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黄绍建</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6日</p> <p class="ql-block">网上一句“厦门的文化底蕴比杭州差多了”,像一块石子投进了认知的湖面。有人深以为然,毕竟杭州坐拥千年文脉,从良渚的玉琮到南宋的御街,从西湖的“三面云山一面城”到如今“精致和谐”的城市肌理,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浸着历史的墨香;可也有人如鲠在喉——就像你我感受到的矛盾那样:若说底蕴只论“年头”,那厦门或许难敌杭州;可若论文化的厚度、包容的广度,厦门的“家底”未必输,甚至藏着另一种更鲜活的“富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从来如此:文化底蕴从不是一把能统一丈量的尺子。杭州的“久”与厦门的“活”,杭州的“精”与厦门的“杂”,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生长轨迹——前者是时光打磨出的“纵向纵深”,后者是多元碰撞出的“横向张力”,非要比出“差多了”,倒像在问“牡丹与茉莉哪个更香”,漏了文化最本真的丰富性。</p> <p class="ql-block">先认下杭州的“老底子”:那是时光堆出来的“精致底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得承认,杭州的文化底蕴里,确实飘着一股“老贵族”的从容。这种从容是时间给的——良渚文化把城市的文明根系扎进五千年的泥土里,吴越争霸时它是“东南形胜”,南宋定都后更成了“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文化中心。皇帝在这里设太学,文人在这里筑书斋,苏轼疏浚西湖堆了苏堤,白居易筑了白堤,连断桥的雪、平湖的月,都被一代代人赋予了诗性:不是自然景,是“人文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老”不是僵的,是顺着时光往下“织”的。你看它的城市建设,确实透着“匠心”:西湖边的亭台,飞檐的角度、匾额的题字,都要合着历史的调子;哪怕是新建的仿古建筑,砖缝里也想透着宋式的雅致。园林更不必说,郭庄的“借景”,曲院风荷的“移步换景”,都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密实验”——这种“讲究”,是把千百年的审美习惯揉进了城市的肌理,像老手艺人绣锦,一针一线都有来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连营商环境里,都能看出这种“纵深”的智慧。杭州的“好”,不全是政策堆出来的,是它懂“文脉引商”:把宋韵文化融进数字经济,让“电商之都”有“诗书气”,让新产业不脱老根脉。这种“新旧衔接”的顺滑,确实是“历史悠久”才能攒下的本事——就像老人带孩子,知道哪些规矩要守,哪些步子能迈,有底气,也有分寸。</p> <p class="ql-block">可若把“历史久”“建设精”当成“文化底蕴”的全部标准,就窄了。就像我早说过的,杭州的历史文化优势,多是“君王及其衍生的文化”的延续,是一条清晰的、纵向的传承线——它精、它深,但也相对“纯”。而厦门的文化故事,从来不是“单线叙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看厦门的“混搭气”:多元撞出来的“宽厚家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厦门的文化底子确实“年轻”些——若论王朝时代的“正统历史”,它远不如杭州显赫,明清时也只是闽南的一个海防小城。可偏偏是这份“不显赫”,让它没被“单一文脉”框住,反倒成了近代中国的“文化十字路口”:闽南文化是它的根,西洋文化是它的窗,东南亚文化是它的桥,几股力撞在一起,没碎,反倒拧出了一种“兼容的厚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往深了扒你就知道,它的“多元”不是浮在表面的“异域风情”,是真真切切融进了生活的骨血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有闽南文化的“本”。厦门人说的闽南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红砖厝的燕尾脊,藏着闽南人“光宗耀祖”的念想;中秋博饼、端午“嗦啰嗹”,是代代传的民俗密码——这是它的“根”,没这根,后面的“融”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它不是“没传统”,是传统没被“大一统叙事”盖过,还保持着鲜活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看近代开埠后的“撞”。1843年厦门成为通商口岸,鼓浪屿成了“万国租界”,西洋的领事馆、教堂、洋行扎了根。但有意思的是,这里的“中西合璧”不是生硬拼接:闽南工匠给西洋别墅盖燕尾脊,传教士学着用闽南话讲经,甚至鼓浪屿的老别墅里,既有钢琴声,也有南音的洞箫——不是“你是你,我是我”,是“你中有我”。这种碰撞里没多少“仰视”或“俯视”,是通商口岸里少见的“平等交融”,所以留下的不是“文化伤疤”,是像鼓浪屿老别墅那样的“文化混血儿”,耐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别说它是“侨乡”的“通”。多少厦门人下南洋,把闽南的手艺、生活习惯带过去,又把东南亚的香料、建筑样式、经商思路带回来。你在厦门吃的沙茶面,是闽南的面混了东南亚的沙茶酱;老城区的骑楼,是闽南的“厝”借了南洋的“廊”——这种“通”不是简单的“拿来”,是“消化了再长出来”。所以厦门的文化里没那么多“壁垒”,见了外来的,不慌,先试试“能不能融”,融着融着,就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厦门的城市建设“略显粗暴”,粗看不错细看不得——或许正是这份“不精致”,藏着它的“包容”。它没那么多“必须按老规矩来”的束缚,新的旧的、本土的外来的,挤挤挨挨地长,哪怕不那么“齐整”,但活气足。就像老街区里,闽南古厝旁边可能就是南洋风骑楼,隔两条街又有西洋小洋楼,看着“乱”,但走进去能感受到:这里的文化不挑“出身”,能落地生根的,就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底蕴哪有“唯一标准”?不过是“各活各的精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举个例子:谁敢说美国的文化底蕴比埃及、伊拉克差?埃及的底蕴是金字塔里的“时间密码”,美国的底蕴是移民文化撞出来的“创新基因”,本就不是一回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杭州也是如此。它的文化底蕴是“纵向的深”:是良渚玉琮上的纹路顺着时光往下走,是南宋的词牌被当代人谱了新曲,是西湖的水映了千年的月,还能映今天的楼——这种“一脉相承”的厚重,是独一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厦门的文化底蕴是“横向的宽”:是闽南的根、西洋的窗、南洋的桥凑在一起,没争“谁是老大”,反倒搭出了一个“能装更多故事”的架子。它的“厚”不在“年头长”,在“路子多”;它的“实”不在“规矩严”,在“能容人”——这种“多元共生”的鲜活,也是独一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哪座城市不是这样?南京的底蕴是“六朝旧事随流水”的沧桑,深圳的底蕴是“敢闯敢试”的锐气,成都的底蕴是“茶馆里的烟火气”,各有各的来路,各有各的活法。非要拿“历史久不久”当唯一尺子量,就像拿秤去量布匹——秤得准重量,量不出花色,多可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不必纠结“厦门是不是比杭州差多了”。杭州有杭州的“精致底气”,那是时光攒下的福气;厦门有厦门的“包容家底”,那是因缘凑成的巧劲。它们只是在文化的“考场”上,答了不同的题——没有“标准答案”,能把自己的题答得精彩,就是好底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竟文化从来不是“比出来的”,是“活出来的”。杭州的苏堤春晓活得雅致,厦门的鼓浪屿琴声活得鲜活,都挺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