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日,浙江一位孙女士因投诉鲁迅故居墙画中鲁迅抽烟的形象,意外卷入了一场网络风暴。这场看似关于"该不该让鲁迅戒烟"的争论,实则暴露出当代中国社会更深层的撕裂与焦虑——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又该以何种姿态展开公共讨论?</p><p class="ql-block">孙女士的投诉动机本无可厚非。作为控烟志愿者,她担忧墙画中鲁迅抽烟的形象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示范效应。这种基于公共健康考量的提醒,本应属于公民社会的正常表达范畴。然而,当这份善意的提醒遭遇网络暴力时,事情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转变。有人辱骂她"鳖孙",有人指控她借机推广尼古丁袋,甚至有人将其行为上纲上线为"误导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这些反应已远超理性讨论的边界,沦为一场针对个人的恶意围剿。</p><p class="ql-block">更值得警惕的是舆论场中出现的两种极端倾向。一方面,部分网民对孙女士展开人身攻击,剥夺了她作为公民表达意见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另一些声音则将鲁迅抽烟行为神化为"民国暗夜中独对昏灯的孤单""笔尖刺破铁屋前的沉思",将其塑造为某种道德完人或文化图腾。这两种极端看似对立,实则同出一源——都缺乏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认知与对公共讨论的基本尊重。</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确实曾吸烟,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他吸烟既为提神写作,也为缓解压力,与当代许多人通过咖啡、酒精等方式保持工作状态并无本质区别。将吸烟行为过度解读为"忧国忧民的写照",或将禁烟诉求妖魔化为"对鲁迅的亵渎",都是对历史复杂性的简化。正如文友马晓才所言:"让鲁迅保持他的烟斗,也保持他的复杂性与真实性。这才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p><p class="ql-block">这场风波折射出的核心问题,是当代中国公共讨论空间的萎缩与异化。当一个公民基于合理关切提出建议时,她应当获得理性回应而非人身攻击;当一种文化符号被呈现时,它应当允许被讨论而非被神化。孙女士的遭遇表明,我们的社会仍存在着某种"话语暴力"的惯性——对异见者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骂制人;对历史人物不是客观评价,而是盲目崇拜。</p><p class="ql-block">更为深层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界定言论的边界?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公民应当有权对公共空间中的文化展示提出建议,无论这些建议多么微小或看似"吹毛求疵"。同样,其他公民也有权支持保留原状。这两种权利应当平等共存,通过理性对话而非相互攻讦来解决分歧。将"不改派"与"要改派"的对立上纲上线为道德或政治问题,只会加剧社会分裂。</p><p class="ql-block">历史人物的形象应当是立体的而非扁平的。鲁迅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是否吸烟,而在于他留下的思想遗产与文学成就。同样,评价当代公民的言行,也不应因其某个具体主张而全盘否定其人格。孙女士或许在表达方式上可以更温和,在诉求程度上可以更适度,但这不应成为她遭受网络暴力的理由。</p><p class="ql-block">这场关于鲁迅抽烟画像的争论,表面看是一场"茶杯里的风波",实则是一次关于我们如何构建健康公共文化的试金石。它提醒我们:一个文明的社会,既需要尊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也需要保护公民表达的多样性;既需要警惕对历史的神化倾向,也需要防范对异见的暴力压制。</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讨论"鲁迅该不该戒烟"这样的问题时,当我们能够容忍孙女士这样的"鸡蛋里挑骨头"时,我们的社会才真正走向成熟。毕竟,比让鲁迅"戒烟"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公共讨论"戒烟"——戒除暴力与极端,回归理性与包容。这,或许才是这场风波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