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6日,今天是昆明走进自然户外团队应云巅文旅之邀,组织纪念抗战八十周年重走川滇西路活动的第二天,上午从紫照庄园出发来到赵家店镇。按照计划今天徒步川滇西路蜻蛉河至江底河峡谷段——一段镌刻民族血泪的弹石公路。</p><p class="ql-block"> 1940年秋,日军切断滇越铁路,滇缅公路成唯一国际通道。国民政府急筑川滇西路,命西昌至祥云段(西祥公路)五个月内贯通。数万彝汉民工以骨为钎、以血为泥,在蜻蛉河大峡谷左岸绝壁凿出258公里生命线。1942年惠通桥炸毁后,为阻日军北犯蜀中,这条路又被亲手撕裂:每隔两公里毁一段路基,复田为障。次年远征军反攻滇西,各族民工再度集结,仅用八月修复全线,增筑拉鲊渡口码头,撑起驼峰航线陆运命脉。</p><p class="ql-block"> “这条路是云南人用命铺的,”云巅文旅的领导杨勇指着山崖间的红沙弹石路说:“每公里下有不止一具白骨。”</p><p class="ql-block"> 9时许,大巴车缓缓启动,驶离平坦的现代公路,转入一条蜿蜒于半山腰的老国道。车窗外,崇山峻岭层叠起伏,道路狭窄曲折,有些路段仅容一车通过,会车时需小心翼翼倒车避让。随着海拔逐渐升高,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这正是当年川滇西路的原始走向。而山下那条蜿蜒流淌的河流,正是我们昨日徒步的蜻蛉河。它静静流淌,见证着这条抗战生命线的兴衰荣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约一个小时后,我们抵达江头村。车门打开,所有人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一条宽约六米的红色道路横亘眼前,如一条赤色丝带缠绕在山腰。走上前去,脚下是密密麻麻、排列整齐的红沙石弹石路面——这正是80年前川滇西路的原始风貌。每一块石头的梭角都被岁月打磨得圆润光滑,赤红色的砂岩在阳光照耀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背阴处则覆盖着墨绿色的苔藓,仿佛时间在此凝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抗战时期的“川滇西路”——一条与滇缅公路齐名的国际援华生命线。1940年,随着滇越铁路被切断,中国通往外界的陆路通道几乎全部中断。为打通西南大后方与前线的联系,国民政府紧急下令修筑川滇西路西昌至祥云段(即西祥公路)。这条公路北接乐西公路通往成都,南连滇缅公路直达缅甸,成为抗战后期物资运输、军队调动的重要动脉。</p><p class="ql-block"> 站在路上,我们仿佛听到了当年民工们挥锤凿石的号子声。在没有机械的年代,云南各族人民男女老少齐上阵,肩挑背扛,用血肉之躯在悬崖峭壁间开辟出这条生命之路。据史料记载,仅西祥公路一段,就征调民工三万七千余人,历时半年,在崇山峻岭中开凿出五百多公里的公路,其艰难程度,堪称奇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行不远,路边矗立着八个红色镂空大字——“抗战川滇西路遗址”。这八个字如火焰般燃烧在青山之间,提醒着每一个过客:这里曾是中国抗战最艰难时刻的脊梁。我们所走的这段路,位于蜻蛉河大峡谷左岸的悬崖之上,全长二十余公里,是目前川滇西路滇段保存最完整、最具原生态风貌的路段之一。站在此处远眺,群山连绵,云雾缭绕,谷底传来阵阵水声——那是传说中的三潭瀑布升腾起的水雾,如梦如幻,也如那段历史般深邃悠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沿途,我们还看到了一些残存的工棚遗址、石砌路牙和零星的木桩路标。这些看似普通的遗迹,却是当年筑路艰辛的见证。在“老虎嘴”路段,公路紧贴山岩,向外悬出,紧接着一个近乎直角的急弯,下方便是深不见底的峡谷。此处地势险峻,这是当年行车的“鬼门关”,当年车辆通行时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渊。我们在此停留,合影留念,心中充满敬畏——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人类意志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路下坡,我们抵达江底河大桥遗址。眼前的景象令人唏嘘:曾经的木结构拱桥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四个孤零零的石砌桥墩,静静矗立在河岸两侧。这座桥建于1941年,是川滇西路的关键节点,曾承载无数军车、马队和抗战物资。然而,1942年5月,当日军沿滇缅公路攻陷龙陵、逼近怒江时,为阻止敌军长驱直入四川腹地,中国政府下令全线破坏西祥公路,并于同年8月焚毁江底河大桥。这一把火,烧掉的是一座桥,却点燃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p><p class="ql-block"> 正午时分,烈日当空,我们在桥头的树荫下席地而坐,享用简单的午餐。汗水浸透衣衫,但没有人抱怨。因为我们都明白,与当年顶着炮火修路、冒着酷暑运输的先辈相比,我们所承受的这点辛苦,微不足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午餐后,真正的考验开始了。从江底河大桥出发,是一段长达七公里的连续上坡。公路在烈日下泛着红光,像一条燃烧的赤龙盘旋而上。沿途树木稀疏,遮荫极少,阳光直射在头顶,体感温度逼近40度。蝉鸣声此起彼伏,仿佛在为我们的脚步伴奏,却又平添几分焦躁。<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能差的越走越慢,</span>队伍逐渐拉开了距离,有人快步前行,有人缓步坚持,大家努力随着红色的公路盘山而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大家都选择坚持。互相鼓励,沿着红色弹石路一步步向上攀登。每一步都沉重,但每一步都坚定。因为我们知道,走在这条路上,不仅是一次体力的挑战,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这条路,是用云南人民的血汗铺就的;这条路,曾运送过拯救民族危亡的武器弹药;这条路,见证了中华民族在绝境中不屈不挠的抗争。</p><p class="ql-block"> 当终于爬上坡顶,前队找到一棵大树下休息,等待后面的队友。这里离终点只有三公里左右,但有几位队友略感中暑,遂乘车先去终点。我们最后四人坚持走完了全程,以行动向抗战的云南人民致敬!脚下的红色弹石路,在夕阳映照下愈发殷红,宛如一条血路,默默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一次徒步,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是对民族记忆的唤醒,是对和平的珍视,更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抵达紫照庄园一刻,晚风拂去疲惫,回想徒步时赤石蜿蜒如血脉,贯穿着民族的脊梁。80年前,云南妇孺老幼以血肉铺就此路;今日,我们用双足丈量其魂。 此行非止徒步,更是叩问历史——弹石路上每一道裂痕,皆刻着‘不屈’二字。 当以心香一瓣,祭抗战英魂;愿山河无恙,警钟长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