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记之二

汉们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 我在衢州幸运的与唐末黄巢不期而遇,邂逅古人,也是缘分,可遇而不可求,可望又不可及。</p><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年前的唐乾符五年,农民起义军的首领王仙芝阵亡了,黄巢便成了带头大哥,坐了第一把交椅。这位冲天大将军早已谋划好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终极理想,其宏伟蓝图需分三步走,先流窜作战,攻城掠地,壮大起义声势,造成社会恐慌;再以流寇变坐宼,割据一方,建立秩序,安抚人心,尝试政权设置;后尾占领长安,立国号,称皇帝,坐天下。</p><p class="ql-block"> 黄巢在河南转战月余,即以十万之众渡淮而南,再过长江,驰骋于唐军力量相对薄弱的江浙地区,并拟由浙入闽粤,在南方地区形成更大的影响力。不料走到衢州,猛然发现此路不通,走陆地山峦阻隔,走海路又无舟楫可乘,况北方士兵不习水性,不由得便犯了这水陆两难。</p><p class="ql-block"> 浙闽两地相毗邻,说起来很近,走起来很难,中间隔着巍峨险峻的仙霞岭山脉,好似一道巨大的屏障,将淅闽分割开来。</p><p class="ql-block"> 黄巢自然不肯为衢州困兽,帐中思忖许久,遂命人堪與地形,令众将士暂放刀㦸,披荆斩棘,拿锨抬筐,日夜苦干,硬是于荒山野岭劈出一条路来,直通建瓯,古人称其长七百里,其实只有一百二十公里长。长短姑且莫论,这条浙闽间的交通大动脉,不仅成就了黄巢大军的南进策略,也终结了两地边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人们将古道称之为仙霞古道,细想起来,倒不如叫黄巢古道,显得既响亮,又有历史感。如今,我踏着黄巢的脚印,一步一步走向仙霞关。庆幸的是,古道至今犹是旧时模样,宽二米多,麻石铺砌,走在路上,依稀可闻嘹亮的号角,奔驰的马蹄,兵士的呐喊。关隘处的山石上,一抹暗红,似为血痕,修竹丛丛,疑曾藏兵,山道蜿蜒,仿佛巨龙盘踞。遗迹历历,一事一物,一斑一点,无不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仙霞关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抚今忆昔,抒发人生感叹。张九龄、王安石、陆游、朱熹、刘克庄、黄公度、杨万里、辛弃疾、徐霞客等人,都在仙霞古道上看过花开,听过鸟鸣,喝过山溪水,吃过柴禾饭,也为衢州风物留过墨痕。</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商道,如今已名存实亡,但在廿八都的商埠街巷里,石桥、茶肆、老宅、酒楼以及苔藓,犹能找到昔日繁华的底版,丰富着过客们的历史想象。</p><p class="ql-block"> 仙霞关下的廿八都具有与其它古镇不同的特色,作为四省的交通枢纽,也是四省边境最繁华的商埠,每天南来北往的商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随之也吸引了匠人、船工、脚力等各色人等,从四面八方涌入此地,由此带来了不同的方言、习俗及建筑、工艺,经过漫长岁月的碰撞、交流与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多元形态和独特魅力的移民社区。</p><p class="ql-block"> 尽管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但是古镇的文化却显示出了惊人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这个不足四千人口的古镇,姓氏多达一百四十六个,其中四十七姓氏有历史移民记录。古镇方言更是流布街巷,细心的人数了数,说有十多种。明明两家隔墙而居,却语言互不相通,各说各话,又相安无事,相敬相守。民居建筑风格,有徽式、浙式、赣式、闽式乃至西洋建筑样式,形态各异,彼此交融,共兴共荣,这恐怕在国内古镇中,应是独一份。</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节,正值枇杷上市,村妇们集于村巷口吆喝着招徕顾客,那音调热情而悠长,带着古代市集的遗韵,仿佛从遥远处传来,却又亲切地在耳畔回响。价格还算便宜,一斤六元,黄澄澄的枇杷,一团饱满,令人馋涎欲滴。古镇大大小小的店铺,全是买卖家,人人脸上挂着微笑,个个心里装着诚信。有人驻足问了价格,抬脚又走了,店家也不恼,还送一句,下次再来。商贸之风,经营之道,从古流传至今,长盛不衰,怎不叫人感叹。</p><p class="ql-block"> 早年读韦庄《秦妇吟》,还记得“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样的诗句,描写了黄巢起义时的社会乱象,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那时觉得黄巢不过是灭绝人性的杀人恶魔。如今到了仙霞关,走了古道,看了古镇,说起古人,忽然间对黄巢的印象,变得有些和缓,有些暖意,不再那么尖锐和充满敌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