简史》等等。</p> <p class="ql-block">光然和他的部分“死党”(同学): 依次是少川、功利、本人、经国、士昌、心诚。</p><p class="ql-block">(留下一位是宏权,后文有故事要讲到他哟)</p><p class="ql-block">少川、功利、经国(金国)和我都是郊区(即洪湖第一区)下乡人,郊区下乡就是新堤以下的地域。我们四人毕业时鬼使神差凑在一起报考了荆州中学高中被录取。据说此事在洪湖中学教育界引起不小轰动。当年洪一中只录取两名即士昌和珍弼两人,红二中只录取郑<span style="font-size:18px;">宏权、闵心诚和杨乾然三人,这叫小兄弟超过了大哥二哥。</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难得的照片,可惜拍摄不完全。它是石中首三届就是1958、59、60级同学的聚会合影。在我的记忆里石中只有这一次同学聚会。我稍微熟悉一点的同学为数不多,他们是周智武、朱品学、廖贤昭(金城)、王际强、王道珍、曾瑞阶。</p> <p class="ql-block">周智武,洪湖电影公司。参加了首三届同学聚会。聚会集体照后排左起9</p><p class="ql-block">朱品学,周坊彩瓦厂。聚会集体照二排左起6</p><p class="ql-block">廖贤昭(金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聚会集体照二</span>排左起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智武在校时是学生会主席,朱品学是班长。他们二人在校学习期间很早就宣布初中毕业后就直接回乡务农,他俩都是周家坊新路大队人。学校也对他两的一颗红心❤️❤️立志回乡务农做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量的宣传,我也深受教育。决心毕业后“站出来让祖国挑选,一颗红心,两种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是我现在能在网上查到的当时全国回乡务农的青年标杆董加耕和邢燕子的模范事迹资料。我们可以从中可解和领悟到: 在文革中期的城市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渊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董加耕(1940年—)江苏省盐城人。:</p><p class="ql-block">1961年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但主动放弃升学机会,选择回乡务农。 回乡后在生产队当农民,提出“沤田改旱田”等农业改革措施,推动当地农业发展。 </p><p class="ql-block">后历任盐城团地委书记、盐城县委副书记、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成员等职,并当选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及常委。 1964年3月20日,《人民日报》评价其“所走的路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应走的路”,建国50周年时入选“共和国英模”(50人)。 </p><p class="ql-block">他提出“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脚踩污泥,心怀天下”的口号,成为知青下乡的典范。其事迹引发全国关注,推动更多青年投身农村建设。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邢燕子(1941——2022),天津市宝坻区人,1958年中学毕业后主动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司家庄村务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1960年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同年受毛泽东5次接见,并受周恩来13次接见。她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整版报道,成为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典范。1964年出席毛泽东生日宴会,成为唯一受邀青年代表。 </p><p class="ql-block">1962年起参与多地报告团,发表公开信鼓励青年投身农业。1975年后历任天津市委书记。2009年入选“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获“最美奋斗者”称号。</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师弟师妹合影(1966年9月)</p><p class="ql-block">“忆往昔峥嵘岁月稠”!</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师弟师妹合影二(1967年)</p> <p class="ql-block">2014年洪湖市中学建制调整,三中停办,与洪湖贺龙中学合并。人去楼空,</p><p class="ql-block">树木在,马路光,不见人影晃。</p> <p class="ql-block">我的“新死党”彭香谱,说他是“新死党”因为他是1961年秋季才从被学校建制调整撤销的新堤新闸中学合并过来。他十分爱好阅读小说,而且自己读后爱讲给别的同学听。所以他的文学成绩很好,在后来洪湖一中的语文教学中成绩斐然。</p> <p class="ql-block">“新死党”之二葛名柏,新堤油榨巷人。他头脑灵活爱学习,每每下课总缠着老师问这问那。他曾经在五七油田从事电子测井工作,后来调回洪湖在洪湖科委工作。他也是新堤新闸中学裁撤过来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葛名柏参加同学聚会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张筱蓉,我们三班不多的女生之一。前几年才知道,她还是我的族亲表姑呢。</p> <p class="ql-block">左起2 黄金海同学(2015年11月),祖籍武汉。后来他考入洪湖一中就读,65年高考以物理满分120分被武大物理系录取。毕业后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p> <p class="ql-block">金海同学身体不是太好,从相片中看到他随身携带着拐杖。</p> <p class="ql-block">2015年11月,在华农和同学相聚。</p> <p class="ql-block">我和同届二班女生曾瑞阶夫妇合影,按族亲排辈我得叫她婶婶。她从事医生工作,与我一个族叔成家,前几年移民澳大利亚随儿子安享晚年。</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2 李克柏,后排左起3 王际强,他俩都是我同届一班的同学。前者从事教学工作,后者在洪湖市经委主任任上退休。</p> <p class="ql-block">石中很多同学在1962年中考后都在洪湖一中就读</p> <p class="ql-block">我的同班、同村同学王生义。后来参军转业到宜昌330(三峡水电总公司)工作。</p><p class="ql-block">前面有他的登记照片展示。</p> <p class="ql-block">李克武同学</p> <p class="ql-block">王光汉廖晓环夫妇2024年摄影</p><p class="ql-block">王光汉是我的同村(王洲村),是石中首届同学,后考入武大英语专业,毕业后先后在荆州师院、中南财大任教大学教授,其老伴晓环也是财大处级干部退休。</p> <p class="ql-block">高扬和廖毅夫妇?高扬是石中首届同学,廖毅是石中第三届学生,他俩同村,都是石码头人。高扬是江汉油田职工大学电大部主任,前广华中学校长。廖毅在油田商业公司工作。</p> <p class="ql-block">我把石中同学们的旧照珍藏在电脑里。</p> <p class="ql-block">石中,我心中的暖阳。</p><p class="ql-block">美篇,我记忆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同学,我生活里的一份牵挂。</span></p><p class="ql-block">老师,虽多作古,但照我前行的灯塔</p><p class="ql-block"> 不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