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赤坎

影子

<p class="ql-block">  说起旅游,千人千答案。有人为拓宽天地,有人为松缓疲惫,有人为追逐新鲜的心跳。可走过不同尘土,记忆终会分出轻重。有些热闹转瞬如烟,有些细碎片段却在岁月里慢慢扎根,开平的侨文化和碉楼、骑楼,大概就是我心里那片忘不掉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2023年,古镇的修缮工程尚未全部收尾,我们便在试营业期间初次来到了这里。那时,作为入镇标志的牌坊前,一汪水坛静静卧于其间,清澈的水面如镜,将牌坊的飞檐翘角温柔倒映,天光云影与古建轮廓交叠,自成一幅静谧悠然的图景。而如今,景区的布局已悄然调整,大门向外迁移,曾经映照着牌坊倩影的水坛,也已被平整的硬质水泥地所取代,旧时的灵动意境悄然淡去。</p> <p class="ql-block">  记忆里的赤坎,是试营业时的宁静模样。那时骑楼的朱窗半掩,阳光透过雕花铁栏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而如今,高温烈日也挡不住熙熙攘攘的人群。刚走入景区,便遇热闹的氛围,孩童在人群中穿梭,游客举着相机对着骑楼的浮雕细细拍摄,街边的商铺挂着醒目的招牌,将古镇的街巷填得满满当当。</p> <p class="ql-block">  骑楼,是岭南大地时代印记的传统建筑。正午的烈日下,连廊里流动的清风为人们拂去燥热,带来丝丝沁心凉意。</p> <p class="ql-block">  潭江的水清澈宁静,宛如碧镜。水面倒映着骑楼、古榕与繁花,诗意盎然。在清末至民国时,公路尚未发展,潭江便是重要交通动脉,江船穿梭不息,水埠头货物装卸繁忙,推动了赤坎商业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如今,它成了古镇一道风景,游客乘摇橹船溯江而行,骑楼、碉楼次第掠过,在水波荡漾中品鉴古朴韵味与侨乡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  江水慢悠悠地流,绵延三里地。两岸骑楼青砖墙上的浮雕还带着当年的纹路,彩色玻璃的窗棂透着光,看着是上世纪初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蜿蜒石板路继续牵引着我们的脚步。前方,一座基督教堂悄然矗立,洁白墙体映着阳光,彩色玻璃窗折射出神圣光晕。街转角处,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族人集资修建的司徒公祠又吸引了我们的目光,<span style="font-size:18px;">精美的木雕、古老的牌匾。如今,他们的后代分布在世界各地,但这里依然是他们心灵的归宿。目及</span>不远处,关氏大宗祠显的那样别致,岭南飞檐与西方纹饰巧妙融合,踏入其间,仿佛能触摸到家族昔日的荣光。还有见证华侨岁月的开平会馆、墙体坚固且带瞭望设施的荣安楼碉楼等等,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在此汇聚,让这里有了“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电灯公司”旧址,这座三层高的白色建筑,承载着赤坎古镇的光明记忆。1923年,爱国华侨关国蔼、司徒常柏等集资创办了“赤坎发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从此点亮了古镇的夜晚。看着楼面匾额上“发明电灯公司”的字样,不禁想象着当年电灯初亮时,古镇居民的惊叹与喜悦。</p><p class="ql-block"> 如今,漫步在旧骑楼间,悬挂电灯的金属构件仍然依稀可见,斑驳锈迹里留着早年的鲜活印记。</p> <p class="ql-block">  顺着巷子往里逛,明显的变化是商铺全开了。试营业时紧锁的木门如今都敞着,飘出阵阵香气,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食物、文化产品和当地的特产。</p> <p class="ql-block">  网红小火车从站点出发,慢悠悠地在石板老街上“咔嗒咔嗒”地晃,铜铃铛时不时“叮铃铃”响起来。墨绿色、红色车厢里总是坐得满满当当,孩子们扒着车窗开心地挥动小手。</p> <p class="ql-block">  给游人打卡拍照的车厢。</p> <p class="ql-block">  老榕树下,巨大的木质日历,还有“赤坎”两个大字。游客们三三两两地站在日历前拍照,把这美妙的瞬间留在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  再次走到潭河边司徒家族的图书馆前,还是有点遗憾。朱红色的大门依旧关着,透过山墙缝往里瞧,只能看到院里的老榕树。不过想想,留点念想也好,下次再来,说不定就能进去看看那些泛黄的旧书了。</p><p class="ql-block"> 当转身离开时,再看赤坎古镇,如今的游客早已比试营业时多了好几倍,热闹的笑声在巷子里打转。老房子还在,老味道也没变,纵有遗憾,亦有新变化带来的惊喜。这样的赤坎,分明就是让人来了还想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