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在此与大家交流分享。这并非一场培训,只是一些浅薄的思考与体会,若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回首九年前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时光,那段‘鸡飞狗跳’、‘兵荒马乱’的日子,至今依然清晰如昨。而今年,那群孩子正读高三。每当看见他们在操场上奔跑的身影,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手忙脚乱却又充满温度的九月。</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重新回味“一年级”,才发现那段岁月虽充满挑战,却也馈赠了我最纯粹的感动与成长。每日清晨,当我推开教室的门扉,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便如潮水般涌来,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仿佛都被温暖的阳光融化,瞬间消散无踪。</p><p class="ql-block"> 那么,一年级到底该怎么带?班级管理、文化建设,我们该关注什么?接下来,我将结合这次培训内容与个人一些微不足道的经验,以及参考资料中关于一年级班级管理和文化建设的案例和方案,与大家共同探讨。</p> <p class="ql-block">一、以终为始,愿景先行</p><p class="ql-block"> 在开学之前,我们就不妨先问自己:我想带出一个怎样的班级?一年、甚至六年之后,我希望他们成为怎样的集体?明确愿景,才能让每一步建设都更有方向,也让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那我们应该设置怎样的愿景呢?我想,或许可以从这几个关键词入手:温暖、有序、生长。温暖,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有序,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与生活节奏;而生长,则是让每个生命在尊重与期待中自然舒展。</p><p class="ql-block"> 愿景非纸上空谈,而是日常细节中的光芒,指引我们前行,亦照亮孩童成长的每一步。这束光,或许是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许是一句轻声的问候,或许是课间悄悄递上的一块橡皮,或许是犯错时包容却不放任的引导。这些细微瞬间,悄然织就班级的温馨氛围。目睹孩童主动为伴撑伞,自觉整理图书角,我深知,那束光已悄然进驻他们心田。温暖由此生长,生长为一种向上的力量,让稚嫩的脚步走得更稳、更远。学科方面,我们希望孩子增长怎样的能力?特别是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我觉得与班级管理正好不谋而合。在班级管理中,要融入学科元素,让管理成为一种浸润式的教育过程。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晨读、午写、日常对话,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在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期间,我们可以为学生制定了一个六年的经典诵读计划,从一年级开始,逐步细化到每个学年、每个学期,直至每个月,确保诵读活动有序且持续地进行。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小的调整和变化,但这正是教育最真实的模样——不断试错、不断优化。其他学科也是如此,数学,我们要基于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来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丰富班级活动。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学科融合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进班级文化的形成。形成特色化班级,自己的班,要有自己的特色,而这种特色不是刻意标新立异,而是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旨在让每个班级都能展现出独特的班级风采。</p> <p class="ql-block">二、文化建设:从环境到情感</p><p class="ql-block"> 有了目标,我们还要有行动,一年级的小孩子刚刚从幼儿园回来,幼儿园的班级,布置得非常漂亮。但是,我觉得班级文化不止于环境布置,更是一种情感的联结和价值的塑造。班级文化应从何处着手?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通过环境建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并通过情感教育的运用,如班主任的情感投入和家庭成员情感的提升,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具体的班级布置该如何安排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打造一个温暖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室环境,例如,设置图书角以滋养心灵,荣誉榜表彰优秀,学生作品展示区激发创意,从而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归属感与自豪感。其次,注重班级制度的文化渗透,制定明确的班规以树立规范,班训凝聚精神,班级口号振奋人心,以此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提升集体荣誉感。同时,结合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班会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此外,借助班级日志记录成长点滴,心愿墙寄托美好愿景,这些载体成为学生自由表达心声的平台,有效搭建起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桥梁。最重要的是,作为班主任,要以身作则,用言行去感染学生,把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p><p class="ql-block"> 1.初相见,轻破冰</p><p class="ql-block"> 一年级的孩子刚离开幼儿园,踏入全新环境。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适应?首先应带领他们认识校园,通过“校园寻宝”等游戏,消除陌生感。自我介绍环节可借助“名字接龙”游戏,让孩子在互动中记住彼此。老师还可准备姓名牌,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完成一幅画,初步建立团队意识。</p><p class="ql-block"> 2.让教室会说话</p><p class="ql-block"> 教室应温馨、童趣,更应是一个激发学习内驱力的地方。我们可布置“我们的大家庭”主题墙,张贴孩子的照片与成长瞬间;设置识字角、知识问答墙等,突出教室的学习属性。一切环境布置,都应为教学服务、为孩子发展服务。</p><p class="ql-block"> 其次,我们要透过外在的环境布置的外形,来展现班级文化的内涵。22号下午,我们在二十二中培训时,听了王倩老师的分享。作为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中原名师,她在分享自己的《十全十美的班级》,提到了自己在接手七年级时,在班级文化建设当中,首先做的是学生情况调研。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实’文化,并设立了‘五实少年’评比活动,同时在班级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听到这里,我开始思考:对于一年级新生,我们能否采用更贴近他们的方式来了解他们?例如,在开学第一天,通过问卷或轻松的谈话,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家长的期望以及孩子的性格特点等。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班级建设才能有针对性,班级文化才能深入人心。例如,可以设计‘我的小档案’趣味表格,在开学初期,通过档案调查和观察等多种方法,深入了解学生。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班级情况。</p> <p class="ql-block">三、规则之内,温暖相伴</p><p class="ql-block"> 一年级是规则意识建立的关键期。规则应具体、清晰,如“轻声慢步”“物品归位”,并通过儿歌、故事、情景剧等方式让孩子理解与接受。老师要以身作则,多表扬、多肯定,让孩子在秩序中获得安全感与成就感。班级常规需从细节抓起,通过反复练习与正向激励,培养良好习惯。开学首月,务必强化点名与人数核对环节,细致观察,深入了解,为班干部队伍的后续培养奠定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那么,一年级的第一天,该如何上课呢?这里给大家一些小活动作为参考,大家也可以结合自己学科及本人的性格特点,进行安排。但是,总的原则是“趣”字当头,尽快地熟悉学校,熟悉规则,课堂常规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每一节课,都要认真核对学生人数,确保学生的安全。其次,要挑选几个比较机灵的孩子,进行班级引领,让学生明确办公室,卫生间,操场,餐厅,宿舍的具体位置,特别是餐厅吃饭的同学,要有小领队,回到教室午休的中间空档时间,要有人负责。因此,一年级班主任在开学首月最为辛劳,但这也是班级建设初期的关键阶段,孩子们处于适应期,班级制度建设尤为重要。我们要用温暖的心态去陪伴他们,耐心地引导他们适应新环境,理解并遵守规则。</p><p class="ql-block">四、教学相长,融合育人</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年级教师,我们常兼班主任与学科教学于一身。尤其在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是重中之重。不必追求作业数量,而应重视书写质量。可借助生字书写视频,引导孩子观察模仿。坚持一学期,必见成效。同时,应重视朗读与阅读,培养语感,为未来写作与阅读理解奠基。数学教学需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实施分层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恰当的发展。教育,是让孩子在时间里悄悄成长的过程。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教育的温度与深度。</p><p class="ql-block">五、教育,是点亮更是陪伴</p><p class="ql-block">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习惯的养成、思维的塑造、情感的引导。我们应敏锐捕捉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用温暖的陪伴取代严厉的苛责。正如天津大学潘静洲教授所说,教育是实践中的情感引导与责任培养。我们如灯,既要照亮前路,也要温暖心房,让孩子在爱与规则中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辰。唯有深入理解、真心陪伴,才能助他们走出自己的光。教育的真谛,在于激发内心的热情,静待那片璀璨星海的波澜壮阔。这盏灯,不仅照亮前行的方向,更给予孩子前行的勇气与力量。教育的过程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不仅是孩子在成长,更是教师与家长在不断反思与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