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浦江两岸建筑有感

兆熊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沉寂将近三十年的上海市城市建筑开发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尖、萌发。当我游荡与城区之间,不时地会被一幢幢尚未完工的建筑所遮挡视野或阻断行路,这些散落于各处星星点点的新建筑,是为弥补多年来的居民住宅欠账而建的。此时老百姓似乎已感受到期盼已久的住宅解决已指日可待了。</p> <p class="ql-block">  然而那时的浦江对岸,依旧是一副大型工厂与广袤的田野相互交错、缝合的景象。当我站立于江边,仰望着外滩沿岸具有代表性上海标志的建筑物,回头再远视往来江上来往的船只和坦荡如砥的对岸,我曾游思妄想,如果我们能将对岸建成一大片高楼林立、气度不凡的楼宇,与浦西的欧化建筑相互对比,不就是一种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了吗。这种想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条件下简直是痴人梦话没有实际意义。</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轮回,机遇期就是在九十年代初被上海牢牢的锁定。1990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上海浦东,采用“土地批租、滚动开发“模式,吸引资金并推动基础设施建设。</p> <p class="ql-block">  1994年,东方明珠作为标志性建筑的建成拉开序幕;1996年浦东国际机场动工;浦东、浦西二桥一隧道相继贯通(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延安东路隧道);从曾经是浦东陆家嘴地区最高建筑物标志的24米消防瞭望塔被停用爆破拆除,到如今高达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屹立于CBD商务中心,它不仅是浦东的摩天巨擘,更是定义上海城市天际线的擎天一柱,时间仅仅只用了二十年。</p> <p class="ql-block">  如今上海黄浦江两岸的景色令人叹为观止,沿江堤岸终日游人如织、熙熙攘攘,一派祥和。东岸的浦东,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高耸入云,犹如石笋般直插云霄,著名的东方明珠特有的圆球造型,在日光下闪着银白色的光线,与相隔不远的三件套金茂大厦(注射器)、环球金融(开瓶器)、上海中心大厦(打蛋器)形成新上海美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夜幕下的灯光秀,霓虹闪烁,耀眼夺目,使人神往心醉。浦东的建筑群,以我感觉既像一个开着法拉利跑车,前卫洒脱、生气勃勃的拉风少年,又像满身珠光宝气的新贵一族。</p> <p class="ql-block">  回观西岸的浦西外滩,倒是老上海的风情犹在。欧式建筑排成一列,花岗石的墙面,刻着历史的记忆,拱门穹顶,石柱回廊,依稀可见当年的气派。非常欣赏夜间浦西建筑的灯光设计,用以柔和的灯光反射墙面,勾列出群楼的轮廓,虽缺乏外扬的张力,但反而达到儒雅、大气的效果。其厚重、低调、内敛、包容的特质,既像一组被岁月细琢过的雕像,又像一位耄耋长者娓娓道来叙述着过去的故事,经不住让人有种想探究的冲动。</p> <p class="ql-block">  从网上搜索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外滩旧照。</p> <p class="ql-block">  “和平女神像”意在表达对战争的反思与和平的祈望。曾是外滩地标性建筑,被誉为“远东第一碑。1943年被日伪政权将铜像拆毁,碑座最终于上世纪50年代拆除,痕迹在90年代外滩改造中彻底消失。</p> <p class="ql-block">  外滩有陈毅雕像之前最有名的是这为人物的铜像,“外滩罗伯特-赫德铜像“是上海历史上一座比较重要的纪念性雕像,它也是外滩历史与中英关系的见证者。铜像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将租界内包括赫德铜像在内的多座外国人雕塑被拆除熔化。解放后,铜像基座被上海历史博物馆发现并收藏。</p><p class="ql-block">这些历史痕迹,不仅是上海的城市记忆,也是一段特殊时期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当今城市大拆大建中,有不少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建筑物和保护、留存价值的文化遗产,一旦被毁,即再也不复存在,给人类留下只能是一段对历史断裂的认知,及对历史存在的完整轨迹,少了点了解真相的惋惜。</p><p class="ql-block"> 当然,城市改造中,你如果抱着“砸烂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思维信念,那就另当别论,又一个话题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