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水谣地处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因电影《云水谣》主要拍摄地而名闻遐迩。这里原为王氏、简氏祖先等居住地,简氏族人为了铭记简氏家族笃重文明教化之家风,取“长远教育”之意称“长教村”。后明清时期因大量人口迁徙,由于古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使得长教村成为长汀府至漳州府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不同姓氏家族的前后迁入和匪患袭扰,使得他们常因内外交困而备受折腾。于是,客家族为防御选择以建造大型土楼的形式,作为保护本族民众的安全屏障。</p> <p class="ql-block">我们跟随旅游团来到云水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水车,以及覆盖面极广的榕树群,其中最大的榕树王据说已有600多年历史,高18米,树干需要10余人方能合抱,覆盖面积达1933平方米,被称之为“八闵第一榕”。还有两棵600余年树龄的古榕树枝桠交错,隔溪相望,象征“隔水难牵”的爱情,成为游客必访的浪漫地标。大溶树下不少孩童在寻根问祖,不远处是卵石古道与百年老街,老商铺保留着木板墙特色,呈现原生态的闽南市井风貌。只见眼前热闹非凡的景象,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向街巷,密密匝匝的游客挤满木桥,他们时而在水车下留影,时而对着巨榕长溪狂拍,完全是沉浸式地投入仙境般的美景之中。</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南靖土楼的集中地。云水谣古镇中的建筑以长教溪为纽带,沿河两岸呈组团状分布,并以此溪为界,形成了璞山村、坎下村、官洋村三大组团,包含云水谣古镇、和贵楼、怀远楼等景点。从古镇的整体外貌心态看,其“枕山环水”的地理生态特征,“林、居、池、田”的民居单元形态,是古镇中典型的聚落空间符号。如以祠堂为中心,以圆形、方形和“前方后圆”等形式围合的平面布局,内部“点、面、线、点”的空间序列,形成“一河两楼一古镇”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始建于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是福建最高的方形土楼,上下五层、高21.5米,140个房间,采用200多根松木桩基悬浮原理,建在沼泽地历经200余年仍稳固如初。和贵楼由简次屏公组织建造,据说总投资达1.5万两银子,占地面积1547平方米,素有“天下第一奇楼”美称。导游带我们入内参观,只见土楼内布局严谨,井然有序,四方楼梯上下相连,两口水井相距18米,此为一清一浊的“阴阳井”,清井常年可供饮用。楼内天井鹅卵石地面,脚踩上去会产生涟漪般震动。楼内还悬挂着两块名家的匾牌,见证了和贵楼的历史与文化。和贵楼以沼泽地建造、鹅卵石地面和清浊阴阳井这“三奇”而名扬四方,吸引无数中外游客纷至沓来。</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位于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系福建土楼中的圆形代表,直径38米,高四层12米,有4道楼梯,共136个房间,由外环圆楼和中心祖堂组成。圆楼外围还挑出4个瞭望台,互为犄角,瞭望台三面砌砖围合,一米多厚的坚实土墙和牢固的防护设施使整座圆楼坚不可摧。楼内墙面光滑无剥落,祖堂还供村民子女教书上学之用,客家居民设摊售摆件,热情招呼游客观赏选购,显得生活气息颇为浓郁。怀远楼是福建土楼中保存完好、且具文化内涵的双环形圆土楼,是内通廊式圆楼的典型代表,亦是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的杰出作品。导游带我们参观颇为细致,在外围和内部拍了不少图片。</p> <p class="ql-block">云水谣被称为“四菜一汤”的田螺坑土楼群,是由一座方楼与四座圆楼组成,依山就势错落分布,从高处俯瞰如梅花盛开,兼具防御功能与风水美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塔下村则被誉为“闽南周庄”,吊脚楼与石拱桥相映成趣,德远堂前的石龙旗杆,则记录族人的历代功名、以及崇文习武的优良传统。这里的土楼沿溪而建,云水谣有一条全场十余里的鹅卵石古栈道,这条古道曾是连接漳州与龙岩的交通要道,如今成为游客漫步的必经之路。似游龙般的长教溪穿村而过,溪边古榕垂影,水车悠然转动,清晨雾气缭绕,倒映着土楼与古树的轮廓,行走其间彷佛步入天然的水墨画面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