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坝:您终于可以立足桑梓,魂归故里

龙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王家坝:他终于魂归故里</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人,始终让我魂牵梦绕。30多年来,他的名字如同一粒种子,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血肉和骨髓中,生根、发芽、含苞、开花。然而,我对他的那份敬仰与深情,至今尚未结出果实——创作的电影剧本《川东第一军长》未能拍摄,电视剧《川陕风云》也一直搁浅。</p><p class="ql-block"> 早就听闻他的故居被河水淹没,一切消失在茫茫水域之下,我曾为此深感伤怀。听说有人在他故居的废墟之上为其塑像,修建了广场,我不禁兴奋不已。王老啊,您终于得以立足桑梓,魂归故里!</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4日,顶着火辣辣的骄阳,冒着酷热的高温,我走进宣汉清溪镇王家坝。当看到公路旁立着一块牌子,上书“将军村·王维舟故里欢迎您”,我便立马下车,站立在牌子旁留影,心中涌起蓦然回首的感触,有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惊喜。这就是王维舟的故居,位于清溪场镇的东北角,距离场镇约两公里,东邻马伏村,西与龙伏村接壤,北与宏文学校隔河相望。这个坝虽小,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孕育着不朽的故事。悠悠清溪河在静静讲述,巍巍四望山在默默见证。</p><p class="ql-block"> 王家坝,是一片蕴含厚重红色基因的土地。1887年6月10日,王维舟便诞生于此,从这里走出,王老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一生始终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紧密相连。早年,他投身辛亥革命,在护法、护国以及推翻满清政府的硝烟战场上纵横驰骋;脱离旧军队后,前往上海,加入朝鲜共产党,成为“入党比建党还早”的共产党员;之后,他远赴苏联学习,回国后在家乡宣汉点燃武装斗争的火种,组建了川东游击军,创造了“一县成军”的奇迹,担任红三十三军军长,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屡建奇功。全民族抗战时期,他担任八路军129师385旅旅长,率部镇守延安南大门——庆阳城,成为大生产运动的劳模,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忠心耿耿、为党为国”。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民族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始终坚守初心、廉洁奉公,用一生践行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王家坝还孕育了多位革命英才。红三十三军第98师师长冉南轩,在川东游击军斗争及川陕苏区反“围剿”战斗中英勇善战,为保卫革命根据地,血洒大巴山;红三十三军第99师师长王波,历经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始终冲锋在前、不畏艰险;还有原兰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上校王新兰,作为开国上将萧华的夫人,她11岁便参加红军,跟随部队走完长征,在革命岁月中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巾帼风采。这片土地,曾记录着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峥嵘岁月,如今,依然承载着他们的理想与精神,红色的种子在这里深深扎根。</p> <p class="ql-block">  骄阳似火,热浪滚滚,我缓缓行进在新建成的王维舟纪念广场,完全忘记了汗水已湿透衣衫。广场上,一座高约3米、用红色花岗石铸就的“王维舟同志”塑像巍然矗立。将军身着军装,身姿挺拔,目光坚毅而深邃,仿佛正凝视着远方的山河,也注视着这片他曾为之奋斗、如今愈发繁荣的故乡土地。塑像两旁,是将军的生平简介,浓缩了他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一生的光辉历程。</p><p class="ql-block"> 此时,广场上有几位游客驻足。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指着塑像,向身旁的孩童讲述王维舟将军的革命故事,语气中满是崇敬;年轻的游客们则纷纷举起手机,拍摄塑像与广场的景致,不时交流着对将军事迹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站在塑像前,指尖轻轻拂过红色的石材,耳畔仿佛回响着当年川东游击军出征的号角,眼前仿佛浮现出将军带领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场景。此刻,高温带来的燥热早已被抛诸脑后,心中唯有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与无限敬意。</p><p class="ql-block"> 红色文化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鲜活的精神源泉。那些耿耿忠魂、感人故事、崇高精神需要展现,需要传承。若能恢复王维舟故居老屋,这里定会成为红色文化旅游打卡地。相信在王维舟将军精神的感召下,在红色基因的滋养中,王家坝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宏文学校(左河对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