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末,女儿说今天没啥事,带你感受一下美国文化: 去看看美国的教会活动,顺便参观一下波士顿市政厅。都是从未见识过的新鲜事物,自是欣然前往。</p> <p class="ql-block">美国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所以随处可见一座座歌特式的尖顶建筑——教堂,就仿佛四川的茶楼,麻将馆一样普遍。入乡随俗,中国留美学生参加教会活动的比例也比较高,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身处异国他乡,在教会能够认识一些朋友。</p> <p class="ql-block">走进教堂,一排排木质长椅整齐排列,每一个椅背后面都插有一本《圣经》。正前方的讲台上摆放着一本翻开的《圣经》。教堂里有头发花白的老人,也有年轻的夫妻,还有安静的孩子。每一个人都一脸虔诚,周围一片静寂。</p> <p class="ql-block">牧师站在讲台上,双手合十,带领大家祷告后,便是唱诗环节,一位身着黑袍的女士坐在钢琴旁,优美的旋律随之流出,众人跟着旋律,齐声唱起赞美诗。接着,牧师开始讲道……从始至终,整个大厅鸦雀无声,虽然一句也听不懂,但完全能感受到那份庄严,那份神圣……</p> <p class="ql-block">下午,参观了波士顿市政大厅。拱形圆门,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宫殿一般。没有森严的戒备,也没有全副武装的门卫。于是大摇大摆进去拍了好几张照片。那天好像刚刚在市政大厅讨论了一个关于医疗改革的议案,所以进出的人比较多,有点儿热闹。</p> <p class="ql-block">出得大厅,只见门口已围了一大堆人,各色人种皆有,个个情绪激动,有的还高呼口号。女儿说,他们是在集会,抗议刚刚在市政厅讨论的议案。有好戏看了!会不会有防暴警察?一手拿盾牌一手挥警棍那种,就像电视上演的一样?心里还有点儿期盼,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遗憾的是不大一会儿,人群就慢慢散去,聚会的人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该干啥干啥,就像上街买个菜,吃个早点,喝个下午茶一样,波澜不惊,平平常常……只是吾等隔岸观火的人,还觉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教会活动晚上还安排有分组讨论,天色渐晚,我和女儿抓紧时间去一家马来西亚餐厅一人吃了份炒饭,花了二十美元,然后赶紧回到活动地点,参加教会讨论活动。</p> <p class="ql-block">晚上的讨论安排在哈佛大学的教室里。此生能坐进哈佛大学的课堂,是何等的荣幸!</p><p class="ql-block">一进教室门,讲台上摆了一溜装满食物的大盆: 红亮亮的红烧肉,绿茵茵的蔬菜,还有昂贵的水果!原来是教会活动组织者考虑到参加这个小组讨论的全是华裔,特意提供了免费的晚餐!心里那个后悔啊!为什么要花二十美元去吃那个什么炒饭?管他三七二十一,美帝国主义的羊毛为什么不薅呢?遂拿起餐盘去拣了一盘蔬菜水果。肠胃徒增这额外的负担,好像也无异样,居然默默承受,只是遭来了女儿的一阵白眼。</p> <p class="ql-block">晚餐过后,讨论正式开始,我和女儿参加的是哈佛、麻省说中文小组博士(后)的分组讨论。一人发了一页中文的圣经,集体读,轮读,读毕开始讨论。拿起那张纸,我还是煞有介事地看了一下。那么枯燥,乏味,遥远的内容,和实际生活完全不搭界,说什么啊?现实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眼界大开。主持人宣布讨论开始,马上就有人发言了。具体内容不记得,记忆犹新的是,每一个发言者都可以把圣经上的每一句话,应用到他擅长的专业领域里,甚至还在黑板上板书,公式推导,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滔滔不绝……而且发言是争先恐后,此起彼伏,从未有冷场的时候。情绪激动时,慷慨激昂处,还时不时爆发激烈的争论,你来我往,唇枪舌战,讨论掀起了一阵又一阵高潮,真不愧是哈佛、麻省的精英,俺服了哟!</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让我见识了什么是美国文化。美国文化强调个人独立和自我实现,倾向于直接表达观点,敢于直面提出反对。而中国人更习惯含蓄、委婉的沟通,更讲究″人情"和″面子”。</p><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了几十年,还是习惯于中国式的思维和表达,乍一来到美国,还是有点儿″水土不服"哦!</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特此致谢!</p>